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網站活動的數據監控

互聯網有個很有趣的特點,任何事情都可以量化衡量。之前的文章,涉及到較多的網站功能數據,例如說切分查詢/下單步驟,從常見的維度監控查錯(設備、位置、新老、登陸狀態之類),是運營一個網站最基礎的部分。

之所以在前面的博文中,對網站活動方面的數據監控沒有細說,主要是因為複雜度和功能數據比起來,麻煩得太多太多,本文簡單舉2個例子(流量訂單這些基本的不談了)。

1、需求透支

一句話就是,假如不做活動,活動中的下單用戶「是否就不會下單」。

從宏觀來說,做活動並不會創造需求,只是「提前透支」了未來的消費需求。曾經工作過的兩個單位是很有代表性的對照:

一個是賣女性服飾的,我們都知道這裡面有大量的非理性消費。表面上看,做活動以後瘋狂買衣服鞋子包包的用戶,是創造出了需求。但是如果從單個用戶ID來看,大量購買仍然會降低後續一段時間的購買頻率--除非不是自用,而是轉手再銷售;或者是由於不差錢又有購物癖;又或者是有乾爹買單之類,這些我們都作為特例從數據里剔除掉(除非你專門服務這類用戶),總體上,「透支需求」的特徵是存在的。

另一個是做旅行的,這個需求就不像衣服那樣頻繁,決策周期非常長,很多用戶會提前半年/一年計劃旅行,等待促銷。這種情況下,大幅讓利活動就非常鮮明地提前「透支」了需求,一旦有幅度較大的讓利,立刻帶來大量下單,後續一段時間內,同一個線路就顯得相對低迷。

顯然,「本來就會來消費」的這部分,不能算做活動收益,這就是為什麼有的網站從頭到尾數據華麗,一切都很美好,然後忽然死掉,因為一直看顯性的流量/訂單,不深入下去看(當然也有些情況是故意不看),做了一兩年,才發現用戶池子太小,根本無法兌現所謂「燒錢能燒出的規模效益」。

如何減少「替代效應」的影響呢?顯然,要麼從競爭對手那裡挖來用戶(還要留得住),要麼是接觸到本來接觸不到的新客人(這裡又涉及非常麻煩的偽裝新客的活動作弊方法和應對,本文不展開)。假如做到了一個類目的領頭羊,沒有明顯對手的情況下,就可以清晰看到活動只是提前預支了需求,並沒有憑空造出購買需求。

各個大電商平台的「人造購物節」,就是鮮明的透支需求,雙十一之後,相關類目銷售要受多大影響,只有商戶自己知道。這樣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所有大網站都搞人造購物節,你不透支用戶需求,別人把你現有用戶的需求給透支了。

2、促銷疲勞

我們知道,吃藥吃多了會有耐藥性,漸漸就沒用了。做促銷活動也是這樣。

之前的博客里提過一句,互聯網大體有南北2個流派,北方講究忽悠一個故事,拉來投資燒燒試試看,南方相對來說,都還是講求保證一定利潤的情況下,適度擴張。

北方流派統治了這個行業很多年,由於這種坑爹的傳統,使得早期的網站活動,就是純讓利促銷,網上賣東西就是比線下便宜。結果就是,每次活動都有大量的流量和訂單,但是漸漸的,用戶都在等優惠券,沒有券就不來消費了。於是可能去年有1000個同類網站,到今年就只剩1-2個還沒耗死的網站了。

對於創業團隊來說,如果陷入了這樣的競爭局面,做活動和不做活動其實都是死,就像打車軟體前兩名一展開pk,其他同類軟體瞬間死光,假如在活動中發現這種苗頭,及早改弦更張,是更明智的方案。

而對於已經成規模的網站來說,在這種沒有最優解的複雜博弈情況下,其實還真的是和青春熱血漫畫一樣,需要一批敢於擔當,不怕背黑鍋的中層和高層的共同努力,才能安然度過,如果內部不穩,很容易不戰自敗。

如何減少「疲勞度」的影響呢?

首先,通過小規模的活動和平時的調研,摸摸目前這個類目下,不同用戶群的促銷疲勞度現狀。打入新市場的福利就在這裡,例如三四線城鎮啊,海外市場啊,都能讓很多早已用爛的招數重新煥發青春。

顯然,當數據有所準備的情況下,是繼續投入疲勞度很高的市場,還是打入疲勞度低的新市場,時機和力度的roi,都是可以計算的。

其次,嚴格控制促銷讓利活動的對象人群,寧可發不出去,影響活動業績,也不要重複發給同一批用戶,越陷越深。

這一條說起來真的很容易,但是現實世界裡,在背著kpi的情況下,有多少人還能做到,就不是技術層面,而是一個職業操守的問題了。

很晚了,暫時先擱筆,有心情時候再繼續。用數據來回溯和預測網站發展,真的是有很多故事可說。


推薦閱讀:

遊戲運營數據分析思路及數據產品組織框架
《與有8年健康醫療服務領域探索經歷的專業人士的討論》沈理然
十大互聯網數據分析方法之—細分分析
《金字塔原理》思維導圖

TAG:互聯網數據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