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 ≠ 客觀事實的回憶

在一次實驗中,試驗員詢問一些目擊了事故現場的被試(participants ),肇事車輛在經過讓行標誌時車速是多少(事實上當時根本就沒有讓行標誌)。但隨後被試都非常肯定自己當時確實看到過讓行標誌。

事實證明,他們的記憶被問題和自己的真實所見弄混了


記憶= 回憶 + 推理

通常,當人們想不起某件事情的時候,他們能夠提取相關的事實,並基於這些相關事實來推斷目標事實。布蘭斯福德等人(Bransford,Barclay,& Franks,1972)報告的一個實驗表明,推斷會導致錯誤的回憶。他們讓被試學習下面句子中的一個:

1. 三隻海龜在一根漂浮的圓木旁休息,一條魚在他們下面遊動。

Three turtles rested beside a floating log, and a fish swam beneath them.

2. 三隻海龜在一根漂浮的上面休息,一條魚在他們下面遊動。

Three turtles rested on a floating log, and a fish swam beneath them.

之後詢問學習了第 1 句的被試,他們是否學習過如下句子:

3. 三隻海龜在一根漂浮的圓木旁休息,一條魚在它下面遊動。

Three turtles rested beside a floating log, and a fish swam beneath it.

幾乎所有的被試都認為,並沒有學過這個句子。同理,詢問學習了第 2 句的被試,他們是否學習過如下的句子:

4. 三隻海龜在一根漂浮的上面休息,一條魚在它下面遊動。

Three turtles rested on a floating log, and a fish swam beneath it.

這一次大部分的被試都認為有學習過,因為第 2 句顯然隱含了第 4 句的邏輯,而第 1 句和第 3 句卻沒有相關性。因此,被試把學習材料中所隱含的邏輯當成了他們實際學習過的事實

似真提取 v.s 精確回憶

在前面的是實驗中,我們說被試回憶或再認出沒有明顯呈現過的事實是在犯錯誤,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回憶行為不但不會認為是錯誤的,而是智能性推斷。例如,斷定《星球大戰》中的達思·韋德是壞人時,人們並不是在記憶中搜索達思·韋德是壞人這一特定命題(儘管影片里可能已經直接斷言了),人們是通過對星球大戰的記憶而推斷出他是壞人這個結論。

準確的再認判斷,我們稱之為精確回憶,通過記憶進行真命題推理,我們稱之為似真提取,比如下面的例子:

背景信息

一家大型漢堡包連鎖店的繼承人很煩惱,他娶了一個看似愛他的可愛的年輕女子,但現在他擔心她只是為了自己的錢財。他覺得她對自己不感興趣。他可能喝了太多啤酒,吃了太多炸薯片。但是他不會放棄炸薯片,因為他們不但美味,而且是免費的。

真偽判斷:

1. 繼承人取了一個看似愛他的可愛的年輕女子。

2. 繼承人從他家的漢堡包連鎖店裡,獲得炸薯片。

3. 繼承人很謹慎,只吃健康食品。

如果精確回憶,那麼只有 1 是真的 ;但如果似真提取,那麼 1 和 2 都是真的。

對過去的回憶,推理(似真提取)更佔上風

同樣是上面的漢堡店老闆的實驗,在被試閱讀完背景信息後進行測試。在精確判斷的條件下,被試的反應時間隨著時間延遲(比如24小時後測試)而增加;在似真判斷的條件下,反應時間隨著時間的延遲反而減少了,因為他們不再視圖使用效率低的精確記憶提取,而是運用了較快的似真性。

虛假記憶

如我們開篇舉的案例,人們常常會混淆各種視聽和回憶,造成虛假記憶

記憶混淆的另一個案例,是近期關於虛假記憶綜合症(false-memory syndrome)的爭論,該案里涉及許多聲名狼藉的事件,因為當事人聲稱他們恢復了被壓抑的童年曾遭受性虐待的記憶(Schacter,2001)。許多這些恢復的記憶是在心理治療過程中產生的,於是一些記憶研究者質疑這些恢復的記憶是否真的發生過,並推測他們可能只是在心理治療師的暗示下才出現的。

關於恢復的童年受虐記憶有多大可信度,是一個爭議激烈的問題。雖然人們很想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全盤接受或全盤否定恢復的受虐記憶,但事實往往沒有那麼簡單。一些恢復受虐記憶的案例似乎找到了強有力的證據支持(Sivers,Schooler,&Freyd,2002),同時也有一些案例中的所謂受害者隨後又撤訴,並說他們的記憶被誤導了(Schacter,2001)。


參考資料:

約翰·安德森 《認知心理學及其啟示》


推薦閱讀:

小小的記憶
文革的記憶
老師,我是不是失憶了,怎麼6歲以前的事我都不記得了!
記憶宮殿法分享第七章:記憶的傳統與科學
那些年,我們曾經玩過的手機遊戲

TAG:認知心理學 | 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