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式活系統 大腦的記憶與感知
人體本身就是一個由負責處理不同事物的器官組成的整體,肺部負責呼吸,心臟負責泵送,而關於人類的大腦,概括地說其功能則是認知和思考,關於大腦的思維機制的研究,從古代就開始了。
大腦最經常的活動之一是記憶,古代的哲人這樣形容它:記憶是一座宮殿,每個房間存放著一個思想。這說明,在沒有任何科學實驗做基礎的古代,單靠人們想像出來的,人們認為不同的記憶是存儲在大腦的不同區域中的。
到了18世紀末期,人們普遍認為大腦的確是經過劃分的,當時的醫生髮現臨死前的病人其腦受損區域和喪失的心智能力存在著某種關聯。1873年一個內科醫生取出了兩隻活猴的一小部分大腦組織,其中一隻猴子的右側肢體癱瘓,另一隻猴子則造成了耳聾。在其他方面,兩隻猴子都是正常的。當時的這一結果讓人們相信,大腦的確是經過劃分的,即使一部分遭到破壞,其他部分也會繼續發揮功能。接下來1888年,通過對一個臨死時患有徹底的讀寫失語症的男人腦部解剖,發現了兩處損傷,老傷在枕葉附近,新傷可能在「語言中樞」附近。這進一步暗示了大腦不同區域的不同功能。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們的大腦真的像一個組織一樣有不同的部門嗎?讓我們從大腦存儲事物的機制開始刨根問底吧,因為記憶是一種再普遍不過的大腦活動了。
人類的記憶是像圖書館似的分別存放在大腦不同的架子上供人類隨時調用的嗎?
想像一下,如果不同的記憶,例如你關於上次去公園玩或者背誦課文等等這些記憶都像人類把文件存入文件櫃一樣而存放在大腦的不同區域的話,那得需要多少T的空間?以前人們認為回憶某件事情就像從圖書館借書一樣,是對記憶進行調用,但現在看來這種方式的存儲效率顯然不高。
在1930年代的加拿大神經外科醫生懷爾德·潘菲爾德的實驗中,一位29歲女性的左顳葉的同一點受到同樣的刺激時,每次她「夢」到的是不同的景象。這就很奇怪了,如果同一區域存儲的是固定的記憶文件,那麼為什麼刺激相同的點這名實驗者「看到」的是不同的記憶呢?真的如前文所說,大腦是把不同的記憶存儲在不同的柜子上嗎?
現代科學更傾向於一個新的觀點:記憶是從腦中的許多離散的、具有一定特徵的「碎片」中湧現出來的,再擴展的說:思維不是由特定的部門負責固定的功能從而實現的,而是從無數神經元個體的模式中湧現出來的。關於湧現的概念我在前文中已經做了詳盡的解釋了,這裡不做過多的強調。總之,這種觀點認為關於某件事或者某些知識的記憶在大腦中不具有某個固定的位置,而是在我們需要它們的時候通過若干碎片拼接、整合而成的,這也可能就是為什麼每次當我們回憶相同的事情時會有不同的感受,換句話說,記憶不是存儲起來的,而是在我們需要它們的時候創造出來的,就像編故事那樣由時間地點人物等要素組合出來的。
記憶僅僅是感知的一種形式罷了,回憶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感知的再重現,那麼未來呢?在我們熟睡中的夢境是否也是各個神經元根據現有狀況對未來的一次集體式湧現呢?這當然是未知的,還是等待時間的答覆吧。也許某一天人們會發現夢境真的和未來有某種關聯,我個人有過親身感受,曾經夢境里的畫面真的變成了現實,不知大家有沒有。
不論是蜂群還是大腦,都可以稱為是一種分散式的系統,對外是一個整體的模式,這種思維模式是從無數的個體模式中湧現出來的,這種群集的分散式系統又有什麼優缺點呢?請看下篇。
搜索微信、qq公眾號:mumureading(公眾號每天另有好聽的歌曲推薦哦~),從周一到周五每天穆木將與您分享有價值的知識乾貨!
穆木寄語:其實讀了多少本書不重要,關鍵是我們從書中汲取了多少有價值的東西。周一到周五每天穆木將與您分享一點兒書中最有價值的知識(穆木保證絕對沒有摘抄,您可以自己去書里驗證),只需讀完一篇文章的功夫,就能輕鬆汲取書之精華,日積月累,量變產生質變!
每個聰明人終有一天會發現:向內發力,提升自己,才是拯救這個世界的唯一方法。每天讓您漲姿勢,穆木君願做您成功路上的知識伴侶,不離不棄!
如果您看到了這裡,證明您和穆木君有緣,多謝支持!
參考書目:《失控》凱文·凱利著
(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抄襲必究!)
推薦閱讀:
※最強大腦中的90後股神是誰?
※「優智偶像時代」的一股青春衝擊波,亮相浙江衛視春推會的《腦力崛起》易燃易爆炸!
※最強大腦有幾季?
※研究稱多吃綠葉菜能讓大腦保持年輕,綠葉菜和肉食如何均衡?
※對嬰兒身體發育和大腦開發都特別有益的4個小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