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爸爸鄭安全 :故鄉是我必須回去的地方
這是《尋找100個人的鄉土記憶》第6篇文章
鄭安全 1957年生人
故鄉:餘杭塘棲
職業:木匠藝人、紀錄片《爸爸的木匠小屋》主人公、中國版「宮崎駿」、淘寶造物節的二十四節氣手工藝品造物主
壹 | 「二十四個節氣,每個發明背後都有不同的故事」
前不久剛結束的淘寶造物節上,「爸爸的木匠小屋」展出了鄭爸爸的二十四節氣作品。
立夏的機關木盒、穀雨的歸家燈籠、春分的風箏、驚蟄的燕尾榫糕點盒、小寒的手爐、大雪的拐杖椅、白露的甜米酒架、夏至的傘居……
每一件作品的背後都有一個充滿著生活情調的故事,每一樣都是鄭爸爸腦洞大開的創作,這些奇思妙想,甚至超過了很多年輕人的想像力,令人不得不嘆服。
女兒拍的一整年的紀錄片《爸爸的木匠小屋》,在網上已獲得800萬的點擊量。這部紀錄片順時令成集,從頭年芒種到第二年小滿,平均兩周就要做出一件木器,而真正留給他構思和製作的時間通常只有一周。
鄭爸爸說,自從打開了這個匣子,創作的靈感就水到渠成,愈發不可收拾了。也沒有什麼靈感的來源,生活,常年木工經驗的積累和對生活的觀察,這就是答案。
夏季,芒種,鳥居——這是他的第一個作品。
爸爸的木匠小屋 芒種:手工鳥窩_爸爸的木匠小屋_騰訊視頻 https://v.qq.com/x/cover/su986xc8mjphpkj/f0157dhl151.html?ptag=baidu.aladdin.doco
鄭爸爸還開設了傳統木工技藝傳承班,他說,有些人只是來玩玩看看,但也有人是真心想學的。雖然佔用了自己創造的時光,但是出於傳承的使命感,他還是會去教他們,帶他們入門。
貳 | 「塘棲,構築我童年記憶的每個角落」
塘棲,自古以來的魚米之鄉、瓜果之地。生在這樣一個富庶的古鎮,家門口就是京杭大運河,開闊密布的水路,絡繹不絕的商船。
民間有這樣的順口溜:「法根糕餅匯昌粽,粢毛肉圓香又糯。細沙羊尾香烘烘,塘棲板鴨鼎正宗。」
塘棲的糕點,自古以來就比別的地方做的好,以前家家戶戶都會做米粉蛋糕,但如今許多百年老店都流失了。
大概也是這樣的環境影響了他,一個鄰里和睦、衣食富足的小鎮,家人對他的意見和想法總是支持的,也就在木工這個行業,憑藉興趣而不是謀生,做了大半輩子。
在他的印象中,鄉鎮之間,遊走著一些說書人,像是現在還保有的「小熱昏」,肩挎一袋梨膏糖,便構成了當年信息流通的一大途徑。
鄭爸爸的童年玩樂只有兩件事:游泳,抓蛐蛐,抓蛐蛐,游泳。
因為以前總是漲大水,小孩們總是在門口的亭子里玩水,村口的七孔三腳長橋,就是他們小時候跳水的天然跳台,所以塘棲人的水性大多極好。
一條街上的小孩們總是被家長放養,一窩蜂聚在一起,鬧哄哄得跑來跑去。一會兒上樹掏鳥蛋,一會兒下到田裡抓蛐蛐,曬得個個黑如煤炭,背上和脖頸都褪皮。
那個年代也不怕小孩跑丟,更何況,誰家也不缺小孩呀。更有趣的是,往往沒有緣由,河這岸的孩子們總是會和對岸的孩子們對罵起來,憑據一條水道的隔閡,形成了兩個孩子幫派。
鄭爸爸結婚的時候,從村頭到村尾挨家挨戶的人都跑出來看熱鬧,妻子當時羞得走路都不知道該怎麼走了。以前有人結婚的話,朋友鄰居都會過來出力幫忙,那種人情味呀,是現在的份子錢轉賬不能比的。
而現在,大部分的居民都搬走,原來的住宅都開成了景區商鋪。只有鄭爸爸他們和少數的幾戶人家,還執著地對抗著時間。
叄 |「他修不好的東西,那就是沒救了。」
時光撥到1972年,鄭爸爸作為知青下鄉,他的爸爸說,學一門技藝,那總是好的,他便依據興趣愛好,開始跟著身邊的人一起做木匠。
木匠是個分類很細的工作,像他這種打造傳統傢具的,叫方木,也叫小木匠,造房子的叫大木匠,還有雕花,造船,做木桶的圓木匠做不來方的東西……
鄭媽媽肯定地說:「他修不好的東西,那就是沒救了。」鄰里友人總是找他修理物件,如果鄭爸爸都修不好,那大家就會把這個東西丟掉了。
對於木工技藝這種事,鄭爸爸說,傳承固然重要,但是有些部分是必然會被歷史淘汰的。只有創新了,現在的年輕人才會喜歡,這個東西才有人繼續下去。
好學的鄭爸爸,設計過醫療器材,投影儀升降機,在霧霾都還沒出現的90年代就利用「離子沉澱技術」發明了車載空氣凈化器。
一個六十多歲的匠人,自學了CAD和MAYA,在他的經驗里,只要能夠畫出設計圖,就沒有他造不成功的東西。
匠人精神,是用偏執的心對抗時間,用精湛的手藝鐫刻永恆。
鄭爸爸依照自己家裡有的傢具的模樣,做了一套一模一樣的微縮傢具。最開始,他是想著,前幾個朝代的傢具都有人收藏,我們這個年代的,半新不舊,很多人都丟掉了。但這些傢具也確實反映了這個年代的面貌,也可以留給女兒和後代。
後來,他越做越多,每年幾乎都要做一到兩件這樣的微縮傢具,作為自己的收藏品。之所以要做這些微縮傢具,是帶著對故鄉和那個時代的緬懷,希望自己的記憶能夠被傳承下去。
肆 | 「這套房子,是我爺爺的爺爺傳下來的。」
在過去的塘棲水北街,曾經有很大的廠房和門面都是哺坊,到鄭爸爸這已經是鄭氏哺坊的第八代,他的童年畫面里,有幾十萬隻的小雞小鴨。
這座清代古宅,也就親眼見證經歷了幾代人的興衰和歷史的變遷。鄭爸爸在這兒出生,度過美好的童年,在這遇見妻子、結婚,爾後在杭州工作,這座老屋近二十年沒有人居住,逐漸變得破敗。
現如今,夫妻倆想在退休後葉落歸根,便又回到一切開始的地方。
▲修繕中的清代古宅
故鄉對他來說,就是回到老家,還有個承載記憶,可以居住的地方。他一直堅守著不把老宅出售給景區統一開發,也是因為落葉歸根的心愿。
在老宅的大門上,有一個「喜」字,從成婚那天起,貼了整整三十年。這回逢老屋修繕,鄭爸爸小心翼翼地把它取下,打算修好後重新把它裱進門裡去。
▲幸福的鄭氏一家
在他還是孩童的年代,家家戶戶都要挖一個防空洞,後來他的爸爸覺得沒用了填掉了。修繕古宅時,鄭爸爸又把這個防空洞挖出來做成了地窖,他說,這裡代表的是一個時代的回憶。
除了準備在這水鄉老宅安度晚年外,鄭爸爸說他還有另一個初衷——提供一個場地,讓對木工有興趣的年輕人,可以來觀摩學習、互相交流。這是他們這代人,能做的最好的事了。
本文由村游去原創采編,圖片均由受訪者本人提供。
歡迎找我們聊聊關於故鄉的一切
-END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