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證常見錯誤有哪些?
論證十種常見錯誤[吳炳忠]
1、概念模糊。
概念模糊是指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不清晰。
例如:
於平凡見偉大的精神是每一個中華兒女應具備的精神,它培養了每個人的社會責任感,也許不必有
(建議改為:你不曾有。)陳勝「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的豪言壯語,也不必有(建議改為:不曾有。)項羽「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豪邁氣魄。(選取陳勝、項羽兩則人物素材,一則是崛起於阡陌之間的氓隸之人的豪言壯語,一則是李清照憑弔項羽之時所生髮的欽慕與遺憾。乍一看句式整飭,古色生香,卻著實經不起推敲。作者寫陳勝是為了凸顯「行勝於言,用行動書寫平凡的價值」的可貴,然而引用之後,因其缺少必要的論證勾連,一不小心迷失在「為引用而引用」的雲環霧繞之中。建議調整兩則素材之間的位置,將這個語段改為:你可以不是李清照筆下的西楚霸王,那人傑鬼雄般的大人物;你也可以不是曾有過「燕雀鴻鵠之辨」的小人物,你平淡無奇,沉默不語,卻能將小我活成大我,將自然的我活成社會的我,突破一己私利的拘囿,在更廣闊的時間和空間內定位自己的時代坐標,始終覺得「無窮的遠方,無盡的人都與我有關。」懷揣平凡生活中的偉大夢想,堅信夢想終將照亮現實。在此提醒大家,引用人物素材要恰如其分,做好必要的論證勾連,讓論證有力。)但這種「平肩亦可分擔道義,庸手猶當勉著文章」的於平凡見偉大的精神卻是人人都應具備且落實到行動中的。生活中不因懷疑道德而拒扶一位摔倒的老人,不因人情冷漠而嘲笑一位傷患,(在同一篇文章中,對於指涉文章中心的關鍵詞(如本文中的「偉大」)的解讀不宜多元。按照前文的邏輯,這樣的偉大是超出自我認知的,是比較高層次的自我實現的需要。而此二則素材,攙扶老人、關愛傷患顯然與此不符。值得肯定的是,作者有意識地將材料放在與其密不可分的時代視域中考量即「文章合為時而著」,自覺探求文本的時代價值。遺憾的是素材選取不夠恰切,論證失之單薄。)還有很多都可以讓人於平凡彰顯偉大,散發人性的光芒,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平肩擔道義,庸手著文章》
2、定義錯誤。
材料作文里的核心概念往往是語境義,即特定語境下的詞語意義。由於對材料的理解有誤出現定義錯誤。定義是用來澄清岐見的。或者沒有對概念界定。
例如:
(1)「平庸」之倫尚需鴻鵠之志(此題目從何而來?「『平庸』之倫」就是平庸之輩的意思吧?如果是這個意思,那麼,誰說了「平庸之輩不需要鴻鵠之志」的話呢?否則,「尚需」從何而來?作文材料中似乎沒有隱含這個意思。)
(2)《家族觀下的獨立性培養》(原文略,網上可見)
作者將中西方育兒觀念的不同歸因家族觀。但什麼是家族觀?作者在文本中並沒有進行界定。家族和家庭不是同一概念,家族觀和家庭教育也不是一回事。具有中方的家族觀就一定不注重孩子的獨立性培養嗎?家族觀只是影響育兒觀念的一個因素。並且家族觀是如果影響育兒理念的,利弊都在哪裡?文本也沒有交代清楚。
作者在議論時觀點傾向一面倒。完全否定了中方的育兒方式。應該說這樣的思路是不可取的。可以明確自己的觀點,贊成西方的育兒理念,但也不能完全否定中方的教育方式。應該從事物的兩面去著手,而不能只關注問題的一個方面,這樣的論證顯然太片面。(李靜評)
本文的優點李靜老師做了詳細點評,不再贅言。下面僅就邏輯思維方面的問題做一個簡評。其一,作者標題為「家族觀下的獨立性培養」,其中「家族觀」一說儘管很新穎,但因詮釋缺位,缺少清晰概念內涵,導致全文的議論顯得乏力、空虛。如果提出了一個關乎全篇的核心概念,宜有一個清晰的界定。孔子《論語·子路》有云:「名不正,則言不順」,清晰、準確的概念界定是邏輯思維的第一步。其二,行文要符合邏輯。「講理」要一步步、一層層拓展,尤其要理順觀點的來路。本文缺少了對材料的概述與轉引,行文的邏輯「掉了鏈子」。(茹清平評)
3、一廂情願。
根據一廂情願的想法而不是訴諸理性的去闡述看法。
例如:
在中國,家庭觀念相當濃重,這源自於上古周代的宗法制。兩千多年來,它已成了中華魂之一部分。在家裡特別是在大家庭里,兄弟姐妹之間互幫互助也極其常見,即使在獨生子女家裡,也可能與堂表兄弟聯繫密切。強助弱,長扶幼,是家庭中必不可少的關係。更所謂」兄弟隙於牆,外御其侮。」危難時機團結一心才能共渡難關,這一切教會我們不孤單地生活。對上孝順父母,對下呵護弱小,是中國孝悌的體現。我們都擁有家人幫助。
在中國,朋友的分量重於千金。我們都聽過梁山好漢的故事,他們的會議廳名為」聚義堂」。正是為了這個義字,從古至今流傳了多少為朋友兩肋插刀的佳話! 落魄時,不必驚慌,因為我們都擁有朋友的幫助。
在中國,從不缺乏大愛無疆的人。我們堅信」一方有難,八方來援」,國內如此,國際亦如此。因為追求」仁」,國內一直開展扶貧工作,我們追求的不是某個人的飛黃騰達,而是所有人都過上幸福生活。」達則兼濟天下」,我們救濟他國於困難之中,我們的發展為落後國家帶去機遇。中國,從不自私,從未孤單,中國更要讓世界也不再孤單。我們的背後,始終有一雙手。《你孤獨嗎?》
(三個『在中國』段,分論點細斟,有不少比較粗暴武斷的地方,諸如「外國人眼中,大家都是朋友」,「中國,從不自私,從未孤單,中國更要讓世界也不再孤單」之論。蓋源於該生對許多問題的想當然、概念化理解、一知半解或知之甚少,過於追求表面現象的鋪陳而罔顧事理的邏輯。看得出,該生對社會問題和歷史陳跡有較多關注和記憶,並能撮要復現和鉤沉,對語文課本知識掌握尚好,善應試,但閱讀面比較窄,概念掌握不理想,論證闡釋過程過度遷移拓展,便生若干盲流或標準失之過寬,判斷推理沒了依據。黃碩評)
4、概念失當。
例文:《你孤獨嗎?》(原文略)
概念失當。與形象思維不同,邏輯思維以抽象為特徵,通過對感性材料的分析思考,撇開事物的具體形象和個別屬性,揭示出物質的本質特徵,形成概念並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來概括地、間接地反映現實。本文的問題是,作者在對作文感性材料分析思考後,形成的概念無法揭示材料的本質,導致其立論的根基不穩,無法自圓其說。——儘管作者一直試圖讓讀者認同自己的觀點。
材料陳述的事實為: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在一邊玩耍,一不小心兩個小孩都摔倒哭了起來。外國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沒有聽到看到;中國父母忙上前把兩個孩子都扶起來並輕言安慰。作者據此得出這樣的結論:扶,是因你不孤單;不扶,是因你很孤單,一個人的戰鬥只能靠自己。並以「你孤單嗎」作為全篇文眼。
揣摩作者的心思,其內在的文脈走向是——孩子摔倒了,中國父母馬上扶起孩子,孩子不孤單;中國文化強調互相幫助,「義」字當先,中國人不孤單;中國救濟他國,強調與其他國家共享、共榮,和諧相處,中國不孤單。
孩子摔倒了,外國父母不扶,讓孩子自己爬起來,孩子孤單;西方文化強調自力更生,獨立,個人奮鬥,因而孤單。
但這位考生忽略了一點,命題者提出的任務是:這場育兒理念衝突的背後,卻有著深層文化因素。對這種衝突,你會有怎樣的理解或感悟?產生了怎樣的聯想與思考?其關注點是「育兒理念及其背後的文化」,而「孤單」這一概念顯然無法與「育兒理念」達成「和諧」。
作者行文過程中之所以「猶抱琵琶半遮面」,不能酣暢淋漓地一展才情,癥結就在於「名不正」
——提出的概念有悖命題旨意。同學們可以比較一下:同是通過對感性材料的分析思考形成概念,「中國式育兒」,用「保姆式」、「貓媽」式、「呵護式」好,還是用「不孤單」好?「西方式育兒」,用「自主自立式」、「虎爸式」「冷血式」好,還是用「孤單」好?5、閃爍其詞。
心裡並不清楚地知道問題的核心意義,並不知道概念的含義,說一些糊裡糊塗的話。
例如:
孩子(這個「孩子」的寫作對象就很危險!其實簡單一轉可就能為「父母最希望孩子有的理想成長環境是…」材料的陳述對象是中外父母。)最(可刪去)理想的成長環境是,在溫暖中敢於自立,在磕絆中感受溫情。父母不過於寵溺,也不過分冷漠,讓孩子在成長中收穫溫柔,卻也銘記生活的艱辛。(從邏輯上看,這句話又像個大前提式的句子!當然,從修辭的角度看,這樣「對寫」的句子,既有形美,又有音美,可見這位作者相當高水平的議論語言功底。)讓他們深知,(「讓他們深知」?文章的寫作核心似乎是應該「讓父母深知」)自己是陪伴自己一生的人。父母是(改為「在」)背後永遠注視著他的眼睛(不合邏輯,刪去),充滿鼓勵和信任。而這一路的船槳必須靠自己撥動,一路的風雨得由自己承受,父母則是船背的短暫的動力源,他們保證你在還不自立的年紀不被海水沖翻,掉入水裡。有時困了,累了,可以靠在船上安靜地傾聽水緩緩而流的聲音,感受父母化作的月光灑在船身的寧靜(建議改為「溫馨」)。要使孩子有一個完整的人格,需讓他在感受溫情的同時也牢記世界的殘酷,以致於他不盲目地過分期待,也不無助地過分自卑。
(本段直接論述到孩子理想的成長環境是什麼,會影響到孩子有著怎樣的成長結果。沒有中外父母的對象感的存在,只是所有的父母,那麼,這場對話就缺乏了直接的目光對接,作者很像一個陷入幽思玄想的思想者,在自言自語,把中外父母閃在一邊。同學呀!你要想想,你為什麼要議論「成長環境與育兒結果」這個內容?陷入衝突的中外父母們此時最需要什麼?與上一段有什麼關係?作者似乎是不明白的,因而顯得突兀。)《觀念不同,但本心一致》
6、胡編亂造。
胡編名人名言,按錯名人名言,胡亂對接等。
例如:
平肩也可擔當道義。世人常說「能者多勞」,老子(錯誤。是孟子說的)也曾說過「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無不讓人有錯覺——擔當道義真的只有那些所謂的強者做得到嗎?其實不然(改為「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擔當道義。那名心臟病發的公交車司機在生命最後幾分鐘咬緊牙關停下了車,讓一車乘客相安無事,這是一種擔當;那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黃姓小夥子,以雙手骨折為代價救下從高樓墜落下(「下」字多餘)的嬰兒,這也是一種擔當;前幾日在美國音樂節發生的大規模槍擊案,一名華人導遊冒著生命危險拯救了三四名遊客,這同樣也是一種擔當。由此不難看出,每個人都能成為那個擔當道義的人,都有一雙「鐵」(應為「平」字,回應主題)肩。《平肩擔道義,庸手著文章》
7、因果失聯。
例如:
(1)魯迅曾說過:「自古以來,有捨身取義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以引用開頭,再次點到「捨生取義」「為民請命」,呼應楊繼盛聯中「擔當者」形象)這些人,是指引民族前進的火炬,是為民族鋪下道路的青石,又是化為春泥的落紅。文人就佔了相當大的一部分。(這兩句顛倒一下順序是否更好?)以鐵肩擔道義,以辣手著文章,便成了(「便」字之「據」從何而來?)有良知,(「,」改為「、」)有社會責任感的文人們共同的追求。文人們以自己的文章為武器,以自己的思想為衝鋒的號角,同落後的文化搏鬥。以文章啟民智,以良知通民性,這是無數文人前赴後繼的理由。(本段後三句與引用論證的關聯,論述得不夠清晰。)《以良知之手,著醒世之文》
(2)(二段起始處建議:破題立論,明確闡釋觀點中的核心關鍵詞及其相互關係。先於「是什麼」處盡心,再通過嚴謹的論證(為什麼、怎麼樣、該怎樣等)讓讀者信服你的觀點。此處建議加上對「平肩」之「平」、「庸手」之「庸」、「平凡」以及「擔道義」、「著文章」、「偉大」之間的勾連闡釋,讓論證更為切實嚴謹。)
於平凡中見偉大是儒家所提倡的精神,它激勵了古代千千萬萬讀書人。《論語》有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此為《論語·泰伯》中曾子的話,是對士人的勉勵警策,強調士人理應剛強勇毅,矢志不移,踐行「仁」這一儒家核心思想。此處的「仁以為己任」當為作者所說的「偉大」,即自覺肩負起時代使命,將對「仁」的追求貫穿自身價值求索的始終,此處引用使文章呈現出古樸文雅的語言風格,值得借鑒。)作為(建議改為:在。)等級森嚴的封建體系下,處於底層的士大夫,(此種說法有誤,建議改為「飽讀之士」。)無疑是平凡的。但儒家要求他們剛強勇毅,任重道遠,要求他們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要為了硬湊排比句而罔顧各分句與文本中心的契合。)要求他們以仁為己任,去救國救民。他們秉持著這樣的精神,構成了封建社會最堅實的基礎,維持著幾千年的統治的士階層,(言之無物,何不就此談談,秉持著這樣的精神,於己於人於社會會帶來哪些積極的影響,讓題目中的「偉大」落到實處。)心懷的正是「平肩亦可分擔道義,庸手猶當勉著文章」的於平凡中見偉大的精神。(尾句「回眸一笑」,有中心意識,很好,但稍顯重複贅余,建議刪除。)《平肩擔道義,庸手著文章》
8、最初問題。
最初問題就是作文材料里提出的問題要求考生給予回答,或是作者自己依題確定的所論述的問題(角度),所謂正題,離開了最初問題就是離題,轉移話題,即不相關的論證。
例如:
(1)平肩庸手,亦擔道義楊繼盛一句「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到李大釗「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再到楊聯陞「平肩擔道義,庸手著文章」,錢穆先生「雙肩擔道義,只手著文章」。隻字改動,不同人物的性格體現得淋漓盡致。而我,更喜歡楊聯陞先生的句子(句子→「平肩擔道義,庸手著文章」)。(概述材料,點明對比的重點,為單字改動,寫作的方向是改字體現的人物性格,明確觀點,為下文提出論點張本。)
楊繼盛「鐵」「辣」二字,豪爽英雄,不畏死亡的氣概便噴薄而出;李大釗改「辣」為「妙」,有不遮堅定勇毅的傲骨風采(更多了一層智慧謀略);錢穆先生改「平」為「雙」,改「庸」為「只」,把態度放高,不卑不亢,不桀不驁,腹飽書詩的學者風采躍然紙上。但對於我,無法與外郎(以官職名稱的一半代指楊繼盛,乍看容易引起歧義)的颯爽英姿相當,也不可與李大釗的堅毅勇敢相提並論,更不如錢穆先生博覽群書(前文側重的是性格,此處「博覽群書是能力」)。我所能做的便是用「平肩擔道義」,用「庸手」書寫議論,為社會、國家安定貢獻微薄的力量罷了。(這一段的對比中,可以看出考生的語言駕馭能力很強,用詞準確且很有文采,但並沒有遵循第一段總起時,提出的性格對比路徑,而是在寫作的時候略有遊離,結尾提出自己的觀點,本應是全段的亮點,但卻匆匆掠過,此乃憾事。)
(2)衝突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今有養育觀念衝突,古有「日地爭辯」。神學黑暗的統治下,一位青年哥白尼在羅馬教廷的威嚴下開展了一場神聖的爭論,新興的「日心說」思想與傳統的「地心說」展開了辯論。雖然青年最後沒有贏得這場無硝煙的戰爭而且犧牲,但思想的光芒在這次爭辯中開啟了科學之路。無數的能人志士延續著這場爭論,最終,真實的世界蘇醒於我們眼前。反觀當下,這起育兒衝突,雙方父母在對自己思想爭論時,更新了教育理念,不僅開闊見識,還對自身觀念的進步提供了養分。這場爭論孰是孰非已不重要,我們應從爭論中汲取積極的有利因素,滋養自身,邁向更高的階梯。
正視文化衝突,就是選擇了積極主動、包容開放的交往理念。在這動蕩與和平、交流與封閉錯綜複雜的世界交往中,我們更加應該堅定文化衝突有利的根本觀點。景點內中外夫婦值得肯定,但在爭論中影響公共場所的秩序,則是對育兒觀念的最大違背。「做文明人,做文明事」。是文化衝突正確而解決的基礎,才能促進進步大門的開啟。
(談文化衝突,但沒有進扣「育兒理念」「孩子教育」,偏離了作文任務,偏離了最初問題。)
9、對應匹配。
不同於楊繼盛鐵肩辣手的傲骨,亦不同於「妙手偶得之」的文學氣度,「雙肩」「只手」是文人的豁達、(改為「,」)更是文人的擔當。我們身體所有,其中便包括雙肩雙手,而「只手」顯然有「讓」(改為「沉著」。)的氣度,顯然(累贅,可刪。)是只手秉筆、肩挑道義的文人寫照。範文正站在岳陽樓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顯然(累贅,可刪。)肩擔天下,手寫名篇;(為與後半分句形成對照,可調整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範文正肩擔天下,手寫名篇」。)「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顯然(累贅,可刪)是玉谿(添補「生」字,李商隱的號。)心懷道義、能予擔當、(此短語可刪。)手寫怨懟的體現(刪去「的體現」。)。文人風骨,一脈相承,怎能不讓人嘆服?(為應和「一脈相承」,將范句與李句調換。)(此段思路不夠清晰,致使對「雙肩只手」內涵的闡述與後頭的例證無法匹配,可在范李二例中點出二人個人遭遇的困窘。)
10、轉移話題。
可觀其社會,柔式教育的父母不在少數,剛式教育也越來越多,重視剛柔並濟的家庭卻寥寥無幾。「虎媽貓爸」神受追捧時,我們還需要更多麥家式的父母,既能給孩子最長情的愛——陪伴,又能寫道,「我愛你,因為希望我能化作吉星於你上空......可我不能,正因為我愛你。」當社會上剛柔並濟的愛越來越多時,下一代也便能鷹擊長空。《剛柔並濟,健康成人》
作者的觀點是:剛柔並濟,才能使孩子健康成人。前面
4個自然段的論述能緊扣中心論點,倒數第2自然段部分內容與原文觀點不一致。
我們看看作者這一段的行文邏輯:
第一層:柔式教育的父母不在少數,剛式教育也越來越多——「不在少數」「越來越多」強調「剛柔並濟」育兒觀的緊迫性、重要性。與中心論點一致。
第二層:重視剛柔並濟的家庭卻寥寥無幾,「虎媽貓爸」神受追捧——「虎媽貓爸」
神受追捧,證明「剛柔並濟」育兒觀得到大眾青睞。與中心論點一致。第三層:我們還需要更多麥家式的父母,既能給孩子最長情的愛——陪伴,又能寫道,「我愛你,因為希望我能化作吉星於你上空......可我不能,正因為我愛你。」當社會上剛柔並濟的愛越來越多時,下一代也便能鷹擊長空。——「還需要更多麥家式的父母......」這一旁逸斜出的內容,違反了同一律,按這句話的邏輯,還有比「剛柔並濟」這一「育兒觀」更好的,「麥家式的父母」與作者提及的「剛柔並濟」不能圓和,揣摩考生意圖,可能想藉此展示自己的閱讀面,但弄巧反拙,所寫內容與全文表達的觀點不能「和平共處」。
其他還有:
1、群體思維。
群體思維指源自某群體成員的自豪感來代替其對某個問題所持觀點的理由。
2、原來如此。
原來如此,就對嗎?大家都這樣,就對嗎?「眾所周知」的觀點,也需要論證。
3、因人而議。
依據個人的優點或缺點,評論觀點。把人的特徵與觀點的特徵混為一談。其實,這個人的優點或缺點不等於這個人的觀點。因人廢言或因人納言都是不科學的。
4、循環論證。
即論證的起點和終點在同一處,把爭議中的判斷假定為真。
5、修辭不是論證。
修辭隻影響人的心理,是一種情感、態度的表達,它本身並不能確證什麼。修辭沒有邏輯力量。只有具備邏輯力量的論證才能證明一個論點。
6、替代證明。
說某個判斷有據可查或有典可循,可就不拿出所說的證據或典籍。只提有證據但不說明證據是什麼。
推薦閱讀:
※2018年安徽教師考編:經典理論歸納和記憶口訣
※終身學習就是要不斷地深入地學習
※肖秀榮為什麼每年能預測到那麼多題目?
※論文大燜鍋:JDE論文速遞 戴眼鏡的孩子學習更好?來自中國的證據
※中國的應試教育真的不好嗎?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