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史(2)釋尊的生平
我們上節講了佛教的背景。也就是交代,佛教思想絕不是憑空出現的,實際上是綜合了當時一系列思想。
佛教按照分期,大體分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一般有兩種分法,
一種是學術上的分期,分為四個時期
1、原始佛教
2、部派佛教
3、大乘佛教
4、密教
但是按照佛教內部的分法,是這樣的
小顯大隱
就是世尊講了大乘經典,只不過聲聞乘弟子聽不懂,所以沒有廣泛流傳。
而大乘佛教可以分成四個時期
1、龍樹初期阿毗達摩
2、佛性如來藏
3、中觀派
4、瑜伽行派
首先我們介紹一下世尊本人,佛陀並非其本名,而是其名號。
佛有十大名號
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其中佛陀,是音譯。佛陀的梵語Buddha。發音類似於步他,卜他。
後來定為佛陀,佛陀這個詞的意譯是覺者,覺悟者。
也就是佛陀並非是神,任何一個覺悟了真理之人,都可以稱之為佛陀。
佛教,至少早期佛教是無神論宗教。
佛陀的本名為喬達摩悉達多。
他是釋迦族的聖人,所以又叫釋迦摩尼。
他所屬的國家是迦毗羅衛國,這個國家是一個原始共和制的小國,依附於拘薩羅國為宗主國。
佛陀生於何時?這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很多漢地寺廟,都有這樣一段記載
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漲,井水皆溢出。宮殿人舍,山川大地,咸悉震動。其夜五色光氣,入 貫太微星,遍於西方,盡作青紅色。周昭王問太史蘇由:是何祥也?由對曰:有大聖人,生於西方,故現此瑞。昭王曰:於天下何如?由曰:即時無他,一千年外, 聲教被及此土。昭王即遣鐫石記之,埋在南郊天祠前。
按照這個說法,佛陀生於周朝。但是很顯然,不可能的。
為什麼呢?因為周昭王壓根就沒有二十四年,周昭王十九年,他就已經駕崩了。哪裡可能會預見到佛陀誕生呢?
那麼這個記載哪來的呢?這個記載出自《周書異記》,這本書應該是當時佛道兩家爭論之時,編造的偽書。
因為當時道教宣傳,老子化胡,例如
老子化戎俗為浮屠
那麼佛教就要加以反擊,怎麼辦呢?就把佛陀的生卒往前推到春秋之前,那麼老子怎麼可能化胡呢?
那麼佛陀到底生於何時?
近代學者,根據眾聖點記,有這樣一個推論。
優婆離於佛陀入滅後結集律藏,是年七月十五日僧自恣竟,以香花供養律藏,即記下一點置律藏前,爾後,眾聖年年依其法下一點,表示經過之年數。
如此,通過《善見律毗婆沙》這部書,到了公元489年(南齊永明七年),點了975點。
往前退,那麼佛陀生於的時間就可以推論出來。
大概是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而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
所以無論學者如何考證,有一點是沒有問題的,就是佛陀生卒大概相當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
而南傳佛教的說法是,佛陀生於公元前623年。
佛陀的生平可以分成五個時期
1、王子生涯
2、求道之路
3、成佛之道
4、弘揚佛法
5、涅槃之路
由於部派佛教時期,出現了數百年,系統化的造神運動,所以佛陀的形象被神化是在所難免的。
據傳說,佛陀的父親是迦毗羅衛國的國王,凈飯王。而他的母親叫做摩耶夫人。
摩耶夫人睡覺之時,夜夢白象。
於是誕下一子。傳說他出生之時,說道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今茲而往生分已盡
而巴利文經典《大本經》記載
諸比丘!此諸佛之常法:菩薩出生則以兩足平穩而立,向北方行七步,於白傘下,觀望十方,而大聲曰:「我是世間之首位者,我是世間之最勝者,我是世間之至尊勝者,此是最後生,無再生也。」此乃諸佛之常法。
所以,在佛教造像中,有這麼一尊像
這其中的描寫,必然有後人演繹的成分。
佛陀誕生以後,凈飯王邀請婆羅門來看相。其中有人說道,他可能會成為轉輪聖王(類似於,中國的聖人出,黃河清)或者成為佛陀。
換言之,無論是世俗還是宗教,都是第一流的。
對於凈飯王來說,不願意太子成為宗教領袖。因為這樣,這個小國可能就會在強國之間滅亡。
而摩耶夫人在太子生下來七天以後,就去世了。所以太子一直由姨媽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撫養
太子十六歲那年,他和堂妹耶輸陀羅完婚。並且誕下一子,羅侯羅。
根據後世佛經的描寫,是說有一天,太子出門。
看見老人,病人,死人,心中不忍返回宮殿。對此進入深思,於是在29歲的時候,舍王業出家。
於是自行斷髮,表示出家。
『在我覺悟之前,在我還是未覺悟的菩薩時,我想到:「居家生活擁擠、是條多塵之道。出家生活開闊。在家梵行,不容易具足成就、具足清凈、如磨光的珠貝。我何不剃除鬚髮、身著袈裟,從在家到出家、成為沙門[行者,修道者]?」
——MN36(中部)
但是實際上,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不一樣。中國文化講究入世,而印度文化有出世間的傳統。
換言之,按照當時的情況,出家是一個流行趨勢。
這樣一來,佛陀的生平就到了第二個階段。就是求道之旅。
太子出宮門以後,一無所有。
首先他跟當時著名的宗教家,阿羅邏·伽羅摩學習禪定。
很快,他就證得了無所有處定。
接著,他跟郁陀伽·羅摩子學習非想非非想處定,也很快證得,他還是覺得,這並非自己追尋的真理。
於是這個時候他游遊盪盪到了尼連禪河,看到森林裡很多人修習苦行。
他們覺得通過肉體的折磨,可以換取精神的自由。
於是太子和他們一樣,修習苦行。
比丘當知,我昔惟食一麥之時,身體羸瘦如阿斯樹,肉盡肋現如壞屋椽,脊骨連露如筇竹節,眼目[目咸]陷如井底星,頭頂銷枯如暴乾瓠。所坐之地如馬蹄跡,皮膚皺如割朐形,舉手拂塵身毛燋落,以手摩腹乃觸脊樑。又食一米乃至一麻,身體羸過前十倍;色如聚墨又若死灰。四方聚落人來見者咸嘆恨言,釋種太子寧自苦,端正美色今何所在,佛告諸比丘,菩薩六年苦行之時於四威儀曾不失壞。盛夏暑熱不就清涼,隆冬嚴寒不求厚暖,蚊蟲唼體亦不拂除。結跏趺坐身心不動,亦不頻申亦不涕唾。放牧童豎常來睹見,戲以草莛而刺我鼻,或刺我口或刺我耳。我於爾時身心不動,常為天龍鬼神之所供養,能令十二洛叉天人住三乘路。
傳說,在悉達多修習苦行之時,魔羅來到他身邊。勸他放棄修習精進的道路。
前來,道以同情: 『你灰敗枯藁,死期將近;
死亡已取走千分,你命懸一分。活下去吧,活著你可以善修福德。梵行、火供將有多少福德,你何須如此一意精進?精進之道難行、難為又難持。』 口說此偈,摩羅立於佛陀身前。
悉達多不斷用苦行折磨自己,突然他想到,過去父親在從事農耕之時,他曾經聚精會神入禪定,進入初禪。他覺得這才是覺悟之路。
因為肉體的折磨和覺悟本身是兩回事,肉體的折磨並非是智慧的必要條件。
於是此時,他覺得放棄苦行。
這個時候,按照傳說,有一位牧羊女
供養了乳粥給悉達多。
於是悉達多逐漸恢復體力。
但是此舉遭到了苦行的同伴,憍陳如五人的蔑視,他們認為悉達多放棄了真理。
而悉達多就到了一顆菩提樹下,坐下來開始禪定。
通過禪定,逐步修證到了第一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
經過逐步的禪定,悉達多證悟到了真理。
按照佛經的記載,在悉達多將要證悟成佛之時。魔王過來,派出三個女兒
誘此釋子壞其凈行。於是魔女詣菩提樹。在菩薩前。綺言妖姿三十二種媚惑菩薩。
悉達多不為所動。
當悉達多證悟到佛法之時,悉達多經過長時間的反覆推究,終於最終確認自己已經成佛。
也就是覺悟了世間的真理。
此時,悉達多太子就可以稱之為佛陀。
那麼這個真理是什麼呢?佛教的說法,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音譯,意譯是無上正等正覺。
佛陀證得了以後,最早遇到的人,是兩個商人
兩位商人供養食物給佛陀。
其實這說明什麼?就是佛教傳教的主要對象是兩個,一個是王族,一個是商旅。
佛教傳入中國,就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入的。
其次,有一個傳說,傳說佛陀證得無上菩提以後,他馬上就想入涅槃。
為什麼呢?因為他覺得,世間之人不可能懂自己的學說。
此時,梵天知道佛陀想要入滅,於是勸請佛陀,常住世間,宣揚佛法。
所以佛陀才決心放棄涅槃,開始傳法。
實際上其中已經有大乘佛教的影子了。但是從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佛教早期確實是聲聞佛法。
並且,由於佛陀放棄了苦行,所以產生了佛教最初的思想。即中道思想。
佛教的思想經歷很多變革,幾乎每一次變革,對一些概念都是重新解釋的。所以這需要注意。
此時的中道,就是中庸思想的翻版。
『比丘們,有此兩極端,隱者[出家者]不可耽於其中——哪兩極? 於感官對象, 追求感官之樂:是低級、粗鄙、庸俗、非聖、無益的; 追求自虐: 是痛苦、非聖、無益的。比丘們,避此兩極端,如來實現的中道,引生見、引生知,趨向寧靜、直覺智、自覺醒、涅盤[解脫]。
『如來對世間已徹底覺悟。如來已脫離世間。如來對世間之起源已徹底覺悟。如來對世間之止息已徹底覺悟。如來已實現了世間的止息。如來對世間的止息之道已徹底覺悟。如來已長養了世間的止息之道。』
『凡此世間一切——與其天神、摩羅、梵天、世代的沙門、婆羅門、王子、平民——如來已見、已聞、已感受、已認知、已達到、已證得、已用心思索、對之徹底覺悟。因此,他被稱為如來。』『從如來 (Tathagata)徹底覺醒、達到正自覺醒之夜起,直到他徹底涅盤(解脫)、達到無餘般涅盤那夜為止,凡如來所言、所論、所釋,皆如是 (tatha)無它[真實無偏]。因此,他被稱為如來。』『如來是行如 (tathaa)其所言教者,是言教如其所行者。因此,他被稱為如來。』『在此世間——有其天神、摩羅、梵天、世代的沙門、婆羅門、王子、平民——如來乃是不可征服的征服者、見一切者、大神通力者。因此,他被稱為如來。』
佛陀34集
推薦閱讀:
※吃三凈肉,屬不屬於殺生?《楞嚴經》
※打破罐子,佛陀說了什麼法?
※佛陀直接講的佛法有什麼?
※學佛之後對學習失去了興趣,怎麼辦?
※你能讓很多的人接受你 把你裝在他們的心中很難忘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