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洞大開】腦暴創意,不要總盯著目標用戶!
我們在給某個產品或品牌腦暴創意時,總會習慣性地去分析該品牌的目標用戶。比如:目標用戶女性為主、20歲到30歲之間、注重生活品質等。
我們理所當然地把所有的創意洞察來源都集中在「目標用戶」身上。然而,有沒有打破這種慣性思維,仔細想想:
到底什麼是「目標用戶」?
這個問題似乎不言而喻。「目標用戶」根據其字面意思,就是:產品/服務的使用者。但是,在不同的購買場景/購買決策鏈里,「目標用戶」的含義會發生變化,或者說:
僅僅瞄準目標用戶就夠了嗎?
舉個例子
一位16歲的妙齡少女特別想買一套性感的比基尼,和同學們(同學裡有她的男朋友)去海邊度假。她做夢都想買這套比基尼,幻想著穿這套比基尼在海邊和男友牽手漫步的畫面。因為,她的男朋友曾無意中稱讚過一位穿同款比基尼的網紅。
毫無疑問,少女是這套比基尼的目標用戶!
但是,她最終還是無法得到這套比基尼。因為這個少女還是中學生,沒有賺錢的能力。購買這套比基尼的最終經濟決策者不是少女,是少女的父母。她的父母認為:一個中學生,穿著比基尼在海邊張揚,簡直不可思議!所以,父母斬釘截鐵地斷了少女的「比基尼之夢」。
從以上這個例子中,我們很明晰地看到:
一件產品最終被賣出去,不僅僅是「目標用戶」,也就是字面意義的「目標使用者」決定的。
它由三種角色互相交織、共同決定:
使用者——少女影響者——男友(經濟)決策者——父母進一步分析:
少女之所以想穿比基尼,是為了男友眼中那個性感的自己。如果男友不對穿比基尼的網紅大加稱讚,少女也許也不會燃氣穿比基尼的迫切之心。但是,少女最終無法獲得比基尼,因為衣食父母果斷拒絕了。
那麼,如果你是這個比基尼品牌的市場營銷人員,你在做傳播推廣方案時,你的策略會只導向「使用者」少女嗎?這時,你的答案定是:當然不會!在不同的傳播推廣階段,你會綜合考慮對每個角色的發力程度。比如:
預熱階段:
(新)產品還沒有上市,但要讓目標使用者形成對(新)產品的期待、情感聯想,你就要瞄準使用者和影響者。特別是影響者。因為對使用者而言,影響者如同一面鏡子,折射了使用者的那個「理想自我」。
在「比基尼」的例子里,女就是為悅己者容!這個階段,你的傳播推廣策略要展現影響者希望看到的使用者是什麼形象?是什麼風格?是什麼性格?
上市階段:
新品上市後,使用者已經蠢蠢欲動了。如果你的產品大多或部分使用者和(經濟)決策者分屬兩人,那麼,你就要想:怎麼讓(經濟)決策者心甘情願地掏錢了?比如:在「比基尼」例子里,要證明:青春少女穿比基尼是「無害」的,不是張揚,更直白地說:不是招蜂引蝶;是一種自我美的表達。這種美和健康、活力強聯繫在一起。所以,在這個例子里,要針對(經濟)決策者拍廣告片,可以創意:
少女(們)穿比基尼玩水上運動時(比如:沙灘排球),接受的挑戰與展現的自信。
讀到這裡,你還會發現:這三種角色的所有人不是固定不變的。
在不同的場景里,三種角色會「各自為陣」,也會重合變為兩種、甚至一種角色:
這種情況推導的核心創意往往是:「獨立」、「做自己」、「為己而活、為己而悅」。
除了「比基尼」例子里的三種角色「各自為陣」,我們往往忽略的,或者說創意的腦洞沒有打開的是以下兩種場景:
在這兩種場景里,我們的腦洞過於集中在「使用者」或者「使用者+(經濟)決策者」身上,總想著他們的各種特徵維度,比如:年齡、性別、喜好等,但是卻忽略了那個很關鍵的人:影響者。
注意,這裡的「影響者」有兩類:
第一類:明星、網紅、KOL(意見領袖)等。——這是和使用者有間接聯繫的人。使用者希望能成為他們。
第二類:父母、男/女朋友、老闆等。——這是和使用者有直接聯繫的人。使用者希望能成為他們眼中的那個自己。
我們在做傳播推廣方案時,會不假思索地考慮第一類「影響者」,但往往忽略了第二類。
我們來看三個將「第二類」影響者發揮地不錯的案例。這三個案例都是我非常喜歡的,排名不分先後。
案例一 吉列剃鬚刀:手動or電動剃鬚 哪種剃鬚方式的男人更性感?
快節奏的生活,讓電動剃鬚刀越來越主導男人的刮鬍行為。很多男人尤其是年輕人告別了敷臉、塗剃鬚泡、手動剃鬚的冗長過程,投入了電動剃鬚刀的「干剃」時代。
在中國,2006年「干剃」與「濕剃」的男性消費者比例是5:5。到了2012年,這一比例變為7:3;在年輕人中,這個比例更是高達8:2。每年約有183萬人從手動剃鬚刀轉向電動剃鬚刀。
作為手動剃鬚刀的發明者吉列,怎麼讓男人重新回歸「濕剃」呢?如果只是喋喋不休地強調:濕剃的好處、爽感,也許並不能打動幾個男士。畢竟,現實擺在這裡:「干剃」省時又方便。
但是,如果你告訴男人們:其實,在女人眼裡,用手動剃鬚刀「濕剃」比「干剃」更性感。男人們的態度、消費行為會發生轉變嗎?
吉列找來了40名女性和一對雙胞胎帥哥,讓這兩位帥哥分別用手動和電動剃鬚刀在玻璃後剃鬚。結束後,讓現場的40位女性選擇她們更心儀的一位,34位女性選擇了手動剃鬚的那位帥哥!
案例二:Lee優形丹寧系列——這一件新衣,連男生都覺得應該買!
其實,小圈梨本人早就開始關注Lee的這條可以把身材變美的牛仔褲了,並已入手。但是,我是因為第一類的「影響者」而買的。我看了「女人我最大」Kevin老師的推薦。
今年,Lee優形丹寧系列上市,圍繞第二類「影響者」,表現男朋友/老公看到「自己」穿了這條牛仔褲後,對「自己」身材的讚不絕口:性感、翹臀、我沒有想到你身材會變好……。這些詞語都是女性最希望在對方眼裡呈現的身姿描述;而這些詞語,也是這條牛仔褲有關視覺錯位、曲線、光影等專業賣點辭彙的另一種生動表述。
什麼都不說了,來看看這條讓人很蘇的TVC吧:
Lee 優形丹寧系列上市 - 騰訊視頻 https://v.qq.com/x/page/i0328t4gpom.html
案例三:木村拓哉的口紅廣告
這個案例是第一類影響者和第二類影響者的結合體。1996年,24歲的木村拓哉接拍了佳麗寶(Kanebo)的口紅廣告,這是首次由男演員代言女性口紅。當年,男神拍攝的這兩條廣告片幾乎轟動了全日本。廣告播出後那款口紅賣到了脫銷、再脫銷。
化妝的女性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在所有的化妝流程里,口紅幾乎是最畫龍點睛的那一步。塗了口紅的女生會顯得神采奕奕,或性感、或活潑。我們為什麼要塗口紅?大多的理由還是希望他人看到我們時,能感受口紅給我們的魅力。
所以,不管是木村拓哉往自己的嘴唇上塗這支口紅,還是「女友」為他塗。總之,你塗了這支口紅,會產生一種影響者帶來的通感:男神愛看你塗這支口紅哦。
推薦閱讀:
※用手鏈當耳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沒有錢,怎麼做內容營銷?
※公式004-產品缺失的狀態化
※創意是一種生活態度
※《迷鎮兇案》發布海報,《迷鎮兇案》講了什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