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79

赤松德贊之鞭——西域、劍南烽煙再起

李泌的連橫之計

面對吐蕃在河西、隴右之地咄咄逼人的攻勢,德宗一時束手無策,這時李泌給德宗獻上了一條,「北和回紇,南通南詔,西結大食、天竺,如此,則吐蕃自困」的妙計,自德宗之後的唐庭基本貫徹這一宏大戰略,通過這一計策,唐朝獲得難得喘息之機,總算穩住了陣腳,慢慢將吐蕃拖入了泥潭。

相比於河西、隴右地區是唐蕃兩國死磕,雲南地區卻是唐、蕃、南詔三國的三國殺,南詔雖然實力弱與唐蕃兩國,但是無論南詔倒向誰,那兩國聯合能形成壓倒式優勢。

南詔本是洱海周邊的六部落之一,還是在唐朝的支持下,最終統一了其他五部,成為蒼山洱海周邊的霸主,公元738年(玄宗開元二十六年),唐廷封蒙舍詔主皮邏閣為雲南王、越國公、賜名蒙歸義,南詔國建立。南詔成立之初,南詔是唐朝的堅定盟友,兩國共同對付吐蕃,這段時間,吐蕃在雲南、四川難有尺寸之進。但天下沒有永恆的盟友,天寶年間,唐和南詔的關係一度變得極其緊張,南詔隨即倒向吐蕃,唐朝於天寶七年(公元747年)和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兩次大舉伐南詔,均以大敗告終,兩次戰爭唐朝損失十幾萬精銳。隨後不久,安史之亂髮生,唐朝內亂,邊境空虛,南詔聯合吐蕃進攻劍南地區,奪取了唐朝大片土地。

公元756年,也就是安史之亂爆發的第二年,赤松德贊召諭南詔國王閣羅鳳:「樹德務滋長,去惡務除本。 越巂(xī)(四川西昌)、會同,謀多在我,圖之此為美也」。吐蕃、南詔聯軍攻擊巂州、會同,唐軍不能抵抗,巂州、會同相繼失守。公元763年,吐蕃南詔聯軍又攻下了松(四川松潘)、維(四川理縣)、堡(四川理縣北)三州。其中維州更為川西重鎮,「據高山絕頂,三面臨江,在戎鹵平川之沖,是漢地入兵之路」——《舊唐書》。歷代吐蕃贊普覬覦維州已久,多次整兵圍攻,但一直未能攻克,這次終於得手,可謂大捷。對於維州失守的過程,《舊唐書 ? 地理志》的記載頗為傳奇,據說吐蕃多次進攻維州均無斬獲,於是吐蕃派遣一位婦人進入維州生活,在維州嫁夫生子,連續生了兩個兒子,等到十幾年後,男丁長大。當吐蕃再來攻城之時,兩個男子聯合其他細作偷開城門,吐蕃軍隊趁勢一貫而入,維州就此陷落,吐蕃攻陷維州後,將維州改稱「無憂城」。

隨著吐蕃、南詔連續攻城掠地,唐朝在川西的形勢岌岌可危,所幸的是劍南節度使嚴武頗有才幹,武能上馬提兵,文能與杜甫詩文唱和。公元764年嚴武在當狗城擊敗吐蕃聯軍七萬人,十月又攻破吐蕃佔據的鹽州城,幾乎以一己之力挽救了唐朝在川西的局面。征戰途中,嚴武寫下了記述這次戰爭的《軍城早秋》一詩:「昨夜秋風入漢關,朔雲邊月滿西山。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雖然嚴武取得了部分勝利,但也僅僅是維持川西的局面,嚴武去世後,接任劍南節度使的崔寧繼續在川西抗擊吐蕃、南詔和諸羌部落的聯軍,崔寧在給朝廷的上奏中可謂戰果累累,稱分別在公元769年、775年、776年大敗吐蕃聯軍,每次均斬首萬級以上,繳獲牛羊牲畜無算,但卻無攻取州城的記錄,估計戰果極有可能不實。而公元777年(大曆十二年),崔寧卻上奏吐蕃聯軍進攻黎(四川漢源縣北)、雅(四川雅安縣)二州,二州未失,吐蕃無功而退,可見吐蕃勢力並未減弱,已經突破川西山地,開始覬覦川中平原了。

公元779年(大曆十四年),吐蕃、南詔聯兵二十萬進攻四川盆地,神策軍李晟大敗南詔、吐蕃聯軍,《資治通鑒》記載:「上髮禁兵四千人,使晟將之,發邠、隴、范陽兵五千,使金吾大將軍安邑曲環將之,以救蜀。東川出軍,自江油趣白壩,與山南兵合擊吐蕃、南詔,破之。范陽兵追及於七盤,又破之,遂克維、茂二州。李晟追擊於大度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詔饑寒隕於崖谷死者八、九萬人」。這次唐軍的大勝,不但穩定了川西的局勢,而且使吐蕃與南詔不穩定的聯盟產生了裂痕。

戰後,吐蕃可能是覺得南詔國軍隊戰鬥力孱弱,導致了吐蕃在川西之敗,於是改封南詔國國王異牟尋為「日東王」,雙方由兄弟之國降為臣屬關係。吐蕃對南詔關係的冷淡,為唐朝拉攏南詔聯合對付吐蕃提供了機會,宰相李泌敏銳的感覺到南詔和吐蕃的疏離,他對德宗說:「招南詔,則是斷吐蕃右臂。雲南自漢以來臣屬中國,楊國忠無故擾之使叛,臣於吐蕃,苦於吐蕃賦稅重,未嘗一日不思復為唐臣也」,於是德宗以韋皋為劍南西川節度使,開始實施與南詔聯盟的戰略。

而這個時候,南詔國內也有親近唐朝的聲音,當年南詔國王閣羅鳳攻陷巂州之時,俘獲了西瀘(今四川西昌)縣令鄭回。這位鄭回於天寶中舉明經科,是位飽學之士,閣羅鳳在俘虜之中慧眼識珠,選中了鄭回這位人才,於是他命鄭回給他的兒子鳳迦異、孫子異牟尋、曾孫子尋夢湊教書,鄭回的人生軌跡就此逆轉,從唐朝的縣令跌落至俘虜,又一躍成了南詔皇家教授,而後還在南詔官至宰相,成為南詔大族,最後他的七世孫鄭買嗣,滅亡南詔,建立大長和國。從鄭回的經歷可以看出,知識能夠改變命運,真是真理呀!不過這都是後話了,鄭回在他皇家教授的位置上還是盡心盡責的,據說在鄭回的課堂上,貴為皇子的學生也不敢造次,否則鄭回直接就是鞭撻伺候。

等到南詔王閣羅鳳死後,鄭回的學生異牟尋繼位,鄭回從皇家教授直接被任命為清平官(宰相)。南詔朝中宰相之位有六人,組成一個內閣,這六人中又以鄭回為首,其餘五人皆仰鄭回鼻息,稍有過失鄭回便以鞭撻之,想當年皇太子都敢揍,現在揍個吧大臣當然就更不是事兒了。

雖然鄭回是唐人,在南詔又官居高位,但卻不能簡單地將其認為是唐朝的卧底,鄭回在南詔期間,一直以南詔的利益為主,對於吐蕃的軍隊徵調和繁重稅負深惡痛絕,於是他對異牟尋說:「中國尚禮義,有惠澤,無賦役。」異牟尋深以為然,但苦於兩國交戰多年,言路斷絕,難以聯絡。韋皋為劍南西川節度使後,執行李泌的對南詔懷柔政策,在川西招撫諸羌,德宗還命韋皋投書異牟尋,主動聯絡南詔。在鄭回的撮合下,公元788年(貞元四年),南詔王異牟尋先遣其東蠻鬼主驃旁、苴夢沖,苴烏星入朝覲見。五月八日,德宗宴之於麟德殿,賞賜甚豐,並封驃旁為和義王,苴夢沖為懷化王,苴烏星為順政王,各給印綬而遣之。

就在唐朝和南詔眉來眼去的時候,十月,吐蕃發兵十萬進攻川西,征南詔數萬軍隊屯兵瀘北(瀘水之北),此時異牟尋尚未決定與吐蕃決裂,南詔照例出兵。唐朝劍南節度使韋皋卻摸准了異牟尋首鼠兩端的心思,於是他藉此機會使用反間計,促使吐蕃和南詔決裂。他親筆書寫了一封給異牟尋信函,書信中他敘述南詔離蕃歸唐的好處,並列明歸唐後,唐朝能夠給予的優待條件。但這封信卻不是送給異牟尋的,而是想辦法通過吐蕃細作送到了吐蕃統帥手中,吐蕃將帥看到這封信函後,對南詔產生了懷疑,於是派兩萬吐蕃軍隊駐紮在會州(四川理縣西),阻斷了南詔軍隊的入蜀之路。異牟尋得知這一消息後,非常不爽,命令南詔撤軍,吐蕃和南詔的矛盾趨於表面化。失去了南詔策應的吐蕃軍隊成了一支孤軍,韋皋遣黎州(今四川漢源北)刺史韋晉等與東蠻聯兵御之,敗吐蕃於清溪關外。十一月,吐蕃又以二萬寇清溪關,一萬攻東蠻,韋皋命韋晉鎮要衝城(今四川漢源東南),督諸軍御之。嶲州經略使劉朝彩出關連戰,大敗之。吐蕃將領將進攻失利的責任,歸咎於南詔的背離,言語之間頗多冒犯,異牟尋心中更加傾向於棄蕃歸唐。

公元789年(貞元五年)十月,韋皋遣部將劉朝彩出銅山道,吳鳴鶴出清溪關道,鄧英俊出定蕃柵道,與東蠻、兩林蠻聯合進攻吐蕃,進逼台登城。吐蕃退壁西貢川,據高為營。隨後兩軍戰於嶲州台登(今四川喜德西),大敗吐蕃軍隊,殺二千餘人,投崖及溺水而死者不可勝數,青海大兵馬使乞藏遮遮、臘城兵馬使悉多楊硃、節度論東柴、大將論結突梨等皆戰死,執籠官四十五人,鎧仗一萬,獲牛馬無算。戰鬥中殺的青海大兵馬使乞藏遮遮,據說是尚結贊的兒子,吐蕃驍將。他的被殺導致川西吐蕃軍隊士氣大搓,隨後數年間,韋皋所部唐軍連連進攻,盡復嶲州(今四川西昌)周邊諸地。

在唐軍展開攻勢之餘,韋皋還不忘繼續採取攻心之術,他在給異牟尋的信中寫到:「回鶻屢請佐天子共滅吐蕃,王不早定計,一旦為回鶻所先,則王累代功名虛棄矣。且雲南久為吐蕃屈辱,今不乘此時依大國之勢以復怨雪恥,後悔無及矣。」心生怨念的異牟尋雖然還沒有決定與吐蕃徹底決裂,但在唐朝的進攻過程中,對於吐蕃的調兵命令陽奉陰違、作勢觀望,這也是唐軍能夠在川西取得進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推薦閱讀:

秦始皇兵馬俑有哪些秘密?
《王立群讀史記之漢武帝》里的漢武帝更愛誰呢?
關於「天下第一家」孔府的收入有多少
清朝皇宮內到處是井, 為什麼沒人喝裡面的水?
讀史筆記——呂思勉《中國政治史》

TAG:歷史 | 西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