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多必得:雙語思考更明「智」

不同語言使用者的認知差異

倘若你的母語里只有「上下左右」而沒有「東西南北」,試問你如何能「找得著北」?而在澳大利亞的一個原住民小部落里,5歲的小女孩可以毫不猶豫地指出北方,但他們的語言里卻沒有「左」「右」這種相對空間位置的描述辭彙。

語言學家呂叔湘曾經講過:「如果你翻譯一本小說,遇到主人公有一位cousin,你把它譯做表弟,後來發現他是女性,就改做表妹,後來又發現她年紀比主人公大,又改做表姐,再翻下去又發現她比主人公長一輩,又改做遠房姨媽,再到後頭又發現她是父親一邊的,又只好改做遠房姑媽。其實這也靠不住,她也有可能是主人公的遠房嬸。」

除了在空間認知和家族關係描述方面外,實際上,不同語言的使用者在很多其他思維能力的表現都有所差異,包括時間認知、綜合的時空認知、「目擊記憶」差異(對同一事實的不同理解視角)、學習新事物的難易程度、計算能力、自身性別認知等等。

使用雙語相當於「健腦體操」

美國西北大學的一項研究認為,操雙語對大腦是一種訓練,相當於「健腦體操」,讓大腦更健康。人們用玩填字遊戲和其它活動來保持腦力,但其實學習並使用雙語所帶來的效果更顯著,包括注意力、抑制力和對聲音的解碼能力。此前進行的類似調查還顯示,使用雙語有助於防止早老性痴呆。雙語者平均比單語者晚4年受到老年痴呆症的攻擊,即便出現了癥狀,他們首次接受治療的年齡也平均晚3年。

研究認為音樂家也屬於操雙語的人群。以此類推,程序員比較聰明是不爭的事實。 那些通曉多門外語的人覺有更加敏捷的觀察力,並且在應對精神挑戰的時候,反應更加敏捷,即使這些挑戰和語言能力並不相關。

有趣的是,根據英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講中文需要更多腦力勞動」。研究者指出,不同的語言使用者用不同的方式對語言進行解碼。眾所周知,令外國人對中文「聞而生畏」的一個原因是,在這門語言里,同樣的音用不同的聲調說出來就變成了不同的意思。研究者認為,大腦對中文的解碼機制與聽音樂相似,動用到更多的大腦部位,需要更多腦力勞動。

用外語思考讓人更理性

芝加哥大學的一項心理學研究表明,用外語思考提供了一種有益的 「認知距離」,可以促進分析性的思考,減少下意識的、情緒性的反應。 「考慮到越來越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外語,這一發現也具備了長遠意義,」 研究認為,會外語的人在財務決策時也可能用到外語,用外語思考能使人三思而後行。

總結:語言VS思維

  1. 語言與思維是相關的,語言能夠對人們的思維結構和認知產生影響。
  2. 記憶是大腦的「內存」,負責信息的加工整合。如果提取到工作記憶中的信息的表達方式不利於對該信息的操縱,信息處理就會產生困難,從而影響思維和認知。
  3. 如果語言比較豐富,那麼相關信息的表達和存儲就會比較豐富。這些知識提取到工作記憶系統中時,就會有助於認知。
  4. 語言是符號系統的一種。所有的符號系統在理論上,都會對大腦的思維結構和認知產生影響,而且其中的原理和機制也是大致相同。一個好的符號系統可能更直接、更直觀、更有利於信息的加工和處理。
  5. 如果母語中對某一件事物沒有作出較為細緻的區分,而另一門語言卻作了區分,那麼,當人們在學習了這門第二語言以後,他會發現自己對這一事物的認知能力有所提高。由母語所造成的這種認知和思維上的不足,將得到一定程度的彌補。

推薦閱讀:

西語學習:如何用西班牙語花式秀恩愛
李冰冰做客《嚮往的生活》 休息之餘不放棄學習英語-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努力
如何評價嚴屹寬?
同傳學習筆記:高翻之「道」

TAG:外語學習 | 語言文化 | 翻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