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孩子缺什麼?

文/蘭海

今天朋友問我一個問題:「中國孩子缺什麼?」

我沒有回答這個問題,朋友又發來一個標語性的圖片,上面赫然寫著「中國孩子缺自信心,缺乏團隊協作能力,缺乏創造力,缺乏知識整合能力,缺乏領導力,缺乏全球化視野。」

我笑了,因為這些不僅僅是中國孩子缺乏的,應該說是全世界孩子應該努力的方向。而我們應該思考的是為什麼中國孩子會缺乏這個。

這個答案似乎也不用過多思考,自然是父母缺乏遠見或者學校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過於落後。

可是為什麼會缺乏有遠見的父母呢?

每一個父母也都是從孩子慢慢的長大,我們也知道自己的心理感受和快樂與否。我相信每一個成年人都記得小時候因為什麼興奮又為何苦惱。可是人生的經歷塑造了每個人對待生活的看法,其中自然也包括教育。

一個因為身處名校而獲得成功機會的人會自然的把自己的成就歸於學校學習;一個有著真才實學卻因為關係不濟而命運坎坷的人會總結關係比自己的能力重要;一個本來認為依靠自己的努力可以買房的人面對飛漲的房價只能認為自己原本的想法是幼稚的,所以一旦出現購房機會還是不斷的會去購買,因為殘酷的現實告訴大家只有「投機」才是讓自己獲得財富的有效途徑。設想一個被不公平傷害過或者在不公平中獲益的成年人會如何看待孩子成長中的「公平」問題 。

這個時代的人都是分裂的,我們一方面痛恨潛規則,一方面努力讓自己成為潛規則的獲益者。現實讓每個成年人在面對孩子教育時出現了某種程度的分裂。我們要用自己的經驗來教育孩子,還是用一種似乎脫離實際但是履行普世價值的教育思想來看待孩子的成長呢?

我們是否還相信世界能變得更好?是否還希望我們的孩子,或者孩子的孩子會生活在一個安全的公平的社會?

要擺脫自己的經歷看到最愛的人的成長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因為延續著一種思維慣性,一種莫名的延續聯想。我們所有的害怕都會因為愛而變成一種恐懼,這樣的恐懼帶來巨大的心理危機,反應在行為上就會主觀的讓孩子做那些我們本來不願意和排斥的事。

從自己的成功或者失敗的人生經歷中看到更遠的世界觸摸和珍視作為個人的本能需要和追求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但是抽離出來卻是在我們理智的時候需要做的選擇。

所以,並不是中國孩子缺乏什麼,而是中國大人缺乏什麼,我們的社會缺乏什麼?

最近因為要和孩子們去德國奧地利遊學的緣故,由於我們活動內容的特殊性需要與很多世界知名機構進行溝通,確認是否能滿足我們的需要。這其中無論世界最大的科技博物館?德意志博物館,或建立於1558年的慕尼黑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還是聞名於世界的維也納金色大廳都在24小時內給我回復郵件,不僅歡迎還主動提供幫助和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在今天我和慕尼黑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往來郵件四封,並且已經確認在8月為孩子們做指導的講解員是慕尼黑大學的人類學博士,他已經在詢問我孩子們的情況,年齡和英語水平。

這樣的體驗讓我感受很好,我覺得自己受到尊重,自己的求助有回應,而且權威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平易近人的。

所以,回到最開始的提問「中國的孩子缺乏什麼?」。

我想,最好的思考是這個社會缺乏什麼?因為社會的缺乏導致了父母的思考缺乏什麼?因為父母思考的缺乏導致孩子缺乏什麼?

那麼,我的回答是中國孩子缺乏的是一個安全、公平、互相尊重、積極的社會環境。

也許,我們這一刻做的努力,已經不再是為我們孩子了,而是為了孩子的孩子,甚至更遠。

蘭海:兒童心理學專家,《蘭海說成長》APP創始人,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會理事,衛計委嬰幼兒發展引導員職業標準修訂特邀顧問,《超級育兒師》特邀專家,德國慕尼黑大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碩士,十五年一線實踐經驗,擅長教育規劃及家庭教育的研究與實踐。

她畢業於德國慕尼黑大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專業,帶領上瀕教育團隊創立了完整的「成長教育」模式,以私人化「成長顧問」服務支持中國青少年的成長。在《超級育兒師》節目中擔任超級育兒師。

素材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本文為蘭海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私自轉載。


推薦閱讀:

當年的戒網癮少年,現在都怎樣了?或者說是什麼樣子了?
【視頻直播】《簡易鋼琴教程》慢速精講
不要把坑過你的學習方法,遺傳給你的孩子(乾貨,條條誅心) | 學霸指南
在國外,幼兒教育專業怎麼樣?
貴州鄉村女教師拍校園婚紗照,這名教師的教學生活怎麼樣?

TAG:家庭教育 | 教育 | 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