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原鏈--區塊鏈3.0的嘗試

2018年的幣圈大瀑布,幾乎讓所有的數字貨幣價格出現下跌,但比原鏈的價格卻沒受多少影響,即使出現短暫的下跌,也會迅速漲上來,這反映了投資者對於比原幣的看好。

比原鏈創新性的提出了區塊鏈3.0概念,它區別於EOS,不再強調顛覆而將側重點放到了創新上,這點令所有的投資者眼前一亮。

EOS對標ETH,企圖對後者進行顛覆,從交易速度、帶寬,智能合約等方面進行優化,來超越ETH。而比原鏈的目標是做數字資產與實物資產的互聯,讓比特世界與原子世界互通,簡單來說就是將數字資產與實物都上鏈,將比特資產與原子資產進行轉化,從而在數字資產與實物資產之間建立聯繫。可以設想,如果區塊鏈項目可以改變世界,那麼「萬物上鏈」一定是第一步。

如果比原鏈設想成功,那麼你可以放心地吃每一頓飯,你吃的東西都可以在區塊鏈上查詢,追溯到源頭,查詢到在哪生產,誰負責生產;你可以通過區塊鏈查詢你使用的每一筆錢,沒必要在各個軟體切換,他們都在一個鏈條上。你會漸漸發現區塊鏈與物聯網技術融合,影響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原鏈的創始人長鋏也提出:數字貨幣的價值=流通性*(貨幣性+功能性),貨幣性指的是數字貨幣自身價值,例如比特幣、萊特幣等數字貨幣;功能性類似於Gas功能,例如以太坊、瑞波幣等,是交易的燃料,流通性指的是共識與交易,這是數字貨幣獲得價值的基石,如果失去流通性,那麼數字貨幣價值將一文不值。

比原鏈的目標就是做區塊鏈與現實社會的渠道,搭建互聯互通的平台,促盡兩個世界的流通,相當於互聯網世界電商領域的阿里巴巴。

區塊鏈世界中,安全性與擴展性是矛盾的,安全意味著減少介面,讓所有的交易都在鏈條上進行;可擴展性就需要接入更多的介面,引入更多的元素。

而比原鏈在技術上對於區塊鏈技術的安全性和可擴展性進行了中和,讓資產能夠在主鏈上進行轉化,實現數字資產的跨鏈。在未來,比原鏈更希望將現實中的一些實物搬到鏈上,例如:股權交易、數字憑證、版權檢測等一系列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可以提升效率的問題。

比原幣是比原鏈的原生代幣,簡稱BTM,只有持有比原幣才能應用比原鏈的平台,比原幣就是比原鏈的通用貨幣。在比原鏈上進行經濟活動會消耗一定的比原幣作為Gas,但擁有比原幣就可以在比原鏈的治理過程中進行投票。

比原幣的總發行量為21億枚,永不增發,分配比例為ICO30%,挖礦33%,基金會預留20%,商業擴展10%,私募7%。分配很合理,而且私募與基金會會有鎖定期,能夠使得比價穩定在穩定的區間。

比原幣目前的價格是3塊錢左右,市值30億元,距離私募價格已經上漲了數10倍。不過隨著物聯網時代的發展,將會有更多的傳統公司擁抱區塊鏈,使用比原鏈讓產品上鏈,那時候比原鏈的優勢將會更加凸顯。作為勵志成為區塊鏈平台的比原鏈,在以後會有更大的發展前景。

比原鏈並不是要做比特幣或者以太坊,它的目標是做連接區塊鏈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媒介,利用技術使得區塊鏈更快地為實體經濟服務,實現價值的認可。如果能夠實現這個願景,那麼它的價值將不可限量,具備很強的投資價值。

大膽想像一樣,未來一定有很多企業使用互聯網一樣使用區塊鏈,比原鏈作為先行者,佔據了先發優勢,勢必可以獲得更多用戶的認可。作為通行證的BTM,會受到追捧,價值一定更大。

但比原鏈的發展依舊面臨著諸多風險,如果不能有效解決也會出現諸多問題:

第一,技術風險。雖然比原鏈的技術團隊很強大,也在按照白皮書的暢想一步步完成,但依舊會遇到很多關鍵性地技術問題,存在項目延期完成或者失敗的可能。比原鏈作為物聯網與區塊鏈結合的先驅,沒有實例可以參照,存在很大地不確定性。如果技術上不能完成攻關,那麼鏈條就不能發揮價值。

第二,政策風險。目前全世界政府對於ICO的政策界定不清晰,政策容易成為左右幣價的關鍵因素,如果政策出現較大的改變,幣價就會面臨劇烈波動的風險。就如同ZF在去年9月4號關停境內交易所,數字貨幣出現大跌。18年以來,全世界ZF加強監管,數字貨幣出現大瀑布。

第三,市場風險。比原鏈上線後會投入商用,但是市場的反響無法確定,如果出現不理想的市場反響,那麼比原幣的價格必然受到影響。市場是變幻莫測的,好產品不一定會成為最後的勝利者,不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產品失敗。

第四,交易風險。比原幣進入交易所後屬於自由流通市場,幣價會受到多方面的影響,例如惡意做空,因此可能偏離本來價值,都存在很大的風險。

作為一個極具顛覆性的數字貨幣,比原鏈承載了區塊鏈服務實體經濟的願景,具有很強的投資潛力,市場從價格上也給予了很強的回應。但一些潛在性的風險依舊不可忽視,想要獲得更穩定的收益建議等主線上線後看市場的反響再進


推薦閱讀:

TAG:比原鏈Bytom | 幣圈 | 比特幣Bitco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