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公三年(1)- 日有食之

原文: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日食在古代是重要的天象之一。我國古代對於天象的記載歷史由來已久,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關於日食的記載:

癸酉鼎(貞):日夕又(有)食,隹(唯)若。

釋讀:「癸酉日佔卜:傍晚出現日食,是否吉利?」

對於古人來說,天象的任何變化都預示著某種事情的發生,日食也不例外,因此才需要占卜,日食的出現是否吉利。

而且在古人眼裡,日食可能是比其他天象更糟糕的事情。

《詩經·十月之交》: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

(十月初一辛卯,發生日食,這是巨大的壞預兆)

據天文學家考訂,此詩中記載的日食發生在周幽王六年夏曆十月一日,即公元前776年9月6日,根據《國語》的記載,周幽王二年,都城附近發生大的地震。地震帶來巨大的恐慌還未完全平息,六年的這次日食更令王朝上下人心惶惶。五年後,幽王被犬戎殺死,彷彿坐實了日食這一預兆的魔力。

《左傳·昭公七年》記載:四月發生了日食,晉侯問士文伯:「誰將當日食?」也就是說春秋時期人們還是相信,日食對應著災難。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春秋》里關於日食的內容。

1、《春秋》經中,共記載了日食37次,其中準確記載年月日的有34次。

其餘三次只記載了年和月沒有具體日期的記載,分別為桓公17年10月(公元前695年),庄公18年3月(公元前676年),僖公15年5月(公元前645年)。

這三次沒有記錄日期的原因,《左傳》認為「官失之」,就是說官方缺失了相關的記錄。

2、《春秋》經中37次日食,其中有三次日全食,日全食的記錄是這樣的:

某月某日,日有食之,既。

金文「既」

「既」這個字,左邊是一個食器,右邊是一個跪坐的人,頭向後方,張著大嘴,在幹啥呢?

原來是在打嗝!~~

酒足飯飽,一個飽嗝,所以「吃完」才是「既」的本意,引申出「完,盡」的意思。

3、《春秋》中關於日食的37次記錄中,其中28次的記載是:

某月某日,朔,日有食之。

朔:農曆每月初一,這一天月球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和太陽幾乎同時出沒。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時,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後的黑影落到地球上,形成「日食」現象。

所以日食應該一定發生於農曆每月初一。

但是如本次隱公三年的記載: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沒有「朔」,即並非農曆初一,按照《穀梁傳》的說法:言日不言朔,食晦日也

晦,是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朔的前一日。《穀梁傳》認為,己巳這天沒有說是「朔」,那肯定就是「晦」了。

將近3000年前的曆法想必還有很多不完善之處,所以曆法和觀察相差一天也是情有可原。

關於「日食」的內容,咱們先補充這麼多,以後遇到特殊的情況咱們再專門聊聊。

二月,預示著災難的日食出現了,接下來會有什麼情況發生呢?咱們下次說「三月,庚戌,天王崩」。

推薦閱讀:

從一位站著死去的春秋貴族說起
除了幹將莫邪,蘇州七大名劍另外的五把你認識嗎?
【春秋篇】「晉國霸業」之晉國無公族的新篇章——晉成公!
【春秋篇】「晉國霸業」之第五代大宗——晉小子侯!
【春秋篇】「晉國霸業」之秦穆公的剋星——晉襄公!

TAG:中國古代文學 | 春秋左傳注書籍 | 春秋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