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藝術__「FLUXUS」激浪派 Part 1

Fluxus是上世紀60至70年代,由一群藝術家、作曲家、設計師和詩人組成的國際跨學科團體。Fluxus(激浪派)這個詞是從拉丁文演化而來的,意為(河水)「流動」。荷蘭的畫廊經理人Philip Corner藝術評論家哈里·胡赫(Harry Ruhé)將其描述為「60年代最激進和最具有實驗性的藝術運動」。

圖為1962年由美國作曲家菲利普·考納(Philip Corner)在威斯巴登表演的行為藝術,一同參與的還有Emmett Williams(艾梅特·威廉姆斯), Wolf Vostell(沃爾夫·沃斯德), Nam June Paik(白南准), Dick Higgins(迪克·希金斯), Benjamin Patterson(本傑明·帕特森),George Maciunas(喬治·麥西納斯)。

這個出現在上世紀60年代的藝術組織參與者卻很多,包括藝術家、作曲家、設計師、建築師,以及經濟學家、數學家、芭蕾舞演員、廚師,甚至是有潛力成為神學家的人。Fluxus的參與者和事件涉及了三個洲——亞洲、歐洲和美洲。激浪派也非藝術史上一個派別,但是他們創作的「大事件」卻包括了「新達達」的噪音音樂,以及基於時間的作品,還有具象詩、視覺藝術、城市規劃、建築、設計、文學和出版。

許多Fluxus具有一種反商業反藝術的情感。Fluxus有時候被稱為「intermedia」(媒介物,跨媒體)。George Maciunas(喬治·麥西納斯)可以算是Fluxus的發起人,其側重點並非是藝術作品,而是首創的獨特想法。激浪派是繼達達主義以來第二次對藝術品內涵的抨擊思潮,其再一次否定了資產階級在藝術品上出現的戀物情結。同國內某度網站描述不同,大量資料顯示麥西納斯並非因為出版在行而號召組建Fluxus。避難到美國後,長達11年之久的建築,平面設計,音樂,和藝術史的學習,特別是激浪派誕生前夕的作曲課程的參加,都為麥西納斯在藝術和音樂圈積攢了大量的人脈,如喬治·布萊希特(George Brecht)、拉·蒙特·揚(La Monte Young)、小野洋子(Yoko Ono)等。1955年至1960年麥西納斯曾供職於Knoll建築家居公司,著名華裔建築師林瓔(林徽因的侄女)也曾供職於此。受到約翰·凱奇(John Cage)在新社會研究學校的實驗音樂課的影響,以及新興起來的對東方哲學的關注,紐約的一些前衛(avant-garde)藝術家們,或者說先鋒派,在上世紀60年代流行起攀比熱潮。作為激浪派的發起人,麥西納斯在其後半生一直致力於先鋒藝術的推廣,在柏林達達(Berlin Dada)的主要人物豪斯曼(Raoul Hausmann)的建議下,麥西納斯停止了對Neo Dada的關注,從而轉向專註於以「fluxus」來定義於這次新藝術運動。隨著20世紀的到來,達達主義和未來主義等藝術運動誕生,文化間的界限開始模糊,與之聯繫的60年代藝術家們開始以變化來取代傳統定義上的藝術。激浪派的藝術家們在這個戲劇性的現代主義時代,以「不為人知的平凡中的非凡」的理念重新定義著藝術,而這些藝術不拘泥於形式。

George Maciunas Self Portrait

喬治·麥西納斯的自畫像

雖然當初麥西納斯設想的「fluxus」,是一份關於立陶宛的文化報告(從12世紀以來,立陶宛的主權就受著日耳曼人和俄羅斯人的干涉。為了逃避二戰期間蘇聯巴格拉基昂行動的徵兵,麥西納斯一家人途徑德國,最後輾轉到了美國。)沒多久,「fluxus」的影響力便超出預期,迅速發展擴大起來,迪克·希金斯創造了「intermedia」著名辭彙「跨媒體」,其闡述了一種觀點,即藝術不應該是一種稀薄的,或商業的,而是一種責任——使生活和藝術的界限模糊,讓藝術生活化。麥西納斯對圖表的興趣促使他繪製了激浪時期的政治、文化、社會歷史,以及藝術史的各項年表。下圖是麥西納斯為激浪創作的年冊和桌上紙牌形式的激浪派書籍,他創作的藝術書被義大利威尼斯藝術書藏家Luigi Bonotto所收藏。

Flux Year Box 1 (Book Version), 1964

推薦閱讀:

從YBA說起
中國最神秘的城市,曾有超過10萬名科研人員在這裡隱姓埋名、秘密工作。
王藝:創作與評論的當代互動
「吾畫肉」是什麼?
31歲年薪百萬,卻辭職畫夢100天,為了畫畫,連谷歌都請她去演講

TAG:當代藝術 | 現代藝術 | 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