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想自由,越需自律
文/叢綠
一
在職業諮詢中,常常會涉及客戶的職能取向問題。
倘若問:「你覺得自己喜歡做自由職業者嗎?」
有些人會連忙說:「我做不了自由職業者,因為我的自律性比較差。」
能有這樣的認識,既說明對自己有一定了解,也顯示出對這一類職業的基本判斷。
二
人們往往嚮往自由,比如職業上的自由,財務上的自由,言論上的自由……等等。
而自由並不會平白到來,它需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比如那些追求職業自由的人,不喜歡朝九晚五地上班、下班,被固定的時間所約束。我自己就是如此,哪怕我其實一般都在6點之前起床做事情,但讓我9點鐘打卡上班,我也會覺得被限制,無自由。
正是基於對自由的渴望,在中華書局度過了美好的10年職業生涯後,我辭職離開,選擇做了兩年的自由撰稿人。
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只是意味著從此可以相對自由地安排支配時間,並不代表從此就可以放任自流。不,它其實更需要自律。
三
這種自律,首先表現為良好的計劃性和執行力。
有固定職業的人,即便並不喜歡這份工作,但到月賬戶上就會有薪水,可以維持日常生活。而自由職業者,倘若工作沒有計劃性和執行力,懶懶散散,那就只能坐吃山空。
所以那些從事自由職業的人,往往都比較勤勉,能夠按時保質完成工作任務。
比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樹,1982年左右,他放棄此前的工作,成為職業作家,同時也開始跑步,以此作為鍛煉身體、獲取靈感的方式。從此,他生活中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寫作和跑步。30多年間,他基本每年參加一次10公里、半程和全程馬拉松,每四年出版一部作品,就是這樣一成不變的節奏和自律意識,才成就了一個偉大的作家和跑者。
我在大學時,曾聽過林清玄先生的演講,他說自己之所以寫了那麼多文字,是因為很刻苦,也很自律,每天不管多忙,至少要寫2000字出來。
問問那些能夠獲得財務自由的人士,一般也會聽到一個飽含汗水和奮鬥的故事,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達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狀態,一定是經過了種種努力過程。
四
自律也表現在懂得約束個人慾望,生活方式相對簡單。
因為自由往往是一種內心的感受,對自由的渴望,更多體現了這個人對內在世界的重視。他是希望有比較隨心所欲的自由,但卻會自行約束、規範個人的行為,否則過多的慾望會吞沒個體,本身就會帶來不自由的感覺。
而且很多追求職業自由的人,往往都具有某方面的專業能力和興趣,很大一部分樂趣已經從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中獲得,對外界的參與就會減弱一部分。
五
自律還體現為知道取捨,分得清輕重緩急,不斷縮小自己的努力範圍,明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眉毛鬍子一把抓的人,什麼都想嘗試的人,或者是對自己認識不清,或者是不夠自律。
不斷修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朝著明確的目標努力,就能夠聚焦力量,達成自己想要的生活狀態。就如同陽光均勻地灑落,熱量被平均分散,而一旦用凸透鏡聚焦,熱度足可以引燃火焰。
六
自律同樣表現為在某個職位上,不管有沒有人監督,都應自覺做好自己的份內之事。
有個朋友,老總特批給予他上班不打卡的權利。之所以得到這樣的自由,是由於他平時的工作做得很用心,該做的事情總是加班加點完成,他即便不按時上班,公司領導也不懷疑他是消極怠工。
打卡制度是一種現代管理方式,利弊不好判定,主要是用於防範員工遲到早退,體現的是對人性弱點的監督。
他得到了免於監督的自由,還是基於職業上的自律行為。
因此,即便那些從事固定職業的人,努力到一定階段,也會達至職業自由的狀態,一般來說,職務越高,自由度就會越大。老總就可以相對自由地安排行程,而普通員工只能做螺絲釘。
七
所有高度自律的結果,往往都會通向自由的道路,而且是連鎖性反應。
比如,不管是自由職業還是固定職業,經由自律都會慢慢達到相對自由的狀態。行動上會比較自由,可以不太受外界和他人制約;財務上比較自由,可以相對自主做想做的事;而且,言論上也會比較自由,因為如果受制於某種職業、需求或窘迫的生活狀態,一個人大部分時間都在疲於生計,就會沒有時間、精力收集諮詢,從而發出自己獨立的聲音。
所以財經作家吳曉波提出:只有達到財富自由,不再依附於任何單位或機構,通過專業能力,過上體面的生活,這才有言論自由,獨立地表達自己的世界觀。
正如艾森豪威爾所言:知識分子,必須有一份不以此為生的職業。
吳曉波本人,也已經達到了自己追求的自由狀態,能夠每年拿出50多天時間,和妻子和女兒一起去旅行,基本處於半退休狀態。
這樣的自由生活,來自於他此前很多年的自律和努力。
自律,這是通往自由之路的基石。在整個生涯發展過程中,越希望得到生命的自由,就越需要持之以恆的不放逸。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叢綠心靈教育,作者系國家生涯規劃師,中國職業規劃師,職業規劃與生涯教育培訓師,職場心理、生涯諮詢與青少年教育專欄撰稿人。致力於個體的自我探索、心靈成長與生涯規劃,從而達致自由和諧的生活。
微信號:conglv2
推薦閱讀:
※miss怎麼走上的電競職業生涯?
※傳奇退役,皮爾洛的職業生涯中有哪些瞬間讓你記憶深刻?
※恩惠,也是一種壓力
※張繼科給景甜微博留言時兩人互動語氣親昵,你如何評價張繼科的職業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