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中毒!家庭自釀葡萄酒風險大

又到葡萄成熟時。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民間迷信自釀葡萄酒更健康,因此神州大地上許多人都有夏天在家中用飲料瓶、玻璃瓶釀製葡萄酒的習慣。但是每年這個時候,因自釀葡萄酒而引起的爆炸、中毒事件卻時有發生。

前幾天,福州市民張先生在家釀葡萄酒,然而深夜的一聲爆炸聲,卻讓他後怕不已:原來,釀酒的塑料瓶竟變成「炸彈」,深夜炸開,汁水四濺,瓶子也被炸得四分五裂。張先生說,「幸好當時書房沒人,否則將被爆炸波及。」他說,爆炸威力不亞於一枚大爆竹,人若在旁邊,不被炸傷,也會被塑料碎片割傷。

為何自釀葡萄酒會變炸彈?

有專家解釋,用葡萄釀酒發酵過程中,會將糖分等物質轉化為酒精,然後會產生大量氣體,氣體在完全密閉的容器中越來越多,產生出巨大的壓力,一旦超過容器的承受限度,容器就會被炸開。因此,人們在自製葡萄酒時,容器內一般要留1/3的空間以備發酵,蓋子不要蓋得太緊。而釀酒的容器最好是瓦缸或者陶瓷、搪瓷等,千萬不能用玻璃、鐵、鋁、普通塑料壺等當做釀酒容器,否則極易發生爆炸,甚至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有毒物質,導致釀出的酒不能喝。

自釀葡萄酒還有哪些風險?

對於自釀葡萄酒對健康方面的風險,著名科普網站果殼網給出了詳細的解釋。

甲醇超標

甲醇並不是葡萄汁發酵得到的,甲醇實際上來源於植物組織本身。對於葡萄果實來說,其細胞壁上含有大量的果膠,它與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分子交聯構成細胞組織的支撐結構。

甲醇來源於植物組織,因此在釀造過程中很難完全避免。不過,在工業生產中通過工藝控制可以較好地限制甲醇的產生量。在大規模的葡萄酒生產中,為了提高出汁率以及方便澄清,會添加外源的果膠酶來分解果膠。這些外源的果膠水解酶本身並不導致甲醇的生成,從總體上來說就降低了酒中甲醇的含量。

對原料的篩選,以及對發酵條件的嚴格控制,都可以避免產生過多的甲醇。此外,在紅葡萄酒的釀造中,適當減少連皮發酵的時間也可以降低酒中甲醇的含量。

至於自釀葡萄酒,由於原料和釀造方式千差萬別,因此很難斷定其中的甲醇含量究竟會有多少。不過,相比工業生產,家庭自製確實存在更多甲醇超標的風險。

一般來說,如果採用新鮮、質量好的葡萄釀酒,並且釀造方法得當,葡萄酒中的甲醇含量並不至於超過上述限量標準。然而,當原料出現霉爛,或者在過熱的條件下釀造時,就有可能出現甲醇超標的情況。

由於家庭釀造缺乏檢測條件,酒中的甲醇又不容易通過感官特徵來分辨,因此自釀酒中即使甲醇含量過高也難以察覺,由此就有可能帶來健康風險。

雜菌污染導致有毒物質積累

自釀葡萄酒在原料、釀造條件控制不佳時,確實可能帶來種種安全風險。與甲醇超標相比,雜菌污染導致的有毒物質積累是更常出現的問題。

我們人類覺得可口美味的東西,微生物也同樣喜歡。葡萄果實中大量的葡萄糖為酵母提供了適宜的營養來源,同時也為其他雜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

在工業化生產中,需要通過多種手段來對雜菌進行抑制。通常,我們會通過添加二氧化硫的水溶液來對葡萄汁進行消毒處理。

滅菌後的葡萄汁被裝入發酵罐中,並添加上人工培養的釀酒酵母。在發酵過程中,隨著酒精濃度的提高,雜菌的生長也會受到抑制,從而保證葡萄酒的安全。

但是,對於自釀葡萄酒來說,一般很難達到這樣的衛生條件。自釀葡萄酒較少對容器或者葡萄汁本身進行消毒,雜菌容易殘留。

另外,相比工業生產中使用的釀酒酵母,家庭釀酒所使用的酵母品種不一定能耐受較高濃度的酒精,因此最終得到的葡萄酒酒精度也可能不夠高,不足以抑制雜菌生長,這也增加了成品酒變質的風險。

同時,對於自釀葡萄酒來說,發酵容器的選擇也是一個問題。在家製作發酵食品,最有效的預防雜菌污染的方法就是密封,然而葡萄酒在釀造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中途必須要打開容器進行放氣處理,這也會導致雜菌進入到葡萄汁裡面,增加安全風險。

在酒的品質和安全性上,自釀葡萄酒沒有優勢

自釀葡萄酒往往採用的都是鮮食葡萄,與專門的釀酒葡萄相比,它們的表皮多酚類物質比例並不高,釀成酒在風味上也會打折扣。

此外,鮮食葡萄的糖分也難以達到釀酒葡萄的水平,為了達到一定的酒精度,就只能依靠額外添加糖。如果是為了追求「保健效果」,選擇自製葡萄酒也不值得,而且在使用鮮食葡萄製成的自釀酒中,可能對健康有益的抗氧化成分也會更少。

所以,只是為了得到好喝的葡萄酒,自己在家製作並不算值得,還可能要承擔更多的健康風險。


推薦閱讀:

紅酒:我也不一定就又酸又澀啊
為什麼香檳總是沒有年份?
PX:不等於雪莉酒,更不是老抽醬油(Toro Albala Don PX Reserva Especial 1962 試飲)
葡萄酒知識:怎樣區分葡萄酒是不是原裝進口!
怎麼描述葡萄酒?品酒詞的含義基本上都在這兒了

TAG:葡萄酒 | 自釀 | 自釀葡萄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