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推|《困窘的瀟洒:民國文人的日常生活》

與普通人一樣經歷單調、乏味或者動蕩不安之生活的文人,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出那些具有感染力的文字的呢? 創作、思辨、論爭之於文人,是否是一種對『日常之痛』的超越? 日常的吃喝玩樂、師友交往,又將怎樣促成他們思想的突變,怎樣在他們心中激起靈感的火焰?

是在逛圖書館的時候偶然翻到的這本書,作者試圖從文人們枯燥的日常生活發覺出他們文學思想與運動的種子。

現如今的學術研究書籍大有將「晦澀難懂」奉作金玉良言的趨勢,滿篇「XX性」「XX化」,彷彿不言專業術語無以成書,將自己連帶著思想一起關進象牙塔,不問世事。而這本書,雖然也大段大段論述了作者所支持的理論,但整體淺顯易懂,具體事例較多,可讀性比較強(我也忍不住用了個「可讀性」……罪過罪過)。但因此也帶來了缺點,即論述得比較零散,且難以深入,部分理論與事例的結合有些強扭的感覺。

我之所以推薦這本書,是因為其中提到了很多平常被教材、被我們忽略的人或事物,能夠補充我們腦子裡的知識結構,並讓我們對那個時代,無論是整個文人群體還是個體,都有個更為深入的了解。而筆者影響最深刻的是以下兩點:

1、文人群體的關係

書中提到了一個觀點:「一部民國史,半部在浙江。」充分顯示出浙籍文人的地位。

章太炎、王國維、蔡元培、魯迅、周作人、李叔同、蔣夢麟、沈尹默、錢玄同、許壽裳、茅盾、俞平伯、豐子愷、徐志摩、郁達夫、艾青、戴望舒、夏衍……這些名字響噹噹的大人物,全都來自於浙江。這是個值得深究的有趣現象。書中也提到,「悠久的文化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與文學資源以及江南文人特有的文化修養和文化品行,使得浙江文化與文學在與外來文化與文學發生碰撞和交流的過程中,可以迅速獲得新的活力並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浙籍文人群體的形成和壯大,除了和蔡元培、章太炎等領袖人物的巨大影響有關外,也與浙籍文人對當時報刊等新興媒體的掌控以及在北大國文系佔據的統治地位有關。」

除去同鄉關係,另一個不容忽視的是師承關係。筆者讀後大致理了一遍部分文人之間的師承關係(下面四個省略號的框是為了排版好看……):

1又:周作人曾說只當俞平伯江紹原廢名是朋友,沈啟無倒算是弟子。後來沈啟無被周作人趕出師門,投奔了胡蘭成。2傅斯年曾師從章太炎。

在這一章節中,作者探討了文人群體中師生的關係與門派傳承的利弊兩方面,也從另一個角度讓我們看到民初文人思想中傳統性與現代性的交織。

2、學衡派其實也很有深度

教材給予學衡派的筆墨簡直是少得可憐,只在與反對五四的文化勢力的思想論爭中提到了,言語中看似沒有感情傾向,卻無形中將學衡派樹立成「粗疏的反派分子」的形象。

事實上,學衡派並非反對新文化的腐朽老兒,甚至提出過很多好的建議。

書中主要提到了學衡派的代表人物梅光迪。梅光迪其實和胡適是好朋友,也同樣贊同文學革命。但他覺得胡適「言之過激」、改革不夠謹慎,再加上一些陰差陽錯的原因,就此毅然走向胡適的對立面。

同時,梅光迪曾在《人文主義和現代中國》中寫道:「後一種中國人(指從孔子到曾國藩這些偉大的人文主義者),如果今天還活著的話,也能成為真正的現代人,因為他們擁有純潔、高尚的品格,他們的觀點明確而合理且迄今基本未變。他們是中國民族精神的最傑出的代表,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只有這一類人才能擔當實現中國現代化的重任,哪怕要通過仿效西方來完成這項任務;只有這一類人才知道該如何模仿西方,因為他們不會讓自己成為沒有民族特色的人,或者至多成為歐美的二流翻版;他們會在本質上保持自己作為中國人的特色,儘管他們都接受過現代化的訓練,都持有現代派的觀點。」可以說是對民國時期的文學有著很深刻的認識了。

在另一本書上也看到過對學衡派的評價:「學衡派同樣主張要建設中國的新文化……學衡派看到了新文化運動遇到的極大的困難,看到了新文化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對中西文化都有深入研究的學衡派,站在歷史新的制高點,對新文化運動存在的問題有更清晰、更深刻的認識。他們深刻把握了新文化運動的理論缺失,認識到了新文化運動對於中國固有文化秩序和價值進行破壞的嚴峻後果。他們認為文學並沒有新舊之分,而只有『真』。古代偉大的文學作品並不會因為時間久遠而失去其藝術魅力。吳宓認為,『文學之有批評與創造,如車的兩輪,鳥之雙翼,所以相輔相助,互成其美與用,缺一而不可者也。』……」

除此之外,《困窘的瀟洒》還重點介紹了一些文人,在此附上目錄以供參考。

值得一提的是,找到這本書的同時看到另一本《活在民國也不錯》,打著「有趣有料有種的重口味民國史」的旗號,翻開一看也確是有趣有料,只是唯獨缺少事實。開篇不久作者提到魯迅買房,說魯迅工資高、日子過得好,所以活在民國也不錯。殊不知,當時北洋政府大量欠薪,迅哥兒的二弟媳大肆揮霍,三弟的兒子也正病重,導致他的生活並沒有很舒適——這還只是物質上。(雖然後來確實蠻滋潤,還名利雙收,迅哥兒就有些膨脹了。。咳咳)然而上豆瓣一看,《困窘的瀟洒》評分不過7.4分,而《活在民國也不錯》卻有8.1分。雖然兩者並無很大聯繫,一個學術一個科普讀物,但心中仍覺有些不是滋味。科普讀物固然要做到有趣生動,但是不是也該更嚴謹一些,實事求是,而不是強行挖料?


推薦閱讀:

《古文觀止-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的譯文和注釋是什麼?
台灣詩人余光中去世,他的作品《鄉愁》為什麼能打動你?
如何評價《百年孤獨》這部作品?
杜甫的「三吏三別」表達了什麼思想?
封神英雄榜姜子牙最後被封神了嗎?

TAG:現代文學 | 文學 | 民國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