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經歷
先做個背景交代。我有兩寶,大寶是女孩,兩歲四個月大,上幼兒園小小班(上了1個半月)。二寶是男孩,五個月大。
回顧這兩年多與他們的相處,感受頗豐,今天在這裡不是給大家育兒答案(因為我自己發現育兒是個終身課題。自己遇到的問題可能也都沒解決得太好,一半是摸著石頭過河;一半是自己走在他們成長的前面,在不斷提升自己的育兒認知)。今天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有二:
其一,總結這兩年多的得與失,希望對今後的育兒經歷能帶來些新的體會。
其二,與那些未來會成為別人父母,或已成為父母的小夥伴們共同探討(這裡的觀點也許在你眼裡不值一文,也許你我可能有共鳴。但請記住:答案在你,我只是拋出了我想說的話而已)
【育兒】的目的
對於把孩子的教育只交給家人的朋友,也許對【教育孩子是終身的課題】這句話會覺得我言過其實。但在這裡我還是想先說下我為什麼會得出這個結論。
請從自己的性格、為人處事、三觀等,先對自己做個仔細地掃描。如果你存在對自己有不滿意,覺得需明顯改善的地方。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些點很有可能就是你的童年成長經歷造成。所以育兒的目的之一是: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身心。
從我自身來看,我屬於易被激怒的人群,我發現我自己的家人,也大多屬於相同類型。在我們閩南話中有句:歹嘴無歹心(指:性子急的人說的話沒啥壞心眼)。這裡我想說的是家長如果性格存在易怒,那麼往往在教育孩子時,遇到孩子哭、鬧脾氣也往往會採用類似的暴力方式處理,那麼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暫時停止下來,但他們在內心很有可能會意識到:
我發泄脾氣是不被接受的。---這容易壓抑了孩子的情緒,且這為未來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原來大人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解決問題。---長大後他往往也會效仿此方式來解決自己的小孩的哭、鬧。所以就進入了代代循環的魔咒。注意:這裡很多上一輩的人很喜歡說一句:這孩子的性格就是遺傳了它爸/媽。我自己不是心理學科班出身,無法辯證這句話真偽性,但我認為長輩的這種錨定方式,對解決孩子當前的哭鬧,一點幫助都沒有。面對孩子的問題,我們最終的目的是讓它意識到為什麼我們建議它這樣做?它原本的做法有什麼問題?所以我現在一旦感覺情緒要被孩子帶動起來了,我就先想想我做這件事對解決問題本身有沒幫助?--這個我相信很困難,因為我們的腦子都是習慣性應激,有逗逼者提出了心中默認無數次:我親生的,我親生的。或許與我的思考也是殊途同歸。
2.從你自己的父母身上,你往往可以看到未來自己年老後的影子。育兒的目的之二是:你老了之後,你的孩子是否獨立自主?你是否可以安逸地享受自己的晚年?
我自己、包括我身邊大多數人的父母,他們這一代是辛苦的一代,操勞的一代,也許最終也沒得到理想的心理預期(這裡我特意不用回報、名聲等詞,目的是要大多數為人父母認識到育兒絕不是為了未來反哺自己,我相信如果做好了育兒教育,這個已不是重點,往往也可能水到渠成。)。育兒的目的是培養一個能區分我與父母是親密關係,又是獨立個體的人。否則,作為父母,可能一輩子都是無休止地為子女,為孫女,沒有盡頭。
PS:教育孩子是終身的課題,這裡的「終身」只是指一個很長的時間段,有的人用25年,有的人用30年,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都還未完成。
如果你已認同我上面的兩點育兒的目的,你可以繼續往下看,否則請君自便了。
下面再來看看我與孩子相處過程遇到的一些典型問題。
孩子多大適合讀幼兒園?
童童算是一個比較活潑,愛笑的小朋友。這個可能與自身性格和經常在小區轉悠有關。差不多從6個月起,每天都有5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在小區底下玩,結果她認識的人比我們都多,小區里很多人都知道有這樣一個小女孩。
兩歲快3個月的時候,我們考慮她已不喜歡和老人在一起(這是可能的主觀因素)。我自己得上班,她媽得帶洋洋(這些是客觀因素)。我們把她送到幼兒園。從目前來看,她對幼兒園的適應情況還不錯。早上我自己送去幼兒園的時候,從老師的語言上來看童童在唱歌上比較有興趣,而且很大聲。
PS:童童剛去幼兒園的前面2-3周還未適應,不主動說話。但我一直以」孩子是否會排斥上幼兒園「來判斷她是否適合去這個幼兒園,後面慢慢發現幼兒園雖然條件一般,但老師看起來都還是比較熱情,也就放下擔心。
這裡想說的主要是:每個孩子的心理年齡成長有區別,衡量是否適合上幼兒園,年齡只能是一個參考標準。家長主要還是要在幼兒園之前多讓孩子接觸外面的環境和人,放開手讓他們去遇到問題,看看他們怎麼處理?
這裡可以分享的是:我現在學著把童童當一個獨立個體來看待,我會給她選擇的機會。比如:早上是爺爺送你去幼兒園?還是你要和爸爸一起下去?
孩子發脾氣、打人時如何處理?
在去年過年期間,童童2歲2個月大。那時我弟的女兒小鼻回來,她們兩個人倒還是比較像兩姐妹,但是童童有時也會動手打妹妹,我有一次看到她抓了妹妹的臉,我很生氣,就打了她的手,然後把她狠狠抱到外面的陽台,她在外面哭得很大聲。
後來去樓下我堂弟家,她也常動手打弟弟,而且這個頻率更高。我也很生氣,一來雖然是自家人,但我知道每個人都心疼自己的孩子,二來童童的打人行為確實很不對,所以我又故技重演。她還是哭得很大聲。後面她感冒咳嗽了,很有可能就是被我放到外面哭,吹到風有關。當時也是心理一頓怪自己。但是到現在依然沒有改變,包括最近她遇到弟弟,還是常推倒他。
現在回頭來看,這件事我覺得這依然是個棘手、難解的問題。我自己也百度了不少相關的文章,老實說,不得要領。我來思考這個問題有可能有1個主要原因:
孩子打人的對象有可能是她嫉妒的對象。這是導致對象為什麼是家裡的其他小朋友的原因。關於這方面,自己對孩子的心理研究不是很透徹,但一般來說孩子會很依賴其主要監護人,這也許是武志紅說的【共生】關係,所以他們表現得是一種偏執的行為。
另外從其他文章里看到的打人原因可能還有:
小孩子互相爭某個玩具;小孩子還不懂得表達不滿意的情緒而採用打人等等。
這裡想說的是:我們面對孩子打人,只要是比較在乎別人感受的家長往往會對自己的孩子發火,但發火往往也沒有根本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要嘗試找出打人背後的根本原因?可以先替孩子道歉後,把孩子抱開這個環境,嘗試在孩子平靜後問孩子原因(當然很多孩子如果還不太會說話,也問不出打人的原因),我自己對童童的判斷也是通過觀察後得出的可能結論。我也在考慮怎麼慢慢引導她是不是爸爸說的這樣?
這裡先分享這兩點。父母應該承擔起主要教育孩子的責任,平時多觀察下孩子的興趣愛好。有一天我在車上遇到一個同事,我說孩子如果學好英語,未來的認知空間會更大。這哥們給了我一句:為什麼你不考慮先自己學會呢?孩子的肩膀那麼小,不要給他們那麼大的壓力。那一刻我瞬間有點石化,這個回答聽起來朗朗上口,也擊中了無數寄託希望於孩子的家長的心。
推薦閱讀:
※為什麼要鍛煉孩子自立?
※會員問題解答之孩子吸嘴巴
※聖誕節,帶著孩子去豐富觀察力和感受力!
※安利一下 雙胞胎育兒指南
※6歲前,給孩子立下這6個規矩,不然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