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派掃盲篇

今日決定發些繪畫有關的基礎知識供諸君賞鑒。

文藝復興時期

佛羅倫薩畫派

佛羅倫薩畫派(Florence School)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形成的美術流派,佛羅倫薩畫派以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為主導。13世紀末已經形成。5世紀中葉以後佛羅倫薩畫派已呈衰退之勢,取而代之的是以羅馬為中心的羅馬畫派。16世紀末,由於佛羅倫薩政治上失去獨立,經濟衰落,以及畫家盲目崇拜前輩的結果,逐漸走向風格主義。

《最後的晚餐》-達·芬奇

早期代表畫家:喬托·迪·邦多納、馬薩喬、安傑利科、烏切洛、波提切利、喬托。

盛期代表畫家: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

主要特點:

1、以波提切利、利比、柯西莫等畫家為代表,他們具有進步的人文主義思想傾向,但藝術趨近於貴族豪門;

2、以基蘭達約為代表則崇尚生活表現,他們在畫壇上出現得早些,技巧上可能略顯幼稚,形象多半重敘述性質;

3、第三類是以萊奧納多·達·芬奇為代表了,這是一條新興的寫實主義路線。

佛羅倫薩畫派側重表現宗教題材,整個畫面顯得神聖、崇高而肅穆,如米開朗基羅的《最後的審判》

表現手法:

運用科學方法探索人體的造型規律,吸取古代希臘、羅馬的雕刻手法應用在繪畫上,把中世紀的平面裝飾風格改變為用集中透視,有明暗效果,表現三度空間的畫法。在以宗教神話為主的題材中,把抽象的神象畫成世俗化的合乎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理想的人,成功地創造了人物畫新風格。該畫派的創始人喬托在創作中,第一次按照自然的法則拉開了人物之間和人物與背景之間的距離,並有了初步的透視關係。這種現實主義藝術原則在馬薩喬、安傑利科、烏切洛、波堤切利等畫家的創作中得到進一步繼承和發展。

《最後的審判》-米開朗基羅

《維納斯的誕生》-波提切利

威尼斯畫派

威尼斯畫派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主要畫派之一。因為該派畫家主要生活在威尼斯而得名。威尼斯畫派是16世紀以威尼斯畫家喬爾喬內和提香為代表的繪畫形式,他們吸收了文藝復興鼎盛時期畫家的精華,但大膽在色彩上創新,使畫作更為生動明快,同時人物背景的風景比例更大。威尼斯畫派對其後的巴洛克藝術時期畫家有很大的影響。

《天上的愛與人間的愛》-提香

代表畫家:提香、喬爾喬內、丁托雷托

主要特點:威尼斯畫派反映人文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其畫色彩明麗,形象豐滿,構圖新穎,但大多借宗教神話題材,描繪統治階級的豪華生活。16世紀中期,義大利文藝復興達到了歷史的高峰,威尼斯畫派可以說是最後的光輝。16世紀中期以後,義大利文藝復興的藝術風格轉變為另一種狀態,即風格主義。15世紀威尼斯繪畫的特徵,反映著威尼斯社會當時人們一般的心理狀態,他們大多傾向於尋求歡樂、狂熱和激情,宗教的訓誡性比較少,即便是宗教題材的作品,也充滿著對於人間生活的美滿想像力,色彩大體上趨於飽滿、豐富和多調子,並具有一種抒情的意味。

《利未家的宴會》-委羅內塞

《沉睡的維納斯》-喬爾喬內

巴洛克藝術

古典主義者認為巴洛克是一種墮落瓦解的藝術,只是到了後來,才對巴洛克藝術有了一個較為公正的評價。

「巴洛克」是1600年至1750年間在歐洲盛行的一種藝術風格。它產生在反宗教改革時期的義大利,發展於歐洲信奉天主教的大部分地區,以後隨著天主教的傳播,其影響遠及拉美和亞洲國家。巴洛克作為一種在時間、空間上影響都頗為深遠的藝術風格,其興起與當時的宗教有著緊密的聯繫。不僅在繪畫方面,巴洛克藝術代表整個藝術領域,包括音樂、建築、裝飾藝術等,內涵也極為複雜。但最基本的特點是打破文藝復興時期的嚴肅、含蓄和均衡,崇尚豪華和氣派,注重強烈情感的表現,氣氛熱烈緊張,具有刺人耳目、動人心魄的藝術效果。

巴洛克藝術不排斥異端的感官喜悅,亦忠實於基督教的世界觀,故亦是「基督教化的文藝復興」。

《埋葬基督》-魯本斯

代表畫家:魯本斯、卡拉瓦喬、委拉斯貴茲

藝術表現形式:建築、雕刻、繪畫、傢具、服裝、音樂、文學等

主要特點:

一、它有豪華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樂主義的色彩;

二、它是一種激情的藝術,它打破理性的寧靜和諧,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非常強調藝術家的豐富想像力;

三、它極力強調、運動,運動與變化可以說是巴洛克藝術的靈魂;

四、它很關注作品的空間感和立體感;

五、它的綜合性,巴洛克藝術強調藝術形式的綜合手段,例如在建築上重視建築與雕刻、繪畫的綜合,此外,巴洛克藝術也吸收了文學、戲劇、音樂等領域裡的一些因素和想像;

六、它有著濃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題材在巴洛克藝術中佔有主導的地位;

七、大多數巴洛克的藝術家有遠離生活和時代的傾向,如在一些天頂畫中,人的形象變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紋。

《聖母哀悼基督之死》-卡拉契

《水果籃》-卡拉瓦喬

據史料考證,這是美術史上的第一幅靜物畫

洛可可藝術

洛可可(Rococo)藝術是18世紀產生於法國、遍及歐洲的一種藝術形式或藝術風格,盛行於路易十五統治時期,因而又稱作「路易十五式」,該藝術形式具有輕快、精緻、細膩、繁複等特點,其形成過程中受到中國藝術的影響,有人認為洛可可風格是巴洛克風格的晚期,即頹廢和瓦解的階段。洛可可藝術風格被廣泛應用在建築、裝潢、繪畫、文學、雕塑、音樂等藝術領域。相較於前期的巴洛克與後期的新古典主義,洛可可反映出當時社會享樂、奢華以及愛欲交織的風氣,此外,此派畫家受到當時外來文化的啟發,在創作中添加不少富有異國風情的元素。

代表畫家:華鐸、布雪、法蘭哥那

洛可可建築建築代表

《發舟西地島》-華鐸

新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作為一個獨立的流派名稱,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中葉歐洲的建築裝飾設計界,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傢具設計界。

從法國開始,革新派的設計師們開始對傳統的作品進行改良簡化,運用了許多新的材料和工藝,但也保留了古典主義作品典雅端莊的高貴氣質。這一風格很快取得了成功,歐洲各地紛紛效仿,新古典主義自此成為歐洲家居文化流派中特色鮮明的重要一支,至今長盛不衰。

新古典主義一方面起於對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藝術的反動,另一方面則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為信念。新古典主義的藝術家刻意從風格與題材模仿古代藝術,並且知曉所模仿的內容為何。

《荷拉斯兄弟之誓》-大衛

代表畫家:威廉·布格羅、大衛、安格爾(此人不凡)

主要特點:端莊、雅緻、明顯

表現:所謂「新古典主義」,首先是遵循唯理主義觀點,認為藝術必須從理性出發,排斥藝術家主觀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會和個人利益衝突面前,個人要剋制自己的感情,服從理智和法律,倡導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犧牲自己,為祖國盡責。藝術形象的創造崇尚古希臘的理想美;注重古典藝術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追求典雅、莊重、和諧,同時堅持嚴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輪廓,極力減弱繪畫的色彩要素。「新古典主義」的「新」在於借用古代英雄主義題材和表現形式,直接描繪現實鬥爭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緊密配合現實鬥爭,直接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服務,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傾向。因此,新古典主義又稱革命古典主義,它的傑出代表是達維特。

文學理論中的定義新古典主義是在古典美學規範下,採用現代先進的工藝技術和新材質,重新詮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具有端莊、雅緻、明顯的時代特徵。古典與現代的完美結合的新古典主義風格起源於古典時代,卻不是仿古、復古,而是推崇神似。新古典主義風格用簡化手法、現代新材料和新進的工藝技術區探求傳統的內涵,以裝飾效果的注重來增強歷史文化底蘊。

《泉》- 安格爾

《土耳其浴女》- 安格爾

安格爾素描作品

歐洲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是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與現實主義同為文學藝術上的兩大主要思潮。作為創作方法,浪漫主義在反映客觀現實上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像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浪漫主義的創作傾向由來已久,早在人類的文學藝術處於口頭創作時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帶有浪漫主義的因素和特色,但這時的浪漫主義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覺為人們掌握的創作方法。

許多知識分子和歷史學家將浪漫主義視為是對於啟蒙運動的反彈,是一種對啟蒙時代的反思。啟蒙時代的思想家強調演繹推理的絕對性,而浪漫主義則強調直覺、想像力、和感覺,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評為「非理性主義」的程度。

在整體上而言,浪漫主義運動由歐洲在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初期出現的許多藝術家、詩人、作家、音樂家、以及政治家、哲學家等各種人物自發組成,但至於浪漫主義的詳細特徵和對於浪漫主義的定義,一直到20世紀都仍是思想史和文學史界爭論的題材。

夏爾·波德萊爾給的定義是:「浪漫主義既不是隨興的取材、也不是強調完全的精確,而是位於兩者的中間點,隨著感覺而走。」

《引導民眾的自由女神》-德拉克洛瓦

主要特點:想像瑰麗,手法誇張,熱情奔放

藝術表現形式:繪畫、音樂、文學。在音樂上著名代表人物有莫扎特、貝多芬、海頓。

代表畫家:席里柯、歐仁·德拉克洛瓦

《勇莽號戰艦》-威廉·特納

法國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作為一場藝術運動,是與法國1848年革命同時出現的。畫家庫爾貝和理論家尚弗勒里是其精神領袖。現實主義堅決如是的表現畫家所處時代的風格、思想和面貌,其中至關重要的是真誠。「現實主義」(realism)在西方語言中也可指藝術寫實的手法。提倡客觀地觀察現實生活,按照現實生活的本來面貌,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形象,再現生活,從而推動歷史前進。因此,「現實主義」也可稱為「寫實主義」。

代表畫家:科羅、米勒、庫爾貝、杜米埃

《石工》-庫爾貝

《拾穗的人》-米勒

印象主義

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也稱印象派,又稱為「外光派」,是西方繪畫史中的重要藝術流派,產生於19世紀60年代的法國。1874年莫奈創作的題為《印象·日出》的油畫,遭到學院派的攻擊,評論家們戲稱這些畫家們是「印象派」,印象派由此而得名。

印象主義在19世紀60一70年代以創新的姿態登上法國畫壇,其鋒芒是反對陳舊的古典畫派和沉湎在中世紀騎士文學而陷入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印象主義吸收了柯羅、巴比松畫派以及庫爾貝寫實主義的營養,在19世紀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光學理論和實踐)的啟發下,注重在繪畫中對外光的研究和表現。

《日出·印象》-莫奈

主要特點:印象派畫作常見的特色是筆觸未經修飾而顯見,構圖寬廣無邊,尤其著重於光影的改變、對時間的印象,並以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做為描繪對象。

印象派強調人對外界物體的光和影的感覺和印象,在創作技法上反對因循守舊,主張藝術的革新。繪畫技巧方面,印象派對光和色進行了探討,研究出用外光描寫對象的方法,並認識到色彩的變化是由色光造成的:色彩是隨著觀察位置,受光狀態的不同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

印象派著重於描繪自然的霎那景象,使一瞬成為永恆,並將這種科學原理運用到繪畫中。印象派觀察、直接感受表現色彩變化的微妙的畫風,影響後來的現代藝術非常深遠。早期印象派追求光的描寫,把畫架從室內搬到戶外,在野外作畫,因此又稱為外光派。

印象派脫離了以往藝術形式對歷史和宗教的依賴,藝術家們大膽地拋棄了傳統的創作觀念和公式。藝術家將焦點轉移到純粹的視覺感受形式上,作品的內容和主題變得不再重要,和表現主義表現內心情感、忽視描繪對象的外在形象不同。

代表畫家:布丹、畢沙羅、馬奈、德加、西斯萊、莫奈等

《睡蓮》系列-莫奈

新印象主義

新印象主義(New-Impressionism) 試圖用光學科學試驗原理來指導藝術實踐。

給新印象主義以啟示的藝術評論家和藝術家布朗所著<<繪畫藝術的法則>>, 謝佛勒所著<<色彩的並存對比法則>>中有關色彩混合的理論,自然科學試驗的成果表明, 在光的照耀下, 一切物象的色彩是分割的色彩, 必須把不同的, 純色彩的點和塊不經調混地並列在一起. 用這種方法, 顏色的彩度的亮度可以獲得最鮮明的效果, 而中間色則是在觀賞者眼中的視覺調繪中形成的。因為新印象主義根據這一色彩分割的理論作畫, 所以也被稱作"分割主義"(Divisionism), 也因為他們在具體敷色時用點彩的方法, 所以有被稱作"點彩派"(Pointillism). "新印象主義"一詞是由這派的理論家費利克斯.費內翁於1884年在布魯塞爾的美術雜誌<<現代繪畫>>上首先使用的, 它恰當說明了在追求繪畫中光和色的表現上, 新印象主義是進一步發展了. 新印象主義不僅是印象主義在技法上的發展, 在某種意義上它還是對印象主義的經驗寫實的某種反撥, 在藝術中灌注古典理性精神。

《大碗島星期天的下午》 -- 修拉

新印象主義和印象主義之間的共同點:他們都喜歡把情節化為主題、描繪當代所熟悉的生活、題材以風景為主、注重畫面光色效果等。但是他們之間存在著鮮明的差異:印象主義畫家強調色彩的光學混合作用,不反對色彩混合使用,而新印象主義則強調不在調色板上調和各種顏色,強調嚴格地從色彩規律出發,把各種單純的單色通過細小的筆觸並列在畫面上,經過觀者的視覺作用達到自然調和,給人以冷漠和靜止的感覺。如果說印象主義所表現的是主觀化了的客觀事物,那麼新印象主義就是表現純客觀的對象,它制約了畫家的情感傳達,它必然導致極端的變革——後印象主義的誕生。

代表畫家:克羅斯、呂斯、修拉、西涅克

《聖特羅佩港的出航》-西涅克

《馬賽港的入口》-西涅克

後印象主義

後印象主義是法國美術史上繼印象主義之後的美術現象,也稱「印象派之後」或「後期印象派」,該詞由英國藝術評論家並曾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館長福萊(Roger Fry,1866-1934)提出的。代表人物有 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 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 及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等。

這三位畫家都是在去世後很久才得到社會的承認,他們三人共同開啟了現代藝術的大門,在他們的創作思想、藝術觀念影響下產生了野獸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抽象主義等,是他們徹底地改變了西方繪畫面貌,由客觀再現走向主觀表現,並使之走向現代,他們被譽為現代藝術之父。

嚴格意義講後印象主義不是一個畫派,他們之間不是團體,也沒有聯合開過畫展,更沒有什麼宣言,只是三人都脫胎於印象主義又有著共同創作傾向而已。後來的美術史家們發現他們既有與印象主義聯繫又不同於印象主義,便稱他們是「後印象主義者」。

《星空》-梵高

主要特點:

印象派運動可以看作是19世紀自然主義傾向的巔峰,也可以看作是現代藝術的起點。印象主義繪畫專註外光畫,主題的作用被弱化了,而且把興趣擴大到從前認為難以處理的題材。印象主義繪畫以再現自然對象瞬間的光色關係為目的,它基本上屬於一種圖繪的風格,從這個意義上說,印象主義是巴羅克風格的發展,是寫實主義視覺實驗的延伸,是文藝復興以來「再現性」傳統繪畫發展的極至

代表畫家:塞尚、高更、梵高、勞特累克

《奧尼的池塘》-塞尚

《海邊的採收人》-高更

象徵主義

象徵主義,名詞源於希臘文Symbolon,它在希臘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塊木板(或一種陶器)分成兩半,主客雙方各執其一,再次見面時拼成一塊,以示友愛」的信物。幾經演變,其義變成了「用一種形式作為一種概念的習慣代表」,即引申為任何觀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達某種觀念及事物的符號或物品就叫做「象徵」。它與通常人們用的比喻不同,它涉及事物的實質,含義遠較比喻深廣。是19世紀末在英國及西方几個國家出現的一種藝術思潮。

代表畫家:夏凡納、莫羅、勃克林、雷東、霍德勒、斯泰因勒、施瓦布

《希望》-夏凡納

《花中的奧費利亞》-雷東

納比派

納比派,法國的藝術社團,1891年出現於巴黎,其主要成員是巴黎朱利安美術學院的學生。這是一個為期很短的藝術運動,主要參加者是法國的畫家和雕塑家。

納比派的主要理論家德尼,將納比派的特色歸納為兩種變形的理論:「客觀的變形,它基於純美學,裝飾概念,以及色彩和構圖的技術要素;再就是主觀的變形,它使畫家個人的靈感得以發揮。」

代表畫家:塞呂西耶、瓦洛通、博納爾、維亞爾、德尼

保羅·韋蘭德作品

皮耶·博納爾《A Women In A Room》

維也納分離派

維也納分離派代表(Vienna Secession )(1897-1915)是在奧地利新藝術運動中產生的著名的藝術家組織。1897年,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一批藝術家、建築家和設計師聲稱要與傳統的美學觀決裂、與正統的學院派藝術分道揚鑣,故自稱分離派。其口號是「為時代的藝術--藝術應得的自由」。

"維也納分離派"的設計風格頗為大膽獨特,雖然有許多取材於繪畫或自然題材的裝飾,但往往採用一種抽象的表現形式,體式簡潔,線條和幾何造型連續而有力,與「新藝術運動」風格所最求的自然主義有機形態相距甚遠。

代表畫家:克里姆特、科柯施卡、席勒

《吻》-克里姆特

《克魯默景色》-席勒

野獸主義

野獸主義(Fauvism)是自1898至1908年在法國盛行一時的一個現代繪畫潮流。它雖然沒有明確的理論和綱領,但卻是一定數量的畫家在一段時期里聚合起來積極活動的結果,因而也可以被視為一個畫派。野獸派畫家熱衷於運用鮮艷、濃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從顏料管中擠出的顏料,以直率、粗放的筆法,創造強烈的畫面效果,充分顯示出追求情感表達的表現主義傾向。

野獸主義的主要原則是通過顏色起到光的作用達到空間經營的效果,全部採用既無造型,也無幻覺明暗的平塗,手段要凈化和簡化,運用構圖,在表達與裝飾之間,即動人的暗示與內部秩序之間,達到絕對的一致。馬蒂斯說過:「構圖,就是以裝飾方法對畫家用以表達自己感情的各種不同素材進行安排的藝術。」

野獸主義畫家們廣泛利用粗獷的題材,強烈的設色,來頌揚氣質上的激烈表情,依靠結構上的原則,不顧體積、對象和明暗,用純單色來代替透視。馬蒂斯的老師莫羅曾對他說過:「你必須使繪畫單純化。」所以作為野獸主義始終的代表馬蒂斯頑強地使色彩恢復它本來具備的力量,單純和表現的意義。

馬蒂斯作品選

風格特點:

野獸主義繼續著後印象主義梵高﹑高更﹑塞尚等人的探索,追求更為主觀和強烈的藝術表現。畫風不再特別講究透視和明暗、放棄傳統的透視與明暗關係,採用更加平面化的構圖、暗面與亮面的強烈對比,純粹的寫實,加入了自己的情感。對西方繪畫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們吸收了東方和非洲藝術的表現手法,在繪畫中注意創造一種有別於西方古典繪畫的疏﹑簡的意境,有明顯的寫意傾向。

有人把野獸主義看作是廣義的表現主義運動的一部分。也有人認為,野獸派不是一個藝術運動,只是馬蒂斯等人藝術生涯中短暫的一個階段,一個特別注意線和色彩表現力﹑不受任何程序束縛的階段。馬蒂斯後來回憶說:「對我來說,野獸時期是繪畫工具的試驗,我必須出一種富於表現力而意味深長的方式,將藍﹑紅﹑綠並列融匯」。

代表畫家:馬蒂斯、魯奧、芒更、馬爾凱、弗拉芒克、 凡.東根、弗里茨、德朗、杜菲

馬蒂斯作品選

立體主義

立體主義(Cubism)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個運動和流派,又譯為立方主義,1908年始於法國。立體主義的藝術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組合的形式,形成分離的畫面--以許多組合的碎片型態為藝術家們所要展現的目標。藝術家以許多的角度來描寫對象物,將其置於同一個畫面之中,以此來表達對象物最為完整的形象。物體的各個角度交錯迭放造成了許多的垂直與平行的線條角度,散亂的陰影使立體主義的畫面沒有傳統西方繪畫的透視法造成的三維空間錯覺。背景與畫面的主題交互穿插,讓立體主義的畫面創造出一個二維空間的繪畫特色。

代表畫家:萊熱、畢加索、布拉克、佛雷內、格里斯、羅伯特·德洛奈

畢加索作品選

巴黎派

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前期在巴黎誕生的藝術運動,往往是以基於寫實的變形誇張為主,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作品蒙上神秘或憂傷的色彩。

巴黎人們透過充滿極端且激烈色彩的作畫方式,表達出內心深刻的感受。這些人當中有一些藝術家但不參加任何群體,他們保持已有的藝術特點和個人風格,注重意境創造和抒情性,表現自己在貧困、憂愁、思鄉等遭遇中的各種感受。他們沒有結成社團,風格也不相同,人們統稱其為「巴黎畫派」。

代表畫家:基斯林、蘇丁、莫迪利亞尼、夏加爾

《戴寬沿帽的珍妮》-莫迪利亞尼

(有一部電影叫《莫迪利亞尼》,講述了這個繪畫天才的故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拍的不錯)

夏加爾作品選

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現代重要藝術流派之一。20世紀初流行於德國、法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藝術流派。1901年法國畫家朱利安·奧古斯特·埃爾韋為表明自己繪畫有別於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詞。後德國畫家也在章法、技巧、線條、色彩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大膽地「創新」,逐漸形成了派別。後來發展到音樂、電影、建築、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

表現主義是藝術家通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對象形式的摹寫,因此往往表現為對現實扭曲和抽象化的這個做法尤其用來表達恐懼的情感,因此,主題歡快的表現主義作品很少見。從這個定義上來說馬蒂斯·格呂內瓦爾德與格雷考的作品也可以說是表現主義的,但是一般來說表現主義僅限於20世紀的作品。

表現主義文學代表人物及作品:卡夫卡《變形記》

代表畫家:蒙克、蘇珊娜.瓦拉東、郁特里羅、奧古斯特·馬克、黑克爾、諾爾德、凱爾希納 、佩希施泰因、貝克曼、莫蘭迪、格羅茲、古圖索、培根

《林中鹿》-弗蘭茨·馬爾克

《巴登的舞蹈》-馬克斯·貝克曼

埃米爾·諾爾德作品選

抽象主義

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又稱抽象主義,或抽象派。二戰後直到20世紀60年代早期的一種繪畫流派。抽象派這個字第一次運用在美國藝術上,是在1946年由藝術評論家羅伯特·寇特茲Robert Coates所提出的。"抽象表現主義"這個詞用以定義一群藝術家所做的大膽揮灑的抽象畫。他們的作品或熱情奔放,或安寧靜謐,都是以抽象的形式表達和激起人的情感。

主要特點:認為藝術是抽象的,且主要是即興創作的。從技巧上說,抽象派的最重要的前身通常是超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強調的無意識,自發性,隨機創作等概念,在後世被傑克遜·波洛克隨意濺滴在地板上的油彩畫作不斷運用。一般認為,波洛克是以馬克思·愛倫思特Max Ernst的作品為學習對象的。

代表畫家:傑克遜·波洛克、康定斯基、克利、庫普卡、馬列維奇

《孤獨的旅人》傑克遜·波洛克

《壁畫》-傑克遜·波洛克

達達主義

達達主義藝術運動是1916年至1923年間出現於藝術流派的一種。達達主義是一種無政府主義的藝術運動,它試圖通過廢除傳統的文化和美學形式發現真正的現實。達達主義由一群年輕的藝術家和反戰人士領導,他們通過反美學的作品和抗議活動表達了他們對資產階級價值觀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絕望。

達達主義者對一切事物採取虛無主義的態度,他們常常用帕斯卡爾的一句名言來表白自己:「我甚至不願知道在我以前還有別的人。」查拉在回顧達達主義運動時說:「目的在於設法證明這各種情況下,詩歌是一種活的力量,文字無非是詩歌的偶然的、絲毫不是非此不可的寄託;無非是詩歌這種自然性事物的表達方式,由於找不到合適的形容詞,我們只好叫它為達達。」

達達主義者的行動準則是破壞一切。他們宣稱:藝術傷口應象炮彈一樣,將人打死之後,還得焚屍、銷魂滅跡才好;人類不應該在地球上留下任何痕迹。他們主張否定一切,破壞一切,打倒一切。因此,達達主義是虛無主義在文學上的具體表現。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某些青年的苦悶心理和空虛的精神狀態。達達分子是無政府主義者,而不是社會主義者。在某些情況下是原始法西斯分子,他們採用了巴枯寧的口號:破壞就是創造。

《有鬍鬚的蒙娜麗莎》-馬塞爾·杜尚

主要特徵: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狀態、拒絕約定俗成的藝術標準、幻滅感、憤世嫉俗、追求無意、偶然和隨興而做的境界等等。這場運動的誕生是對野蠻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種抗議。達達主義者們堅信是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催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而這種價值觀是一種僵化、呆板的壓抑性力量,不僅僅體現在藝術上,還遍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達達主義運動影響了後來的一些文藝流派,包括超現實主義和激浪派。

崩潰:達達主義雖然曾一度引起人們的注意,但終因精神空虛而不持久。到1921年,巴黎的一些大學生抬著象徵「達達」的紙人,把它扔進塞納河「淹死」,以表示對達達主義的憎恨。1923年,達達主義流派的成員舉行最後一次集合而宣告崩潰,它的許多成員隨即轉向,參加到超現實主義作家的行列。

代表畫家:杜桑、恩斯特、馬塞爾·杜尚

馬塞爾·杜尚肖像

《用達達菜刀剪切後期魏瑪德國啤酒肚文化時代》-漢娜·赫希

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是在法國開始的文學藝術流派,源於達達主義,並且對於視覺藝術的影響力深遠。於1920年至1930年間盛行於歐洲文學及藝術界中。它的主要特徵,是以所謂「超現實」、「超理智」的夢境、幻覺等作為藝術創作的源泉,認為只有這種超越現實的「無意識」世界才能擺脫一切束縛,最真實地顯示客觀事實的真面目。超現實主義給傳統對藝術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響。也常被稱為超現實主義運動。或簡稱為超現實。

代表畫家:米羅、馬松、盧梭、德爾沃、馬格里特、唐吉、達利、基里科、迪克斯、巴爾蒂斯

《記憶的永恆》-達利

新造型主義

新造型主義(NEOPLASTICISIME)是以皮特·科內利斯·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為中心的獨立畫派,風格接近於絕對的物質化,通過理想的繪畫形式將宇宙的真理物質化。皮特.科內利斯.蒙德里安是荷蘭畫家,風格派運動幕後藝術家和非具象繪畫的創始者之一,對後代的建築、設計等影響很大。自稱「新造型主義」,又稱「幾何形體派」。

大體的繪畫形式採用幾何抽象,認為原始的形狀高於大自然,著力於超越大自然的簡單再現。歸納物像構圖完美,是他的表象。不管什麼主題,該派藝術家都將其簡化之極致,井然有序的線條,色面完美而理性。率真的色彩純粹的原色相互對立與平衡,憑藉兩種否定--黑與白進行分割與構圖。

代表畫家:蒙德里安

《灰色和粉色的構成》-蒙德里安

蒙德里安代表作

(很多設計里都有他的這個元素)

未來主義

未來主義是發端於20世紀的藝術思潮。未來主義的濫觴最早出現於1907年,義大利作曲家弗魯奇奧·布索尼的著作《新音樂審美概論》被看作未來主義的雛形。未來主義思潮主要產生和發展於義大利一國,卻也對其他國家產生了影響,俄羅斯尤為明顯。

代表畫家:卡拉、巴拉

《美術館裡的騷動》-波丘尼

《快速飛翔》-巴拉

行動派繪畫

行動派繪畫又稱動作派,屬於抽象表現主義藝術。

代表畫家:波洛克

光效應藝術

光效應藝術亦稱「光學藝術」或「視覺藝術」。它是20世紀60年代流行於歐美的一種利用光學的感覺加強繪畫效果的抽象藝術。

代表畫家:賴利、瓦薩里

波普藝術

波普藝術是流行藝術(popular art)的簡稱,又稱新寫實主義,因為波普藝術(Pop Art)的POP通常被視為「流行的、時髦的」一詞(popular)的縮寫。它代表著一種流行文化。 在美國現代文明的影響下而產生的一種國際性藝術運動,多以社會上流的形象或戲劇中的偶然事件作為表現內容。它反映了戰後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的社會與文化價值觀,力求表現自我,追求標新立異的心理。

代表畫家:羅伊·利希滕施泰因、勞申貝格、沃霍爾

新寫實主義

美術新達達主義,又叫作新寫實主義。現代美術呈多元化格局,流派紛呈各顯神通。一度被否定的寫實主義藝術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又重新登上畫壇。但必須認識到它決不是回到過去的創作觀念、創作方法上。新寫實主義畫家在創作目的、繪畫觀念以及表現方法方面,並不是老一套翻版,他們吸收了現代藝術的觀念進行創作。可以說他們是現代藝術的另一種藝術形式的繼續。正如美國評論家希爾頓·克雷默說的:「這個運動的很大一部分,都是非常直接地從現代藝術理論和實踐中派生出來的,它是現代派的另一種形式的繼續。」

代表畫家:洛伊德、珀爾斯坦、霍珀、本頓、伍德懷斯、貝洛斯

超級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是在法國開始的文學藝術流派,源於達達主義,並且對於視覺藝術的影響力深遠。於1920年至1930年間盛行於歐洲文學及藝術界中。它的主要特徵,是以所謂「超現實」、「超理智」的夢境、幻覺等作為藝術創作的源泉,認為只有這種超越現實的「無意識」世界才能擺脫一切束縛,最真實地顯示客觀事實的真面目。超現實主義給傳統對藝術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響。也常被稱為超現實主義運動。或簡稱為超現實。

代表畫家:皮爾斯坦﹑戈因斯﹑埃斯蒂斯﹑克洛斯﹑科廷厄姆﹑貝爾(Charles Bell)、T.布萊克韋爾


推薦閱讀:

狸大叔:本來集訓就花錢不少,我還要加錢讀美院班精品嗎?
溫暖又可愛的插畫,讓人瞬間心中一暖
林濤 | 園林隱秀
Z教室:什麼是禪繞圖樣?

TAG:美術 | 藝術 | 繪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