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真心理學總被誤解?

此文是為了回答心理學家的一點困惑。奇怪,心理學家也有關於心理學的困惑嗎?沒錯,一個常見的問題是:為何真心理學總被誤解?

君不見,「解夢心理學」「識人心理學」「把妹心理學」等通俗心理學的流行,把心理學變成了一個萬能萬用的形容詞,而不再是一個需要定義的名詞,讓公眾難以想像真正的心理學是在實驗室中測量行為。心理學家抱怨:大眾不了解現代心理學……

問題出在哪裡?

一位學者寫道:「大眾不了解現代心理學已經在科學的路上走出了很遠很遠。」這倒沒錯,但只是對事實的描述罷了,還算不上對問題的回答。

另一位學者寫道:「某種既得利益阻止大眾了解現代心理學。」存不存在這種可能呢?當然存在,可如果把所有情況歸類於此,則有失偏頗。至少本人就不屬於這種情況,相反,我是抱著對現代心理學的極大好感來寫本文的。何況心理學家一向以理性包容為懷,怎麼能一遇到批評自己的人,就推測為利益衝突呢?這頂多算自我安慰,也算不上對問題的回答。

而我以為,問題出在語言。

公平地講,一方面我們不能說大眾對「心理」兩字的理解錯了,因為自古至今,心理都被理解為心靈的道理;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說心理學的定義錯了,因為如何定義是心理學家的權利———出於正當的考慮,他們把現代心理學先定義為科學進而定義為行為。可問題是:人們一聽到「心理學」幾個字,自然聯想到心靈的道理,有誰會聯想到行為呢?這種語言理解上的歧義,造成了雙方的困惑!

因此為心理學家解惑:公眾總誤解真心理學,並非出於無知,而是難料它名不副實——以心理之名,行行為之實!

對於我的解釋,心理學界未必反對,只不過一種反應是把過去的責任推給大眾:這不正說明公眾不了解現代心理學嗎?言下之意,日常語言錯誤,而學術語言正確。如果追責的話,我還真要為大眾免責,因為總有個先來後到吧———「心理」兩字在先,「心理學」三字在後,「現代心理學」五字更後———更有「心理」兩字解釋權的,當屬日常文字的使用者!

學界的另一種反應是把未來的任務推給大眾:現在我們說明什麼是現代心理學,請大眾立即轉變觀念。言下之意,把過去的「心靈之理」變為現在的「行為之理」,不就清楚了嗎?聽起來有理,實際上仍然沒理。要知道文字的含義,絕非一經說明就能立即轉變的,它沉澱在藝術、哲學、宗教、文學中,經過很長時間才能建立,也要很長時間才會消失。試問,當我們讀小說、看電影、聽講演的時候,「心」字的含義改變了嗎?沒有。「理」字的含義改變了嗎?沒有。加起來,人們對「心理」二字的理解也不會改變,並預期心理學的含義與之相符。

其實無論我的解釋通過與否,都不影響本文的主題:假如心理學的定義清楚的話,這種困惑就不該出現。

接下來一篇,我們再回答心理學家的另一點困惑:為什麼偽心理學總被相信?

推薦閱讀:

雌火雞——固定行為模式
人是機器,人的機器特性
不要輕易相信會講故事的人。
一切都是我的錯?相處那麼難,一個人生活挺好…
怒極反笑的心理機制是怎樣的?

TAG:行為心理學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