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大視野】「量子糾纏」理論引證系列猜想之一 ——人類意識之謎
導語
在量子力學中,有共同來源的兩個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某種糾纏關係:不管它們被分開多遠,對一個粒子擾動,另一個粒子立即就能感知併產生互動表現。這種被稱為「量子糾纏」的現象已經被世界上許多實驗室證實。
截至目前的科學研究成果表明,我們現在所處的宇宙是由95%左右的暗物質和5%左右的顯物質共同組成。「量子糾纏」理論實驗的可見成像表明,在宇宙的存在和運動中,暗物質才是起主導作用的。量子糾纏理論是到目前為止人類對於宇宙、地球、人類自身進行立體式探索研究最接近客觀實際的前沿成果,是人類不斷攀登通向宇宙、地球、人類自身研究新高度的階梯。
猜想是指人根據客觀事實進行的有限猜測並按照已知規律進行科學思想的總和。人類社會發展進步到一定階段,自然不會被一般事實表象所滿足,必然會開始探求事物背後所潛藏的有形或無形的存在以及這些存在之間的相互關聯。常常在靜坐或靜卧之時,人們的頭腦中可能或多或少、或隱或顯、或明或暗地浮現過這樣一些問題:人的本質是什麼?人的意識是什麼?人的能量(能力)可以釋放到什麼程度?人死之後是從這個世界上徹底消失了還是僅僅是一種物質存在形式的轉換?
在本文中,太和智庫首席文化專家顧伯平先生將從歷史和哲學的視角,藉助「量子糾纏」相關理論研究和實驗的既有科學成果,嘗試對人類意識進行大膽猜想。歡迎「量子糾纏」領域以及相關領域方家討論、爭鳴。
一、現代科學無法準確解釋意識
一般而言,人類之所以區別於其他生物,最重要的就是擁有意識。這裡所說的意識不是簡單的目的驅向的意志(動物都有捕食、交配、獵殺的自我意願),而是指能運用理性進行思考和創作的自由意志。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中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1】馬克思在這裡所指的人,是指哲學概念上的「人」,廣義即指人類,狹義是指人群,而不是一個具體的自然人。那麼一個自然人的本質又是什麼呢?馬克思並沒有清晰地問答這個問題。太史公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論六家要詣》中論及道家治身,主張「神本形具」【2】——即視精神為生命之本,而形體為生命之具觀。但是,神(精神)是一個泛化的概念,即使是生命之本,也並不一定就是人的本質。也就是說,人的本質並不是血肉之體,不是組成身體的細胞,也不是存在於身體中的個體思想和意識,那麼究竟是什麼?按照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勞動創造了人本身」【3】,但為什麼偏偏是人類會勞動呢?勞動不也是受意識驅動的嗎?
因此,首要的問題是:意識是什麼?關於這個問題,人類基本上有神學和科學兩種觀點。一般而言,神學認為人類的意識來自於更高級的神靈賜予的能力,至於意識是什麼並不是考慮的重點;而科學致力於探求意識的物質基礎,進而以其物質性確定其物質的載體。孰是孰非,爭論不休。近代以來,隨著自然科學的突破式發展,具有意識的科學家們用機械世界觀研究自然和宇宙,花了幾個世紀時間研究,依舊不知道意識是什麼。意識(consciousness),對科學界來說仍然是個迷。我們無法利用時間、空間、質量、能量等來測量意識,儘管我們每一個頭腦清醒的人都知道自己的意識是存在的。如何來研究無法用常規方法測量而又存在的意識呢?
現代醫學在神經和大腦上對意識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對大腦的許多功能已經有了不少的了解,但仍然無法解釋「意識的難題」(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4】。科學尚沒有成功地面對那個有關存在的最熟悉、又最神秘的因素——意識。
我們可以這麼想像:人死了之後,意識到哪裡去了呢?是憑空消失了嗎?一種流傳已久的解釋是,死後人的意識(靈魂)上天堂或下地獄了,或者投生轉世。這似乎與科學中能量的守恆定律不謀而合,能量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既不增加也不減少。如果把人比作蘋果的話,我們所看到的蘋果可以說是物質的,就像我們的身體。那蘋果的氣味是不是可以比喻為我們的精神?如果說蘋果的氣味只是蘋果本身所具有的物質滲入到空氣當中以氣味分子的形式被我們所感知,因此說也是物質的,那人的精神是不是我們的身體所發散出來的某一種形式呢?而事實上,我們已經發現,人的意識同時伴隨著一種波動,即我們所說的腦電波是意識的一種表徵。
自培根【5】以來,現代科學的主流世界觀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在物質中產生的副產品,這種唯物論觀點遇到了難以克服的困難與挑戰。例如:(1)許多科學家認識到,要從沒有意識的物質中產生意識,這需要奇蹟的發生,而唯物論是不承認有超自然現象的。(2)夢和精神分裂都證明,思維有能力創造出如同你真實體驗到的一樣的時空現實。精神分裂患者所看到和聽到的景象和聲音,對他們而言,和你現在正在讀的這頁書,以及正坐著的這把椅子一樣真實。(3)現在有科學研究者從量子測量的角度分析,認為意識不能夠被進一步簡化,也不是在物質運動中突然出現的,因為如果意識只是物質的副產品,那麼這無法解決量子力學中的「測量難題」。量子力學認為物體在沒有測量之前,都是幾率波,測量使得物體的幾率波「倒塌」(collapse)成為觀測到的現實。那麼問題就出來了:如果意識是從物質中產生的,那麼從根本上講大腦也只是由原子、電子、質子、中子等微觀粒子組成的幾率波,大腦的幾率波如何能夠使得被觀察物體的幾率波「倒塌」呢?對於更大的宇宙的現實來說,這是不是意味著存在宇宙之外的具有意識的觀察者?這就是量子力學中的「測量佯謬」。為了解決這個量子測量佯謬,物理學家們提出了許多解決方案,但是從根本上仍然無法繞開意識的問題。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尤金·威格納(Eugene Wigner)【6】認為,意識是量子測量問題的根源。雖然物理學認識到意識在量子力學的層面上就存在,但是量子力學本身無法解決意識的問題。從量子力學創立時起,意識問題就一直困擾著量子力學,但長期以來,物理學家們對這一問題視而不見,試圖逃避這個令物理學尷尬的難題。【7】現在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識到,在大腦神經層次上無法真正了解意識,意識是在大腦的微觀下就出現的,即真正要研究意識,要在微觀領域裡找,要在量子的層次上進行研究。【8】微觀領域是量子力學描述的世界,而量子力學本身又遇到了意識的難題(測量問題)。因此,物理學和生物學在微觀領域裡,在量子的層次上遇到了意識這一共同的研究對象。
物理學定律和生物學規律是不一樣的,基於實證邏輯的物理規律是指令性的,而生物規律是選擇和反饋性的,是非線性的。如何把物理和生物的規律統一起來?雖然它們的特徵非常不同,但是它們都遇到了意識這一共同難題,要把物理和生物統一起來看來和意識有關。與此同時,如果說意識是物質的一個基本特性,那麼在微觀粒子中同樣存在著意識,即意識在量子水平、在微觀領域裡就自然存在著,這也就會引導物理學和生物學在微觀領域裡、在量子的層次上研究意識。
二、意識問題的突破在於量子糾纏
量子力學描述的是微觀粒子的物質的一面,意識那一面是無法用量子力學描述的。
綜觀到目前為止的科學實驗成果及其分析研究成果,似可這樣以為,物質和精神是一性的,物質和精神(意識)在宇宙中的萬事萬物中同時存在,物質和精神(意識)是統一的,是不可分割的。意識超越我們可以看見和感覺到的四維時空,如果人的眼睛能夠看到微觀,那麼就可以看見意識的存在。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預言和期望,一個新的世界觀的時代就要來臨,科學將會發生重大的變化,科學和信仰的界限將會消失。
意識對人來說看不見,摸不著,無法用時間、空間、物質、能量等概念來測量,不過意識具有一些人們熟悉的特點(征)。如果認為意識是物質的一個基本特性,那麼微觀粒子自然也具有意識,自然也會表現出意識的特點。如果在實驗中微觀粒子表現出意識的一些特點(征),那麼是不是可以說是在一個側面證實了微觀粒子具有意識?
1982年,法國物理學家艾倫·愛斯派克特(Alain Aspect)和他的小組成功地完成了一項實驗,證實了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一種叫作「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的關係。【9】在量子力學中,有共同來源的兩個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某種糾纏關係:不管它們被分開多遠,對一個粒子擾動,另一個粒子(不管相距多遠)立即就能感知併產生互動表現。這種被稱為「量子糾纏」的現象已經被世界上許多試驗室證實,科學家已經實現了6-8個離子的糾纏態,我國科學家實現了13公里級的量子糾纏態的拆分、發送。許多科學家認為量子糾纏的實驗證實是近幾十年來科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現在西方哲學界、科學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意識和質量、能量一樣重要,是物質的一個根本特性,在微觀粒子中就存在著意識,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既有物質的一面,同時也有精神(意識)的一面。量子糾纏可能就是微觀粒子具有意識的證據。雖然人們對其確切的含義目前還不能準確表述,但是對哲學界、科學界和宗教界已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西方科學的主流世界觀產生了重大的衝擊。
實驗表明,量子糾纏這種關係一旦發生後,就保持了下去,糾纏一方得到的任何信息,另一方也會馬上感到,不需要信息傳遞。量子糾纏證實了愛因斯坦不喜歡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10】是存在的。量子糾纏超越了我們人生活的四維時空,不受四維時空的約束,是非局域的(nonlocal),宇宙在冥冥之中存在深層次的內在聯繫。微觀粒子能夠保持這種記憶能力,能夠區分和識別和其有「糾纏關係」的特定粒子,能夠不受時空限制地「認識」和「記住」這種糾纏關係,這用純物質的觀念是無法理解的,其實微觀粒子的這些特徵和人的意識相似。在量子物理中,這種沒有確定的狀態,一旦被觀測,也就是人的意識一參與,基本粒子的波函數就開始坍縮了,電子就會出現在一個確定的位置,就出現某種客觀實在,所以客觀實在產生於意識參與的測量。在量子力學中,物質是由測量而產生的,而起心動念的實質我們也可以把它叫做一種測量。起心動念的時候意識本身就不再自由了,它突然就坍縮到某個具體的概念之上了。
於是,有理由作這樣的猜想:意識是一種量子物理現象,意識不僅存在於人的大腦之中,也存在於宇宙之中。既然量子能糾纏,那所謂的第六感、特異功能是否就是量子糾纏的一種表現?包括中醫經絡學說講的「氣」,用任何實驗方法都沒有找到,很可能是量子力學現象,用經典物理學的電學、磁學及力學方法去測量,是測量不出來的。伏羲在畫「八卦」【11】時已知「量子糾纏」原理,只是局限於當時沒有手段測試和驗證,所以沒有任何實物、文字等文化遺存實證。人作為顯物質的個體差異、人腦的差異與信息不對稱、人的物質與精神佔有慾望對理性智慧的制約等,本質上是因為人類的大腦對於接收量子糾纏的能力有所不同。比如,我們人類和猿猴的腦容量相差並不是太多,但是有很多我們看來司空見慣的東西,猿猴就是怎麼理解都理解不了。人類對猿猴不能理解的東西,一看就能理解,這就是人類的認知能力比猿猴高了一等,自然而然就能理解猿猴不能理解的東西。中國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雨水、霜降等「二十四節氣」指導著中國的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一定是符合了某種古老智慧,因而在2016年11月30日獲得第11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的批准,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12】。再比如,中國「干支紀年」的創設者一定是「心知肚明」「量子糾纏」原理的,否則,「天干」和「地支」誰也離不開誰地糾纏了那麼多年,從未出過錯,而且還將繼續糾纏。【13】就好像佛教中說,有些人沒有慧根,沒有慧根的人很愚鈍,有慧根的聰慧的人,往往能夠一眼看懂愚鈍的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東西。意識是這些糾纏態電子坍縮而產生的,意識不光存在於我們的大腦神經系統細胞之中,不只是大腦神經細胞的交互,而且也形成在宇宙之中,因為宇宙中不同地方的電子可能是糾纏在一起的。量子糾纏告訴我們,一定有個地方存在著人的意識。如果人的意識不光存在於大腦之中,也通過糾纏而存在於宇宙某處,那麼在人死亡的時候,意識就可能離開你的身體,完全進入到宇宙中去。這些需要放到更為宏觀的層面繼續檢驗。
三、「軸心時代」是偶然的嗎?
德國思想家卡爾雅斯貝爾斯 (KarI Jaspers)曾提出過「軸心時代」的概念,意即大約公元前 800-200年這段時間裡,原來相距遙遠並且顯然是不通聞問的人們,在精神上與思想上都有重大的突破。有幾個古代文化都發生了 「終極關懷的覺醒」,這幾個地方的人們開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來面對這個世界,都曾先後以不同的方式對構成人類處境之宇宙的本質產生了一種理性的認識,這種認識所達到的層次之高是從來都未曾有的。與這種認識隨之俱來的是對人類處境的本身及其基本意義有了新的解釋。
我們都知道,在公元前6世紀,除了古希臘以外,在中國和印度同樣誕生了哲學。在相互間的「有形空間」完全隔絕的情況之下,這一時期的哲學家們都嘗試著用思想來駕馭世界。這一時期的世界歷史事件被雅斯貝爾斯稱作「軸心時代(Achsenzeit)」:
世界歷史的軸心似乎是在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間發生的精神歷程之中。那時出現了時至今日我們與之共同生活的人。……非凡的事都集中在這一時代發生了。在中國生活著孔子和老子,中國哲學的所有派別都產生了,墨翟、莊子、列子以及不可勝數的其他哲學家都在思考著;在印度出現了《奧義書》,生活著佛陀,所有可能的哲學流派以至於像懷疑論以及唯物論,詭辯術以及虛無主義都發展起來了,情形跟中國一樣;在伊朗,查拉圖斯特拉在教授他那富於挑戰性的宇宙觀,即認為這是善與惡之間的鬥爭過程;在巴勒斯坦則出現了先知,從以利亞經過以賽亞及耶利米到以賽亞第二;在希臘則有荷馬。哲學家巴門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圖,悲劇作家修昔底德,以及阿基米德。通過上述的那些名字所勾畫出的一切,都發生在這幾個世紀之內,並且幾乎是同時在中國、印度和西方相互間並不了解的情況下發生的。
這個時代的新的東西比比皆是,人們開始意識到在整體中的存在,自我以及自身的極限。他感覺到了世界的恐怖以及自己對此的無能為力。他提出一些極端的問題,在無底深淵前尋求著解脫和救贖。在清楚意識到自己的極限時,為自己確立了最崇高的目標。在自我存在之深層以及超越之明晰中,他體會到了絕對性。
在這個時代產生了我們今天依然要藉助於此來思考問題的基本範疇,創立了人們至今仍然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宗教。【14】
我們看一下這一時期的偉人就能一目了然:
釋迦牟尼:公元前643~~公元前563
大雄:公元前599~~公元前527,古印度耄那教創始人,喬達摩同時代人物,非暴力學說人
老子:約公元前571~公元前471
孔 子:公元前479~~公元前551年
莊子:約前369-前286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
柏拉圖:前427~~前347年
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
……
在「軸心時代」,無論是東方西方、無論是歐洲還是亞洲,整個人類都在提出、探討理想統治者的道德基礎、社會制度的作用、宇宙生命的起源運行和未來。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回答構成了偉大的哲學、宗教和社會體系。這些體系的代言人:孔子、老子、孟子、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釋迦牟尼……都是同時代的人,這不是巧合。走進這些軸心時代的大師深處,你會看見他們尋求的東西都在天上,都是源頭性的生生死死的叩問。把他們當初的問題擺在今天的桌面上,同樣鮮活而令人深思。在他們的尋求與叩問中都留下了各自的無奈與遺憾。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15】佛祖在當時就認識到:人類只不過是地球的過客而已,人類生死往來的範圍是「三千大千世界」【16】(約等於一個銀河系),而大千世界又其數無量。我們的地球,在太空中,只如一粒微塵。
許多學者對此提出了各種解釋,基本上都是圍繞經濟發展、人口增加和冶鐵技術發展等看似正確的「唯物主義」史觀,但我以為這樣的解釋太虛弱太簡單,實在難以回答這一極其特殊的問題。完全有理由有證據進行這樣的猜想:人腦就像活電腦,有接收和處理信息的天然能力,因為宇宙間智能生命的聯絡只有依靠大腦,所有智能生命都有腦的存在,大腦在宇宙中是一個共享。英國科學家、倫敦皇家學會院士查爾斯·謝林頓爵士(Sir Charles Sherrington)被公認為神經生理學的鼻祖。他正是在研究了腦細胞之後,才感懷至深、文思泉湧的:
人腦乃是一台施了魔法的編織機,千百萬織梭往複翻飛於斯,織就花紋轉瞬即逝,圖案寓意何其深遠,幾曾又有過駐留的時刻。小小圖案似合若離,此消彼長,宛如銀河歡舞九天。【17】
宇宙中有一種專門的能量,是宇宙間一切智能生命智慧的生髮來源。20世紀中國的「不古不今之學」【18】創始人陳寅恪【19】先生也是一位深諳量子糾纏理論的「猜想」大師。縱觀陳先生的無盡學問及有限著述,其中「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奧妙太多太多……陳先生的大腦「乃是一台施了魔法的編織機」,不然,陳先生怎麼能夠同先他300年的柳如是【20】小姐進行默契對話,而且對柳小姐及其朋友的所思所想所行掌握得那麼精準慎密。
不難想像,宇宙的某個高級文明在「軸心時代」在地球發出了量子糾纏形式的高級信息,這一信息同時被世界各地的傑出人士接收到,從而促使其殊途同歸。也有一種可能性,他們接收到的是同一信息,他們也知道彼此的存在,但他們必須根據他們各自存在的有形世界的環境和客體的個性進行著客體能接受和理解的闡述。古今中外,有這種感應力的人不是很多且水平、程度、層次不等。除此之外,別無更有說服力的解釋。
結語
人作為地球上顯物質的萬物靈長,是宇宙中,主要是地球上,暗物質、顯物質聯合運動的產物,人的意識是暗物質、顯物質共同作用的結果,人的能量信息來源表面顯示是顯物質的,實際上更多地來源於暗物質。人的死亡其實僅僅是一種存在形態和方式的轉換。
當然,到目前為止,關於量子的諸多謎團都還沒有令人滿意的解答。不過假如量子糾纏問題得到完整精準的解決,其他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糾纏發生在有著共同歷史卻又相互分離的部分組成的系統中,測量其中一個部分就會揭示出測量其「遠親」時的結果。糾纏是一種自然現象,也在實驗中得到了很好的證實。它表明,時間和空間不會像束縛人類活動那樣束縛量子現象。有關量子糾纏的最新需要解開的問題(包括黑洞)都需要人類手臂加長、手段延續、永無止境地持續探索下去……完全有理由堅信,人類一定都熱切地盼望著有朝一日,我們的子孫後代在某一時間開始可以任意穿越縱向的宇宙時間和遨遊全部宇宙空間,就如同今天任意選擇時間乘飛機或高鐵到達任何地方一樣方便自由。到那時,才是人類達到大同的自由王國的最幸福的時代!
猜想的至高境界和無限魅力在於:心無掛礙,思無羈絆,猜無禁忌,想無止境!
宇宙永遠!生命永遠!猜想永遠!
作者顧伯平先生(左)與中國首位三度飛天的航天員景海鵬(右)合影
注釋:
【1】[德]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56
【2】[漢]司馬談《論六家之要指》:「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反,故聖人重之。由是觀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見《史記·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漢)司馬遷撰,中華書局1959年9月第1版,P3292
【3】《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選自[德]恩格斯著《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下冊,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P508
【4】根據現代科學理論,單個原子遵循嚴格的量子運動規律,由大量原子組成的物體則遵循近似的經典運動規律,這些規律在一定條件下會產生混沌的自組織行為。那麼,由原子組成的人腦為何會有快樂和悲傷呢?現代科學對一堆原子行為的預測中絕沒有快樂,它甚至根本不知道快樂是什麼。然而,人的快樂是如此真實,在某種意義上,它比現代科學所研究的客觀世界更加真實。「意識的難題」近年來重新觸發了哲學上長期解決不了的爭論,即意識是從物質中突然出現的,還是萬物皆有意識。
【5】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第一代聖阿爾本子爵(1st Viscount St Alban),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散文家、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實驗科學的創始人,也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是給科學研究程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
【6】尤金?威格納(Eugene P.Wigner) 美籍匈牙利人,憑藉對原子核及基本粒子的理論貢獻,特別是發現和應用對稱性基本原理方面的貢獻,獲得196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7】Rosenblum, Bruce & Kuttner, Fred: QUANTUM ENIGM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8】 例如,Penrose, R., A theory of everything? Nature 433, 259 (2005).
【9】 Alain Aspect et al (1982), 「Experimental Tests of Bells Inequalities Using Time-Varying Analyzers」, Physics Review Letters 49, 1804-7
【10】在物理學裡,超距作用(action at distance)是物理學史上出現的關於作用力及傳遞媒介的一種觀點。這一觀點認為,相隔一定距離的兩個物體之間存在著直接、瞬時的相互作用,不需要任何媒質傳遞,也不需要任何傳遞時間。參見戴念祖.《中國大百科全書》74卷(第2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P45-46
【11】 [唐]司馬貞《三皇本紀》:「太皞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蛇身人首。……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參見[漢]司馬遷著《史記》(趙生群編,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中華書局 2014年7月版)第十冊附錄二《三皇本紀》
【1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五個新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五個新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13】 據《天干與地支》(作者於元,主編金開誠,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年版)論述:天干地支不僅被用作記時間這麼簡單,它的真正作用是準確忠實地記載天上和地上五行之氣運行的盛衰狀態和規律特點。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乾的五行性質特色中,甲乙攜帶風氣,丙丁攜帶火氣,戊己攜帶濕氣,庚辛攜帶燥氣,壬癸攜帶寒氣,這表明天上的五行之氣在按部就班地遵照五行相生的程序運行變化。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地支的五行性質特色中,寅卯攜帶風氣,巳午攜帶火氣,申酉攜帶燥氣,亥子攜帶寒氣,辰戍丑未攜帶濕氣,以一種獨特的程序運行,表明出地上五行之氣有著另外的一種既遵循五行相生規律,但又不完全遵循五行相生規律運行的模式。天地的五行之氣不但對地球氣候環境的變化有重大的影響力,而且對地球上一切生命體的生存和發展都有重大的影響力,因此,只要把握天地五行之氣的運行狀態,一方面可以用來分析未來環境氣候的變化趨勢,另一方面可以用來預測環境對生命體的影響趨勢,能夠預測未來的環境趨勢,這對人類的生活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有理由推斷,天干地支可能是超越現代科學的先進知識,可能隱藏著宇宙的秘密信息、氣候變化的秘密程序、人類生命的神秘密碼、事物發展的規律。
【14】參見[德]雅斯貝爾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魏楚雄、俞新天譯,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P8-9
【15】《論語·里仁》,見[清]劉寶楠撰、高流水點校《論語正義》,中華書局1990年3月第1版,P146
【16】 見《長阿含經》第四分卷第十八世記經閻浮提州品第一:「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須彌山王、四千天下、四千大天下、四千海水、四千大海、四千龍、四千大龍、四千金翅鳥、四千大金翅鳥、四千惡道、四千大惡道、四千王、四千大王、七千大樹、八千大泥犁、十千大山、千閻羅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千焰摩天、千兜率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是為小千世界。如一小千世界,爾所小千千世界,是為中千世界;如一中千世界,爾所中千千世界,是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世界周匝成敗,眾生所居名一佛剎」,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點校,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P318
【17】[英]東尼·博贊、巴利·博贊著:《思維導圖》,卜煜婷譯,化學工業出版社2015年9月版,引言部分插頁
【18】 陳寅恪對自己的思想最為明確的表示為:「寅恪平生為不古不今之學,思想囿於咸豐同治之世,議論近乎湘鄉南皮之間。」出自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P252
【19】[陳寅恪(1890.7.3—1969.10.7),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寒柳堂記夢》等。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
【20】 柳如是(1618—1664),女詩人,本名楊愛,字如是,又稱河東君,因讀宋朝辛棄疾《賀新郎》「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故自號如是。明末清初人,家境貧寒,幼年被賣與官宦人家,後淪落青樓。其人貌美,善詩會曲,能書擅畫,行風流縱誕,志不羈陋俗,敢追求人生幸福,且明於民族大義,遠勝時官腐儒,堪稱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奇女子。與馬湘蘭、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顧橫波、寇白門、陳圓圓同稱「秦淮八艷」(明末清初江南地區南京秦淮河畔的八位才藝名伎)。後嫁錢謙益為側室。陳寅恪以錢謙益小妾柳如是為書名,著封刀之作史學名著《柳如是別傳》,表面上是柳如是的傳記,實際上寫的是錢謙益在降清之後如何與鄭成功合作反清復明。參見陳寅恪:《柳如是別傳(上中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1月版
推薦閱讀:
※如果把人類語言數學化,能否利用定律證明,來把價值觀統一或歸結為僅有的幾種?能否終結不必要爭論?
※活到現在,你覺得腦洞最大的是什麼東西?
※幼時不切實際的猜想整理錄
※把現代人集中到一個資源豐富的荒原,從零開始,多久可以重建現代文明?
※你估計秦始皇陵中有可能最驚人的秘密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