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相君的「丟書大戰」為什麼對推動閱讀沒有影響?

聽說前兩天地鐵「丟書大戰」刷爆朋友圈,但我在朋友圈裡面刷不到幾條相關,也許朋友們大都不是鍾愛讀書,甚至是感興趣的人也不多。還記得一年多前,有一位稍微年長些的朋友跟我說,他整個朋友圈子裡,喜歡讀書且寫作的,有且僅此我一位。是他的人際圈不廣嗎?不,混跡社會多年,不管商業人脈還是朋友一捉一大把,怎麼能說窄了。

只能說紙質書這種東西在中國目前這個時代,是越發小眾的,這是無可避免的潮水的方向。「丟書大戰」由「新世相」發起,光從表層意義來講,推動國人重新拾起書籍,愛上讀書,提高閱讀水平這樣的理念是很值得讚賞的。但很無奈的是,他又並非是一次純公益的活動,而是一次以營銷為最終導向的商業活動。

當然,可以理解在這個商業世界沒有什麼是純的,不也是很多人打著情懷的旗子販賣產品嗎?正常的。

只是宣稱要「終將能改變潮水方向」的新世相,是否能改變閱讀趨勢這股潮水?這讓我想起新世相公眾號2015年10月份的一篇文章:《碎片化閱讀明明就是一件大好事》

羅輯思維在每日語音是這麼介紹這篇文章的。

最近我看見很多人都在批判所謂的碎片化閱讀,都主張人要回到讀書、讀長文的時代,這樣思想才能深刻嘛。這個心情我理解哈,但是這種呼籲啊既沒有可能實現,也沒有必要。首先呢,人類文明發展的總趨勢就是分工協作,在思想文化上也是這樣啊。碎片化閱讀的本質就是人用越來越高的效率知道其他人是怎麼想的、在關注什麼,然後讓自己的想法兒融入進去。說白了,就是思想外包嘛。碎片的目的不是為了淺薄啊,而是為了效率更高。至少我自己在碎片化閱讀中就獲益匪淺。

而本文的作者張偉(新世相創始人),也是這麼陳述著他的觀點:

堅守長閱讀也不是壞事,閱讀書籍和長文章仍然必要,但將「碎片化閱讀」當成一種毒蛇猛獸、不好意思承認自己與它有關的日子真的該結束了。

很多人批評「碎片化閱讀」,我卻覺得碎片化閱讀是社會的一個救星。微信的一個巨大功勞,是將閱讀重新送回日常生活,提供了碎片化閱讀的最好機會。因為人們此前根本連碎片化的閱讀都逐漸失去了。我看到朋友圈所有人都在轉各種文章,我的一些從不閱讀的親友,如今開始閱讀一些短小的內容。這些閱讀都是微信重新送回來的。

無可否認,在號召大家拾起書本回歸慢閱讀、長閱讀的今天,曾經的他們也義無反顧的支持著網路碎片化的閱讀。讀書的方式其實無分碎片化與否,無非是從實體書讀,從網路讀,都是知識獲取的一種渠道。難道在網路上讀一部小說就不叫長閱讀嗎?一樣的道理。

雖然我是一位嗜書如寶的人,但我也認可一年前新世相所說的:網路化(碎片化)閱讀的時代已經存在並讓人類受益,但誰也改變不了這股潮水的方向。

為什麼「丟書大戰」對回歸讀紙質書沒有太大推動?我認為有幾點原因:

第一、很多群眾根本是湊個熱鬧,並不是從內心裡推崇這次活動。我可以想像到一大批不讀自媒體的人在早上上班坐地鐵時看到座位上擺著幾本書那懵逼的臉。部分知道情況的,貪了新鮮跟了網路上熱議的風潮,撿起兩本書亂翻兩頁拍個照片發個朋友圈配個文:

「很久沒有讀書了,沒想到地鐵上還能讀書」、「春風十里不如你」……諸如此類,咔擦關上書本在擁擠的人潮里繼續刷手機朋友圈;

第二、愛書之人多不會「丟」書(比如我),要不捐書、要不贈書,或許可以讓書變得更有價值。同理愛讀書、讀慣書之人,對書的挑選條件也高。要知道中國每年印刷出來的新書多如牛毛。地鐵上丟的只是鳳毛麟角,且不一定是好書。一個有明確閱讀方向的人是無法耗費大量時間成本去地鐵站像大海撈針一樣翻垃圾桶、椅子底地尋找一本書的。那樣還不如去書店;

第三、國民對於「網路化閱讀」的習慣已經形成,也正在沉澱,這股趨勢已經難改。所有的「回歸閱讀」的活動更像是一群中年人聚在一起穿著校服唱著歌在懷緬青春,哭喊著要是回到過去該多好多好,但曲終人散後大家都知道,各有各的時代,終究回不去。今天我們所有的愛書者從地鐵站里撿起一本書,都會緬懷,但緬懷的幻覺(爽感)過後,書籍塵封書櫃,更多的閱讀留給了電子屏幕;

第四、刷爆朋友圈的話題只是泡沫。跟以往大部分熱點一樣,大部分營銷人、自媒體針對活動進行各方面的分析(包括我這個不屬於自媒體的傻逼),其實也只是借了小熱潮創造內容,無非冷嘲熱諷,群議造起的泡沫會快速消散,並不對回歸紙質閱讀的推動有多少影響。

很多人對「新世相」的看法是看不起又嫉妒,嫉妒它每次引領風潮,我還是挺欣賞新世相的(雖然關注了很少看),至少從營銷、傳播、輿議上來講,是成功的。從回歸閱讀的本質上來講,又是推力不足的。

這社會有太多比「丟」書更具意義的閱讀推動活動因為沒有好的傳播渠道和政策支持而遺憾告終。比如每年都有一些獨立書店因為成本壓力支撐不下去最終關門結業;比如今年初肖鋼先生找我一起合作推動100間鄉村「小草書屋」的項目也因為各方面因素效果不佳,真是遺憾。

在「丟書大戰」背後,我們更需要提倡的是建立更多閱讀、知識分享的空間,由政府或資本家合力去支持其運營,一個國家的閱讀素養好比建築高樓,不是通過一場活動一間書店形成的,但它們可以成為一磚一瓦。

文/聶榮恆,一名純文藝青年,微信公眾號:聶榮恆(ID:nrh910712)

推薦閱讀:

有了詩,我們才可生活在別處
《品牌洗腦》—他們設計了我們的一生?
拆解 《3G資本帝國》第二章
今天寫點關於書的事兒~
如何評價張嘉佳同名書籍改編的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TAG:閱讀 | 書籍 | 社會化營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