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德之道

本義: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通述:

上士聞自然之道,會努力去實行;中士聞自然之道,將信將疑;下士聞自然,嘲諷大笑。

如果「自然之道」不被下士所嘲諷而笑,那麼,說明它的境界和認知,和下士在同一個層面上,也就不足以被稱為需要被人認知的天道了。因此古時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能讓人內心明了通達的天道,聽上去好似多有陰暗。那些先進的思想,聽上去好像會讓人覺得是阻止人們前行。那些簡單平坦得如同大路般的的天道,好似偏離了常規。

崇高的行為好似峽谷一樣不顯眼;廣大的德行好像總有不足;剛健的德行好似怠惰;那些本真的行為反而看上去有瑕疵。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污垢;世界上最大的方正是沒有邊角,鑄造越大的器皿(如鼎、鍾)越晚成型。神仙之音,凡人是聽不到的;最大的天象,反而沒有形狀。道不自顯,只有隱在德之中,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

釋義:

建言:立言。

纇:反常,這裡指偏離了常規

大白若辱:辱,黑垢。一說此名應在「大方無隅」一句之前。

建德若偷:剛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樣子。偷,意為惰。

善貸且成:貸,施與、給予。引伸為幫助、輔助之意。此句意為:道使萬物善始善終,而萬物自始至終也離不開道。

圖引:

本章作為整個《德經》引言部分的最後一章,講德行之道。即道隱無名,以德彰之。

本文先列舉了三類人對道的態度,來引出,無論是對道還是德,只要你去推動它,總會引發非議,而這些非議,是極為正常的。

但放下這些非議,我們要清楚「德」是用來做什麼的,它應當遵循的規則又是什麼?那就是,以德彰道。只與上士行道德,不與下士論是非。

註:本文轉自 nanshankongtong 微信公眾號

推薦閱讀:

老子主張的無為而治是不存在的對嗎?
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解?
道教徒為什麼認為太上老君存在?
道德經從哲學意義上講是被高估了還是低估了?哲學意義上有什麼價值?
莊子齊物論中罔兩的對話有什麼深層次的含義?

TAG:道德經書籍 | 老子人物 | 中國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