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害怕落後,大學2年修完4年課程,席捲所有獎學金。他的成長刷新我對教育的認知!

隨著4G用戶的增長趨緩,手機市場首次出現全年度負增長。截至2018年1月,華為、小米、蘋果、vivo和OPPO五大手機廠商佔據了整個中國市場91%的份額。

在早期國內智能手機的紅海市場中,前有iPhone阻擋、後有三星狙擊、酷派、金立、聯想、華為等國產品牌爭相搶佔份額。

此時以"超高性價比"姿態亮相的小米手機,一舉突破重圍,出現在大眾的視線里,還以此出現了「飢餓營銷」的搶購熱潮。

小米的成功絕非偶然,這與創始人兼CEO雷軍,從小培養的習慣和思維密不可分。

雷軍出生在一個教師家庭。中學時酷愛下圍棋,曾獲得學校圍棋冠軍。經常閱讀文學周刊,對古詩詞尤其鍾愛,不過學習成績總能保持在前列。

當年的高考成績獲得了進入清華或北大的機會,但是最終選擇了武漢大學的計算機系。

如果那時候的文學周刊比做現在的小說,圍棋是如今的電子遊戲,那麼這兩個則是現在孩子最為沉迷的喜好。

玩物而不喪志,這不僅跟自制力有關,還和父母對教育重視的氛圍有直接關係。

18歲進入武漢大學的雷軍,在當時印象里,很多人都是在大學成名的。因此他也想利用大學的機會證明自己的優秀。除了上大學第一年父母替雷軍交了學費,此後學費和生活費都是靠自己掙得,儘管從小家境不錯。

18歲,大多數人還沉溺外出遠門、離開親情的傷感中,對自己即將面臨的新生活感到懼怕

大學期間,每天早上七點去教室佔座位,總要坐在最好的位置聽課;原本很喜歡睡午覺,但是看到其他同學不睡覺看書時,他不僅戒掉了這個習慣,還以半小時為單位,制定學習計劃。

雷軍最喜歡上的課程是《數字邏輯》。老師總是先提問大家,如果沒人知道,再讓雷軍回答。因為他幾乎能回答出老師所有的問題。

一心只想著抓緊玩樂、聚餐、逛街……又怎會料到,成功的人一直在和你時間賽跑,當他付出比你多的時候,他將有可能奪得本該屬於你的東西。

雷軍在初次接觸計算機後,就認定了這將成為他人生中最大的愛好。

大一完成編寫的那些程序,等上大二的時候,已經被老師寫入了大一教材里。

「如果你的程序寫得好,就可以指揮電腦幹你想乾的事。這個時候你是十足的主宰,電腦里的世界很大,每當你坐在電腦面前,就像是在你的王國里巡行。」

那時候系裡只有15台計算機,一般人無法輕易進入機房。有過一段時間,雷軍主動幫老師做課題。因為手裡有機房的鑰匙,就可以借著老師名義學習編程。—— 最多的時候同時擁有三個老師機房的鑰匙。

孩子因為新鮮感,有過許多愛好。但因為維持不了熱情,最後用各類借口遠離或者放棄。

連愛好都逐漸消失,面對人生磨難又怎麼能積極對待?

上大二以後,雷軍發現:學習到的知識並不是為了考試成績,而是去實踐和結合到工作中來。隨後他經常背著個大包,跑去武漢電子一條街,幫人裝軟體、修機器、編寫程序。

頂著酷暑、冒著寒風,等待人流來往,向他們推銷軟體,即使一次次被冷漠拒絕。

那時候沒有編程介面資料,紙質書的內容不全,而且多處錯誤。被迫帶著三本厚重的書作為參考,每次出去都很重。

介面連接不上、軟體無法正常使用、機器故障啟動不了……一系列從未處理過的問題撲面而來。

為了解決重量的問題,雷軍下定決心要寫一本沒有錯誤、內容全面的編程資料書。隨後與人合著出《深入DOS編程》,成為了程序員爭相閱讀的書籍。

成功沒有捷徑,只有選擇正確方向,並全力挑戰,這是唯一的途徑。

雷軍對大學生活的評價是「沒有虛度光陰」

武漢大學是國內最早實施學分制的高校,學生只要修完一定學分就可以畢業。

那年20歲,雷軍僅用兩年的時間就修完大學四年的課程,至今系裡拿過《彙編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滿分成績的只有兩個人,其中之一就是他。

還席捲了武漢大學所有獎學金。獲得了「挑戰者」大學生科研成果三等獎、武漢大學三好生標兵、光華一等獎學金以及兩次湖北大學生科研成果一等獎等榮譽。

還與幾個同學共同創立公司,晚上做開發,白天跑市場,就此賺得人生的第一桶金。

雷軍完成了承諾,證明了自己的優秀,而且小有名氣。可誰又知道他已經看過多少次武漢大學凌晨三點的模樣?

在大家吃喝玩樂的時候,獨自學習積累。身邊的人總說他古怪,老是喜歡這些「無趣」的事情,完全和時代潮流脫軌。可最後又是誰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曾經有段時間,雷軍天天跑去武漢大學的圖書館裡看書。當時看見了一本書——《矽谷之火》,深深被書中的喬布斯故事所吸引。徹底點燃了內心的夢想:

「希望有天能像喬布斯那樣,創辦出世界一流的企業。」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微信號:科睿機器人);

進入回復「雷軍」,告訴你雷軍童年時候,影響其一生的小事件。

推薦閱讀:

當虐童問題不斷出現時, 你該考慮的是什麼?
幼兒園室內設計布局,教你如何布局兒童空間
當心!那些育兒書里的陷阱,你肯定也中過招
24.幼兒園上課嗎?
「我想看她會不會流產」熊孩子猛推懷孕准媽媽後被揍 網友評論亮了!

TAG:成長 | 幼兒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