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食物語言學》

《食物語言學》

為什麼火雞(turkey)——一種墨西哥土生土長的鳥,成了地中海東岸一個宗教民主制國家的名字——土耳其

為什麼我們要在婚禮上敬酒(give toast)?這跟烤麵包(toasted bread)有什麼關係?

為什麼美國人會有在飯後吃甜點的習慣?在中國文化中,一開始是沒有「甜點(dessert)」這樣的辭彙的,甜點的概念是從何而來的呢?

為什麼麵粉(flour)花(flower)曾經是同一個單詞?這和我們對精製的垃圾食品上癮的原因有什麼關係?

研究食物的語言並不是「吃飽了撐的」,它幫助我們理解文明之間的聯繫,以及全球化這件事。「全球化」這個詞是近些年才有的,但是這種現象和狀態早在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前就開始了,因為人們從那時開始,就有了一個共同的追求:找到好吃的。

本書作者從一些日常食材的名稱出發探索它們的奇異身世,探討食物、語言和文化傳播間的關係,揭秘隱藏在當今食物廣告語言中微妙的語言學線索,讓人驚訝於每次閱讀菜單時——哪怕是讀一包薯片的包裝——自己是如何被營銷的。食物的語言也體現了人類心理——我們是誰、我們的想法、情感的本質、我們對於他人態度的反應等。

這是一本不到兩百頁的小書,卻向讀者傳遞了超越想像的新知識,它所涉及的話題因為太過日常而被人們忽視,但讀起來就會發現趣味無窮。


推薦閱讀:

中國是不是已經被「西方化」了? 中華文化會不會就此消亡,而中國也成為一個「新加坡」式的國家?
每日傷感小情書,異地戀電話噓寒問暖,卻抵不過難過時的一個擁抱
大家怎麼看待《曉松奇談》和陳丹青的《局部》。大家都喜歡哪個?
為什麼客家話、粵語中的一些詞語發音和日語很像?
金湯力的五十度灰

TAG:食物 | 文化 | 推薦書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