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惠,也是一種壓力

文/叢綠

一位朋友,為人很仗義,很多人為此而獲益,都很感謝他。

有些受過他恩惠的人,三番五次提出來,想送他一些家鄉的特產。

朋友每次都推辭不要。他的確不需要,也覺得助人是自願的事,接受別人的回報,好像就違背了自己的價值觀。

我對他說:接受善意,也是善意,別人想表達對你的感謝,如果你接受了,這之間就是一種有來有往的關係,既可以促進關係的密切,別人內心也不會覺得那麼愧疚,受到恩惠也是一種壓力。

所以後來他就常常接受回報,或者是一些土特產,或者是一些手工藝品。如果他用不到,他就會轉送別人。

給別人一個反饋、行善的機會,這樣,關係就成為流動的、美好的,如同漣漪一樣往外擴散。

這些年,我接受過很多很多人的幫助,我常以自己微薄的能力,對他們表示感謝。

有機會的時候我也會對別人提供幫助,如果被幫助的人對我說:「告訴你的地址吧,我想寄點大豆、花生給你。」

我也總是一口答應:「好,一會發給你,我很喜歡這些吃的。」

這樣雙方相處時,都會比較輕鬆自在,沒有負累。

這是一種情況。

還有一種情況,是我們如何面對來自別人的幫助和善意。

記得有一次,朋友告訴我:「今天在地鐵上,有人給我讓座了,估計以為我是孕婦。我都生完孩子兩年了啊,感覺好失敗!」

我問她:「你坐了嗎?」

朋友說:「我本來不想坐,可是又一想,這樣人家豈不是覺得很害羞,以後不再讓座了怎麼辦?所以我就坐了。」

朋友心地善良,而且總是能夠為別人考慮,這樣的事,便是例證。

看過一篇短文,說的是一個老大爺,別人在車上給他讓座,他道謝後就坐了下去。

等到讓座的人下車,他女兒輕聲地嗔怪他:「你剛動了手術,坐著會很疼,為什麼要接受別人讓座?」

大爺說:應該接受別人的善意,這樣他下次還會這樣做。

記得有一次去菜市場買菜,前面有一位女子,買了一大束韭菜。她回頭看了看我,很熱情地說:「我用不了這麼多韭菜,分給你一半吧。」說著,就把手裡的韭菜分了一半,遞給我。

我一邊感動地連聲道謝,一邊接過了韭菜。然後,我們就各自走開了。

我那時其實是不吃韭菜的,因為嫌它有味道,但是面對這樣的善意,我本能的反應就是接受。如果以自己不吃韭菜為由而拒絕,就等於斷絕了別人一次行善的機會。

我與那位熱情、良善的女子,此生也許再也沒有相見的機會,在這整個小小的事件中,只有順暢的施與受的關係,在自然地發生,其中浸潤著濃濃的感激與善意。

在人際關係中,施與受的關係常常會互相轉化。

一方面,當我們面對來自別人的幫助和善意,即便有時候也許並不需要,但還是應該儘可能地接受,因為給別人一個行善的機會,會使他們此後行善的幾率大大增加,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為良好和融洽。這個時候,你就從受者成為施者。

另一方面,當幫助別人之後,得到別人的回饋,如果不是過於厚重,這時候也應該有選擇地接受,因為這會減輕別人內心感恩的壓力。這個時候,你應從施者轉為受者。

這樣,壓力就會被釋放,善意就能夠在各種關係之間,自由、美好地流動。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叢綠心靈教育,作者系國家生涯規劃師,中國職業規劃師,職業規劃與生涯教育培訓師,職場心理、生涯諮詢與青少年教育專欄撰稿人。致力於個體的自我探索、心靈成長與生涯規劃,從而達致自由和諧的生活。

微信號:conglv2

推薦閱讀:

淺釋個人品牌塑造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 Branding
金融職業生涯從養成這幾個好習慣開始
收到一筆遠超期望值的獎金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別讓你的設計生涯還沒開始就已結束
重燃:李寧的悟道

TAG:人際交往 | 心靈成長 | 職業生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