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早教| 多帶孩子旅行竟能培養這項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文/悠悠媽 微信公眾號:德國育兒研究(ID: yoyomadeguo)
本文於2018年3月17日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歡迎關注!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正在變得越來越頻繁,世界變得越來越小。未來的核心能力之一將是跨文化的交流能力。英語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礎,大家現在都很重視英語能力的培養。但跨文化交流不僅需要英語好,還需要更深層次的對多元價值觀的接納和對差異性的理解與包容。
我喜歡帶著悠悠旅行,帶她去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看一看世界上不同人的不同活法。希望在見識「不同」的過程中,將她培養為一個包容大度、「見怪不怪」的世界公民。
從瑞士翻越阿爾卑斯山脈開往義大利,途徑日內瓦湖
語言多樣性
歐陸國家的人,特別是北歐國家,由於地理與文化的天然因素,對語言的包容性很高。越是小國的人,會說的語種越多。一個歐洲人會說三四門語言一點不稀奇。對大部分歐洲人來說,學習外語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並且,在他們眼裡,語言是用來交流的,目的是要讓別人能聽懂,言之有物最重要,而不是去一味追求外語的發音有多麼純正地道。
這種對其他國家或地區語言的包容性,對學好外語極其重要。如果孩子覺得外語是一門「奇怪」的語言,只有母語才是正常的,那就很難有動力將外語學好,也會羞於開口。
多言啟蒙中很關鍵的一點是讓孩子從小擁抱和接納世界語言的多樣性——世界上有很多人說著與我們不同的語言,不管哪種語言都是正常的。為了與別人交流,我們要學習其他國家的語言,很多外國人也會學習中文。
法國依雲鎮
在義大利的街邊,兩歲的悠悠盯著兩個嘮嗑的義大利老太太看,過了很久,她回過頭來認真地問:「媽媽,她們在說什麼?」
「她們說的是義大利語,是另一種語言。我們現在在義大利,義大利人說的是義大利語,我也聽不太懂。我只會三個詞,打招呼和再見用Ciao,表示同意用sì,謝謝用grazie。」
「sì sì,sì sì」 我學著義大利人的語氣對悠悠說起來,也鼓勵她跟著說。一開始她還有點不好意思,但看我說義大利語的樣子很好玩很自在,她也笑著有模有樣地說了起來。
在餐廳就餐時,我和悠悠爸爸盡量用當地語言和服務員打招呼和告別。因此,悠悠每到一個地方,都能學會幾句當地語言。
馬爾他
上個月我們在歐洲小島馬爾他度假,馬爾他的官方語言之一是英語。在超市裡我們用英語與工作人員交流,悠悠聽了後說:「媽媽,他們像peppa pig一樣說話啊。」
「對呀,他們和Peppa pig一樣說的是英語。我們現在到了馬爾他要說英語了哦, 謝謝是Thank you, 來,跟著我把舌頭伸出來念Thaaaaaaank you。」 我邊推著推車,邊對悠悠說。
在她的人生經歷中,到了一個新地方,學著說當地人說的語言是一件很自然的事,無需感到害羞。
當然,對不同語言的包容和接納的態度並不限於不同國家之間的語言。當我們在中國境內旅行時,對於中國不同地區的方言,也應該抱著尊重的態度讓孩子學著接納,而不是將不同方言分為三六九等。方言是我們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廣東話都被聯合國列為普通話漢語之外的一種語言了呢!
馬爾他
食物多樣性
人類的味覺有一個普遍共性,就是喜歡吃自己從小吃到大的食物。絕大部分國家的人都會覺得還是自己從小吃到大的食物最好吃。而那些小時候沒吃過的食物,長大後吃起來就會覺得不習慣、不好吃。口味偏好是非常主觀的感受。
這也意味著,人的味覺偏好其實是具備高度可操縱性的,小時候經常吃什麼,就會喜歡上什麼。
為了讓悠悠的味覺偏好廣闊,不挑食,平時在家我就很注重提供多樣化的口味與食材,我和悠悠爸爸也都喜歡嘗試烹飪不同國家的食物。每到一個國家或地區旅行,我們必定會點當地的特色菜肴,而不是為了照顧悠悠的口味,只點她平時喜歡吃的。
對此她一開始是排斥的,但我會在她面前表現出嘗試新食物的熱情和好奇,她很容易就被我感染,對沒有吃過的食物也展現出越來越大的興趣,口味的適應性越來越強,能夠欣賞不同國家地區不同口味的美食。
出了國我才發現,很多外國人對食物非常保守,這也不吃那也不吃,拒絕嘗試自己沒吃過或者來自其它國家的菜肴和食材。連嘗都不願意嘗試,這該錯過多少美食呀?
口味偏好的廣度和對食物的開放心態,一定要從小養成。
馬爾他
文化多樣性
帶孩子出去旅行,最大的目的當然是帶她看世界,打開孩子的世界觀。而世界的迷人之處正在於它的豐富與多元。古老的金字塔,讓人想起兩千年前故事的長城,歐洲的大教堂,古羅馬遺迹,約旦的佩特拉古城,撒哈拉沙漠的浩瀚,加勒比海灘的白沙......
世界是如此不同,所以才那麼精彩!
試想一下,如果不管走到哪,都是紐約香港上海那樣的高樓大廈,是不是會很無趣呢?
倘若不管走到哪,大家的穿著都一樣,吃的食物都一樣,說的語言都一樣,腦子裡的想法都一樣,那旅行還有什麼意義?
希臘
和諧共處不是把所有人都變得一樣,而是在尊重和包容差異的基礎上,看見彼此的長處,互相補充,共同促進。
因此,我在帶悠悠旅行的時候,盡量做到只描述所見所聞,不比較也不評論好壞。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去思考,我相信有一天TA會做出自己的判斷。
去年的某一天,帶悠悠去遊樂場玩時,碰到一個唐氏綜合征孩子,他有語言障礙,動作也有點魯莽。悠悠盯著那孩子看了半天,說:「媽媽,他好奇怪。」
在孩子眼裡,與大多數人不一樣的就是「奇怪」,想與別人保持一致的從眾心理是孩子的天性。而學會尊重差異是後天教育的結果,有的人一輩子也沒有學會。
「怎麼奇怪了?」 我問。
「他說話好奇怪。他為什麼那樣說話?」 悠悠皺著眉頭說。
「因為他得了一種遺傳病,叫唐氏綜合征,所以他看起來與你不太一樣。不過那不是奇怪,只是不同而已。還有的人得了病癱瘓了,所以要坐輪椅和靠拐杖走路,那也不奇怪,本來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只要他們不傷害你,我們都可以和他們做朋友。我看他挺想跟你玩的,你去和他玩一下吧。」 我抓住機會教育了悠悠一番。
悠悠在我的鼓動下,似懂非懂地拿了一個玩具走向那個孩子。雖然她還是很好奇地盯著那個孩子看,但是她至少願意開啟了解和溝通的大門了,這是多樣性共存的第一步,也是最難跨越的一步。
希臘
帶孩子旅行的意義
帶孩子旅行,TA可能記不住去過哪裡,看過什麼,但是那一時那一刻的經歷已經滋潤了TA的頭腦,豐富了TA的靈魂。到過什麼景點不重要,重要的是見識過大千世界的豐富與不同,所以回到家後更有勇氣做自己,也能以平常心看待別人的不同。
因為知道,不同才是世界的常態。
什麼是世界公民?我的答案是,理解和包容世界的同時,也別輕易被別人改變。
如果喜歡,歡迎轉發!謝謝支持!
作者簡介:悠悠媽,坐標德國,曾經的學霸,留過學,做過外企項目經理,現教育專欄作者,德國早教研究者與推廣人。有一個兩歲的混血女兒,愛混德國親子圈和幼兒園。創立微信公眾號:德國育兒研究(ID: yoyomadeguo)專註分享在德國學到的育兒知識、先進教育理念以及女兒在德國的真實成長經歷。歡迎關注!
深諳中外教育差異,不教條,不追捧。相信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教育方式。用生活完成教育,潤物細無聲。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公眾號出處,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
※孩子有危險時,爸爸是保護神!沒危險時,爸爸就是最大的危險
※寶寶讓你最感動的一件事是什麼?看看誰的最幸福
※關於孩子的幸福人生,你該更新觀念了
※香蕉鬆餅,像蛋糕一樣的鬆軟口感,不用烤箱一樣美味
※她堅持20年「零吼叫」,把兩個兒子分別送進了清華和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