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陳立夫:易與儒家之中道思想

我中華文化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重視中道。這種中道思想,是從中華文化的締造者伏羲畫卦作易開始,到現在已有六千四百五十多年了。

究竟什麼是中呢?中本是方位詞,即前後、左右、上下的中央,也即是數學的中心,物理的重心。古聖先賢本著這種思想中的思想,向前發展,於是談天體則以銀河為中,談銀河則以牛織為中(古天文學稱「日繞牛、織」),談木火土金水五星則以土星為中,二十八心宿行經地球上空的稱中星(書經堯典及禮記月令等),太陽行經地球上方的天空時稱中午,夜半稱中夜,地球以地心為中,一月之中稱中旬,一季之中稱中季,一年之中稱長夏(見三禮),一生之中稱中年。中國以河南為華夏之中,又稱中州,即禹貢九州之中。人身的主宰稱中心,人的情感中節稱中和,人的元氣稱中氣,人的內臟稱中府,人的行事不偏不倚稱中庸(禮中庸)、中道(論語雍也)、中行(論語子路),男女之間有中介(即媒介),音律也有中律、中呂,甚至軍隊也是以中軍為核心,舉凡宇宙一切事物,莫不以中為準。

前面已提到我國幾千年來的中道思想,是從伏羲畫卦作易開始,而伏羲畫卦作易,又是取象於天地人物,包括他所發現的遠古文物河圖、洛書在內,河圖、洛書就都是以中星五為中心,並且都是以北極星和三公星定縱橫兩軸。往古聖人認為人居太陽系七曜之中,於是就以太陽係為天體的中心,而以木火土金水五星所構成的「中星五」或「五帝座」表示之。

在畫卦作易時,則兼重天、地、人三才之道,即由下、中、上三爻組合成的八卦,是以下爻代表地,中間的三、四兩爻代表人,上面的五、上兩爻代表天,因此也是以人為宇宙的中心,而稱「二、五之中」,即下卦以二為中,上卦以五為中。宋儒周敦頤認為人類及一切生物,都是從「二、五構精」而來,亦即由天地之氣交流而來,這是根據孔子所說的「禮三本」中的,由天地父母而生人類的道理。

六爻卦的初、二、三、四、五、上,凡初、三、五的三爻為陽位,陽爻而居陽位就是正,陽爻而居二、五之位就是中,也就是易經所稱的「剛健中正」或「中正」之道。反過來說,凡二、四、上的三爻為陰位,陰爻而居陰位就是正,陰爻而居二位就是得中,也就是一般所稱的「陰以得中」之道。孔子讃周易,凡遇到陰、陽居中正之位(二、五之位)時,一定要大加讚美一番!甚至陽爻居二位--下卦之中,也是剛中而正。

如乾卦文言:「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也。」只因純陽的乾卦,二、五兩爻都是陽居中正之位,所以文言更大加讚美道:「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當然乾卦六爻也有不當位的,所以文言稱「九三重剛而不中」,「九四剛重而不中」,不中就是不大好。特概舉六十四卦得中正之道的卦例,可以窺見一般。

(一)乾(|||||| )卦文言:「九二......子曰:龍德而正中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這和論語、中庸所談的「中庸」之道相吻合。

又:「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二)坤(¦¦¦¦¦¦)卦文言:「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坤為地,地居天中,所以稱「黃中」。又「正位居體」之義,在論語即學庸中到處可見。

(三)蒙(|¦¦¦|¦)卦彖辭:「蒙,亨。以亨行時中也」。蒙卦九二為陽居下卦之中,發人之蒙,而又得其時之中,所以亨通。

(四)需(¦|¦|||)卦彖辭:「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又九二象辭:「需於沙,衍在中也」。

又九五象辭:「酒食終吉,以中正也」。

需卦九二、九五兩爻,以陽居內外兩卦之中,所以吉利。

(五)訟(|||¦|¦)卦卦辭:「惕中,吉」。意即爭訟時,心存警惕則吉。心者「二、五之中」也。

又彖辭:「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終凶,訟不可成也。利見大人,尚中正也」。

又九五象辭:「訟,元吉,以中正也」。涉訟時,凡合於情理法者,則理直氣壯而中正,所以吉而無吝。

(六)師(¦¦¦¦|¦)卦卦辭:「師,貞,丈人,吉,無咎,」彖辭:「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行險(指卦體多陰)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卦辭是文王所作,這裡已隱喻「湯放桀」的革命故事。

又象辭:「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所謂「地中有水」,是指坤外坎內,因此內卦「下卦」也可以稱中。

又六五象辭:「長子(|¦|變為震)帥師,以中行也」。論語子路篇也談「中行」。

(七)比(¦|¦¦¦¦)卦彖辭:「原筮:元,永貞,無咎,以剛中也」。所謂「原筮」,可能是指連山、歸藏或其他的筮書。「剛中」是九五在上卦之中。

又九五象辭:「顯比之吉,位正中也」。

(八)小畜(||¦|||)卦彖辭:「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健而巽,剛中而志行,乃亨」。所謂「柔得位」是指六四居陰位,「健而順」是指下卦乾,順指上卦巽,「剛中」指二、五居上下卦之中,所以亨通。

(九)履(|||¦||)卦彖辭:「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也是以二、五兩陽居上、下兩卦(亦稱兩象)之中,所以說「剛中正」。

(十)泰(¦¦¦|||)卦卦辭:「小往大來,吉,亨」。小往指上卦地,大來指下卦天,地氣下降,天氣上升,因此彖辭稱「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象辭也稱「天地交泰」,是「吉、亨」之象。又:下卦九二陽居陰位,上卦六五陰居陽位,是一種「天地交泰」的現象,所以九二稱「中行」,六五稱「中以行,願也」。否(|||¦¦¦)卦則完全相反,所以不「吉,亨」。

(十一)同人(||||¦|)卦彖辭:「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此卦以六二居下卦之中而得位,和九五居上卦之中而得位,相互呼應,所以稱為同人。

以上僅略舉十一個卦,有的稱「中行」、有的稱「得中」,也有的稱「中正」或「正中」。六十四卦里除了少數幾卦以外,大都強調中的思想,而和四書五經及後儒所談的中道,息息相通,因此儒家的中道思想,確實是從易道而來。

自從伏羲畫卦作易而提出中道思想以後,用在施政方面,就是既不偏左,也不偏右;既不偏前(急進),也不偏後(遲鈍);既不偏上(亢龍有悔),也不偏下(潛龍勿用);既不偏內(唯心),也不偏外(唯物)......如堯以「允執厥中」的四字語訣傳舜,舜又以「人心唯危,道心唯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十六字語訣傳禹。商湯革命建國後,仍能把持「湯執中」或「執其兩端,而用其中」的古聖遺訓。舜傳禹的十六字語訣,是要把握人、道、事、物的中心,人的中心就是人心,道的中心就是道心,事的中心就是精一,物的中心就是重心。現今世界各進步國家的政府,都訂有「年度中心工作」及設有「施政中心」,甚至發展太空科學,也要設立「太空中心」,這未嘗不是我國古代中道思想的延伸。

用在教育方面,周公、孔子的六藝教育,就正是一種中道教育,如周禮地官的「教官」職掌,規定「以五禮防萬民之偏,而教之中」,五禮即吉凶賓軍嘉。禮記易本命篇引孔子的話:「政之不中,君之過也;政之既中,令之不行,職事者之罪也......教定是正也」。

論語堯曰篇,曾徵引堯以傳舜的中道:「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汝躬,允執厥中「。至於中庸一書,更把易經的中道思想,發揮得十分透徹,特列舉六則如次: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

子曰:「中立而不倚」。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此處中讀正,中則正矣)

「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

中庸一書,原是孔子的孫孔伋(子思)舉孔子之說以授孟子。因此孟子在盡心篇里說:「孔子豈不欲中道哉」!漢註:「中道,中正之大道也」。

孔子、孟子固然是承襲了易經的中道思想,自孔、孟以後的儒家學說,也莫不皆然。如北宋五子的張載(橫渠)和邵雍(康節),更把易經的中正之道,發揚為「大中至正」四個字。張載的中正篇說:「大中至正之極,文必能致其用,約必能感其通,體正則不待嬌而宏,未正必矯,矯而得正,然後可大。故致曲於誠者,必變而後化」。又宋儒游定夫序易傳:「自伏羲至於仲尼,則易之書不遺旨矣。蓋將領天下於中正之道,而要於時措之宜也。」可知中之最佳定義為「恰到好處」,「恰到好處」自能為多數人所接受,無過亦無不及,看來似覺平凡(庸),然能可大可久,左右逢源,致用之廣,豈有限量哉!

我由研易而喜易,已數十年於茲,雖因從政關係,用力不深,但確認公、誠、仁、中、行五者,乃是易經的主體,也即是中華文化的道統。本篇僅略舉易與儒家之中道思想,以為研易者之參考。


推薦閱讀:

孔子仁愛和墨子兼愛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權威是怎麼來的|儒學辨義 論語 為政篇第二 20
如何看待王康評毛詩詞的演講?
中文在人類所有文字中既是最先進的也是最古老的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請問道與人是怎樣的關係?

TAG:儒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