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要去美國讀書 千萬別以為是鍍金
美國的對手永遠贏得不了未來,因為當他們的油井乾涸時,他們的社會就會如貧瘠的沙漠一樣荒蕪;而吸納了全世界人才的美國之井卻仍將汩汩涌動。弗里德曼還斷言,美國仍是吸引全世界人才的最大磁石,因此,這邊的中國人將戰勝大洋那邊的中國人。
但是,為什麼美國就如此吸引人呢!
一位同學回信給我,說經過一年的國外學習,她的觀念已經發生了變化,「原來只想著能上一所排名靠前的大學」,「現在想的是要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對她觀念發生的變化,我一點都不奇怪。這就像我在美國讀書的那段時間(2006-2007年,小學六年級)發生了許多變化一樣。但是,在美國的時候,對將來要在哪裡讀大學的問題,我並沒有確定的想法。
儘管我的「忘年之友」、幾位來自北大、清華等中國名校的哈佛博士生不止一次地勸我,「一定要出來讀大學」,並告訴我說「出來之後才知道大學的時間浪費太多了」……但是,我對當時看來還很遙遠的問題根本沒有什麼概念。
都說美國的學校課業負擔輕,功課不緊張。但這要看從哪個角度講。數學課,一學年下來也沒有幾次作業,確實不具太高挑戰性。但是,我在的學校有一個作業天天都有,那就是讀書筆記。這個作業要天天寫,老師每周都要檢查。
開始的時候,我以為可以用國內語文課上的「讀後感」模板來應付讀書筆記,也就是一般先把書中內容梗概寫一下,再寫幾句心得便可。哪知道,老師的「硃筆御批」(書法直逼英文狂草,極難辨認)總是問題一大堆。這些問題對我而言,簡直「太傷自尊了」。我實在弄不懂,他的那些問題和我讀過的書有什麼關係。大概在頭幾十篇讀書筆記中,老師幾乎在每一篇批語中,都寫著「我需要你的reaction」,「你的thought呢」,「你的idea是什麼」,「給我你的viewpoint」……你的,你的,你的;我的,我的,我的。書讀到這個份上,才知道看別人的書,為的是生產自己的想法。
我老爸在和批改我讀書筆記的老師面談時(類似中國家長會,但談學生情況都是一對一面談),曾委婉地請老師對我讀書筆記的用詞、句式和語法等「多加指點」。
老師對他說的一番話,讓他覺得「不好意思」(我理解那其實就是無地自容的意思哈)。老師對老爸說,不要擔心一夫的英語(語法),書看多了,錯誤自然就少了;不會說話的人少,不會思想的人多……
這些話讓我明白了,我每天的作業,其實就是在教我思考,啟發我思考,「逼迫」我思考。為了完成這種要有自己的reaction、thought、idea和viewpoint的作業,我不得不看更多的書,上網找更多的資料。
慢慢地,「硃筆御批」中的內容變成了「商榷」和探討,而有時則乾脆是我的名字後面加上兩個英文單詞:「Great job(非常好)」。
天天讀書「寫作」的結果,就是我在插班的第一個學期末,不僅在數學和科學,而且在戲劇等全部八門功課上,都得到了A。
一次,高一政治考試中,一個題目需要「談談你的看法」。在試卷講評時,老師「愛憐」地對在這個題目上汪洋恣肆卻沒得分的同學說:「孩子,你真的以為要你談什麼看法呀?!」在同學們心領神會的暗笑中,這些將來幾乎肯定都會進入中國重點大學的「精英」,自然而然地給「標答」和「自己的看法」找到了各自的位置。
來看這道題目:「請對比西奧多?羅斯福與伍德羅?威爾遜的外交政策」。再看這個:「請分析18世紀80年代的政治、經濟和外交危機是怎樣影響美國1787憲法中的條款的」。這兩個題目,是我準備AP(Advanced
Placement)美國歷史科目考試時需要思考的幾百個類似題目中的兩個。這種題目,在教科書中是無法找到「標答」的,僅羅列史實也是不行的。試想,一個從中學時代起,就要對國家的外交政策不斷發表看法的人,和一個進入外交部門才知道外交為何物的人,在對世界大勢和國家利益的判斷上,哪一個更有可能把握得恰當一些?
上次出國前,一個「海歸」姐姐對我說:「千萬別以為到了美國就自然會說英語。」這句話,我記住了。同樣,我知道,到美國讀大學,也並不一定就會用好美國的教育資源。我老爸把我送出國門,修行當在我個人啦!
作者:董郁玉,董一夫 文章來源:紐約時報中文網 有刪減。
推薦閱讀:
※電影是怎麼發明的?它竟然和一個馬蹄有關!
※如何評價林永健對林大竣的教育?
※對不起,教育永遠不公平
※深扒《老友記》——史上最全老友記學習筆記S01E01
※方法論 | 推理絕對是項好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