隱公三年(5)- 齊侯、鄭伯盟於石門
冬,十有二月,齊侯、鄭伯盟於石門。
冬天,十二月,齊侯和鄭伯在石門會盟。
這是齊國在春秋中第一次登場,還是要簡單介紹一下。
齊國是周朝重要諸侯國之一,首封之君是周朝開國功臣姜太公。春秋時期為姜姓,戰國初年和平演變,被陳國田氏的後代所取代而成為齊侯,史稱「田氏代齊」。
齊國的始封地是商朝東方諸侯蒲姑氏的領土,都城營丘,後遷臨淄。根據《孟子·告子下》的描述,「太公之封於齊也,亦為方百里也。」封地面積不大,又與東夷部落為鄰,因此周王朝給予了齊國四方征伐的權利。
《左傳·僖公四年》管仲敘述:
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
齊國的先君就在周王許諾的範圍內,通過征伐區域內的部落,「東至於海,西至於(黃)河,南至於穆陵(山東臨朐),北至於無棣(山東濱州無棣縣)」,開創出了齊國的疆域。
到齊桓公時期,齊國通過管仲的治理,國力強盛,商業繁榮,軍事和國際影響力空前,成為最早的春秋霸主。
1990年5月,山東省在臨淄齊陵鎮後李村發現並發掘出一處春秋中早期的大型車馬坑,分為1號坑和2號坑兩處。
1號坑南北長32米、寬5米,車馬東西排向,殉車10輛、馬32匹。2號坑西端與1號坑緊鄰,長8米、寬3米,殉車3輛、馬6匹,與1號坑不同的是,車馬上下兩層分葬。整個車馬坑殉馬數量之多、規模之大、時代之早、保存之完好,國內罕見,有極高的文物考古和觀賞價值。為了保護,現在原址上建立了中國古車博物館。
簡單介紹了齊國,我們接下來說這次鄭伯與齊侯的會盟。
在前面的解讀中,我們知道此時的鄭伯是老辣沉穩的鄭莊公,那此時的齊侯是誰呢?
國學一言堂:隱公元年(4)- 鄭伯克段於鄢此時的齊侯是大名鼎鼎的齊桓公的老爸——齊僖公,齊國的第十三任國君,齊前庄公(以區別於荒唐的齊後庄公)之子。
齊前庄公,在位64年,即位之初,齊國動蕩不安,曾兩度遷都(薄姑、臨淄),庄公即位後,齊國開始休養生息,齊國在他的領導下,從衰落中崛起,為齊僖公、齊襄公開疆拓土打下了基礎。
齊侯子行匜,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通高21.5厘米,流長42厘米,重4.7公斤。
匜(yí),古代盥洗時舀水用的器具。
這件匜的器身呈弧瓢形,前有長流,後有屈獸為鋬,獸口銜器沿,尾捲起, 獸身飾重環紋,器下有四獸足,獸頭頂器底,卷尾觸地。口沿外壁飾竊曲紋,腹部飾瓦紋,匜底內鑄銘文:
齊侯子行乍(作)其寶也(匜),子孫永寶用享。
有學者考證,齊侯子行即齊前庄公。(《山東臨朐新出青銅器銘文考釋及有關問題》,《文物》,1983年第12期)
齊前庄公去世後,兒子齊僖公即位。齊僖公三年入春秋之世,隱公三年是齊僖公六年,此時的齊僖公,年富力強、雄心萬丈。蟄伏已久的齊國,正要張開騰飛的翅膀。他的想法,正與遠道而來的鄭莊公不謀而合。
根據《左傳》的記載,今年的鄭國有點不順:
鄭武公、庄公為平王卿士。王貳於虢(guó)。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王崩,周人將畀(bì)虢公政。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
由於鄭國幫助平王東遷,因此鄭武公和鄭莊公都曾擔任周平王的卿士,在周王朝中作為執政者。大概是因為執政期間給自己撈了不少好處被平王發現(看看洛陽的周王鼎的樸素,再看看鄭公大墓蓮鶴方壺的奢華),平王逐漸疏遠鄭公,並開始親近虢公。失落的鄭莊公向平王抱怨,平王堅決不承認有這回事兒。
於是,為了粉碎謠言,表示親密無間,周和鄭互派高等級代表常駐對方境內,王子狐在鄭國做人質,鄭公子忽在周王朝當人質。
之後的情節可以用峰迴路轉來形容。
今年三月,平王去世了,周王朝的官員就亟不可待地要讓虢公來執政。忍無可忍的鄭莊公爆發了。四月,鄭國祭足率領軍隊搶奪了溫地的麥子,秋天又搶了成周洛邑的禾。在古代,禾不是咱們現在認為的大米,而是「粟」,也就是小米。
作為諸侯,質問周王、交換人質已經很無禮,平王死後正是需要助葬的時候,居然還派人搶糧,可以稱得上大逆不道了,周、鄭從此徹底翻臉。
國學一言堂:隱公三年(2)- 「天王崩」 和 「武氏子來求賻」得罪了姬姓的老大,少了政治依託,老謀深算的鄭莊公馬上想起來姜姓的老大——齊國。
這次到齊國,鄭莊公與齊僖公暢談了雙方發展的契合點,越談越投機,雙方盟誓,建立了軍事夥伴關係。
我們可以一起看看之後幾年,鄭、齊一起的軍事行動:
- 隱公十年(前713年)夏,齊、鄭、魯伐宋;隱公十年十月,齊、鄭攻佔郕國;
- 隱公十一年(前712年),齊、鄭、魯攻入許國;
- 桓公二年(前710年),齊、鄭、陳、魯開會,製造宋國內亂;
- 桓公十年(前702年)十二月,齊、鄭、衛攻打魯國。
隨著桓公十一年(前701年)鄭莊公去世,桓公十四年(前698年)齊僖公去世,鄭齊的親密聯盟也暫時告一段落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