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書」問題的反省
知乎 Live 應該是知乎最近主推的產品,入口被放在了手機端很醒目的位置,PC 端則被放在了次級欄目「話題」的下,還要繞好幾道彎才能找到,展示的內容也遠不如手機端豐富。不知產品經理意欲為何,可能是出於交互和支付的便利性,所以鼓勵用戶更多地體驗移動端?
之前也有體驗過類似知乎 Live 的產品。內容形式上主要是邀請一些創業者在約定時間登錄網頁(以打字的方式)回答參與者提出的問題,活動頁面的排版類似論壇留言板,並輔以微信群讓分享者和參與者在非活動時間裡實時互動。
我們團隊曾上過最早一期的分享。對於那次活動,其中一個感受就是,打字打到手要斷。當時為了及時回復,我們同時有三四個人分工組織不同問題的答案。
知乎 Live 增加了分享者用語音的方式回答問題,在效率和信息帶寬上確實有了顯著的提升。而以手機端交互為主則降低了對參與者時空的限制。活動頁面類似聊天對話框,將參與者和分享者的實時互動也統一了進來。
另外感覺比較好的一點是,提問者的問題和分享者的(語音)答案可以被關聯到一起,便於事後回顧,這點又有別於通常的聊天對話框設計,更類似於論壇或者留言板的「回復」功能。
至於付費報名,這種的形式並不鮮見。更多的是線下活動為了保證報名者的參與程度而設置的門檻。對於這點,我只想說,這是檢驗動機的一種有效率的方式。
再回到分享的內容本身。我是在 Live 結束後一次性聽完了所有內容,速度很快。聽到每一小點,都忍不住套用在自己身上,以思考是否有所得失。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自己不是一個閱讀和學習習慣很好的人。主要原因當然是懶。讀書的道理和方法聽過很多,但就是不願意用更精細的方式來管理讀書這件事情。
首先做得不好的就是讀書的時間安排。我認同分享里提到的,每天都需要空出一小段完整的時間用來讀書(笑來老師的觀點:並沒有碎片閱讀這件事),培養閱讀習慣,直至「不讀書,腦子就會餓」。決心下了很多次,可仍然沒能繼續下去,我索性決定換個方式讓自己空出時間來。最後我選擇了用寫作的方式來讓自己多讀書、多觀察。這也與笑來老師的分享不謀而合。對我而言,寫是比讀更有動力的事。
要言之有物,就需要一定的思想深度。如果平常閱讀和思考都不夠,那一定寫不出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來。而現在我對自己的要求是,希望能寫出「有繁殖能力的知識」,比如對一些現象的思考,或是做事的方法總結等。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開始有意識地閱讀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並試圖從中發掘或提煉出自己認為有價值的觀點。每天儘可能花一些時間放在碼字上——不管多晚,不管寫多少,也不管質量如何,先從筆耕不輟開始也是好的。僅僅只是持續了兩三天,就能明顯感覺到,漸漸找回了一些感覺,從早幾天乾澀地憋出幾句話,到現在開始組織長文(比如今天這篇),成果顯著。
其次,在讀書上需要反省的另一件事就是複述不夠。而其實更常見的情形是,往往還來不及等一本書看完,我就已經失去了耐心,往後這些書再被翻起的可能性也是寥寥。儘管笑來老師也提到,自己都看不下去的書,未必是真正的好書。可我仍覺得,我遠尚未達到能真正能品評一本書好壞的程度。缺乏重複,缺乏對書的內容的整體把握,缺乏對知識的消化和總結,都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影響我讀書質量的極其糟糕的毛病。
最後一點,最近這一兩年,在閱讀的絕對數量上,也十分不足。依稀記得我閱讀效率的高峰出現在高中那幾年。那時候不分白天黑夜,如饑似渴地讀著各種小說和漫畫,樂此不疲,基本上保持著一天一本的節奏。而這樣的效率在那之後再也沒有過的——即便是看小說也再達不到的巔峰。
那時候最明顯的感觸就是:特別能說,跟什麼人都能聊。現在想想,也應該是無意中得益於大量閱讀各種閑書、雜誌的緣故。聽說讀寫確實是不分家的。
所以,這個殘酷的現實明白地告訴我:我的閱讀能力確確實實在退化,因此對讀書這件事產生了焦慮。這焦慮也許會讓我進一步認清現實,並開始用更科學的方法改進一些。而我現在也沒有定論和十足的決心,那麼,只好說:那就走一步看一步吧。
推薦閱讀:
※VR狂想曲
※一篇遲來的序——如果你願意了解我
※文化分析:一切都是隱喻
※遠方笙歌暖
※「隨筆思考」為什麼你選擇考取A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