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會擁有一些無法解釋的習慣?
圖 from hymn
http://madeofbothsides.com
什麼事情一旦普通人不再需要思考,它就成了文化
——李勝博
從我有限的經驗來看,普通人是不習慣思考的。所以這導致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無趣的、無法深入的提問和談話,比如:「你去年賺了多少錢?」「談朋友了嗎?什麼時候結婚啊?」「什麼時候要小孩?」我之所以覺得這些問題很無趣,是因為如果當你有機會反問這些提問者為什麼要問這些問題時,我猜測對方大多數都回答不了,可能他們唯一可以說得通的理由大概就是:關心你嘛。
但是,如果你還要更深一步追問下去的話,可能就會讓他們有些無所適從:
你問他們「人為什麼要結婚」,他們會回答,「人長大了就是要結婚的呀」。
你問他們「為什麼春節的時候需要家人團聚」,他們會回答,「春節本來就是要團聚的呀」。
你問他們「我們為什麼是中國人」,他們會回答,「我們就是中國人呀」。
或者,他們也有可能會這樣回答,因為這些全都是中國的文化,我們生在中國,所以我們要遵循這樣的文化。
確實,文化在大多數人身上產生了巨大的作用。
我曾經對「文化」有過一些自己的思考,我發現對「文化」本身進行定義或者描述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它非常抽象,不易被理解。但是「文化」卻可以影響生活中實際存在的事物,並且以那些實際存在的事物作為媒介表現出來:比如食物可以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服飾可以作為文化的一部分,語言也可以作為文化的一部分,還有節日、觀念、審美、生活方式,都可以被文化所影響,都可以用來表現文化。
當普通人對某個現象放棄思考,轉而解釋為「沒有為什麼,就是這樣子」的時候,那麼就暗示著相關的文化已經形成且存在了。所以,在我看來,文化的結果也可以理解成一種「生活的慣性」,它既可以表現為一種「生活習慣上的慣性」,比如穆斯林每天都要用清水清洗身體,然後禱告;也可以表現為一種「思想上的慣性」,比如大部分中國人認為春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這些都是習慣成自然,不需要理由。
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需要時間積累的過程,是一個群體的生活共識,不同的文化之間會有文化隔閡。這種文化隔閡不只是表面上的差異,也包含思想方面的差異。比如一個英語很好的外國人去聽英語語境下的笑話,get不到笑點就屬於這種情況。
不同的國家都在輸出自己的文化,以此完成文化上的「殖民」:美國輸出美國的文化,不止有美劇、好萊塢、西餐,也有平等自由民主的思想;日本也在輸出日本的文化,不止有動漫、工匠精神、和食,也有長幼有序的傳統禮儀;估計和大量的高端人才流失相關,中國這幾年也強烈意識到了文化輸出的重要,所以方方面面也都開始在強調「中國夢」的文化概念。因為只有在文化(引力)的作用下,整個群體才能和其他文化隔絕開來,有更強的凝聚力,同時從外界吸收更多的生產力。
如果非要對文化和文化的作用做一個比喻,大概可以想像成一塊平面上散落著很多磁鐵。這些磁鐵就是文化的主體,有些固定在地面上,有些可以來回移動。不同的文化逐漸強盛的過程,就是那些「固定」的磁鐵源源不斷地吸引周圍的小磁鐵,然後從小變大的過程。(變到最後可能會連成一片,成為一個文化共同體)
我們普通人作為一個不自知的小磁鐵,可能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無時無刻不在被一些文化影響。也許當你有一天突然意識到自己也擁有一些無法解釋的習慣性行為和習慣性觀念後,也許,那正是「文化」在我們身上發揮著作用。
李勝博@溫州
20171201
其他參考:
《做一個獨立的人》
摘要:真正獨立的人反而才是那個更加「柔軟」的人
--------
《除了薪水之外,工作還提供了一個更重要的東西?》
摘要:如果沒有了工作之後,你該如何精簡地向別人介紹你自己呢?
--------
《無所不能的超能力》
摘要:過上你想過的生活,不是不可能的。只是需要有更高的能力對不對?
--------
《如何知道自己在過一個怎樣的人生?》
摘要: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經常對生命感到迷茫——心中有憧憬,但同時又膽怯——過著一種感覺好像哪裡不太對但又說不出來的生活。
推薦閱讀:
※岳元帥被秦檜殺害,為何岳飛部將沒向皇帝求情?
※PGone的《聖誕夜》足以讓他被封殺嗎?
※上聯:蕭何月下追韓信,下聯如何對?
※是什麼毀了普洱茶的「神話」?
※我喜歡佛教裡面「緣起性空」這些思辨思想,但是討厭「前世後世、輪迴福報」這些東西,該怎麼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