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的那點事關鍵時間做對關鍵的事(二)關鍵期
孩子教育的那點事
關鍵時間做對關鍵的事(二)
關鍵期
關鍵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孩子的特定行為爆發發展的時期。孩子的發展有很多的關鍵期,比如0到1歲的時候的依戀形成的關鍵期,而這個關鍵期,對孩子的整個終身的發展,都是相當有意義的,我們經常有些時候在私下裡開玩笑的說,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如果你的依戀關係建立的很好,即使,孩子特別不聽話,或者特別叛逆,那你就是打他罵他,他也不會做出什麼過激的行為,即使他氣得不得了,他揮起的拳頭也不會真的打在你身上,因為他發自內心的愛你,相反依戀期沒有建立好,你就會發現,到真正這個孩子成長了,開始有自主的意識的時候,當他開始反對權威了,父母就會發現你每說一句話,在他心裡邊他都會感覺特別煩,有時還特別的憤怒,你對他的教育他根本聽不進去,有時甚至還會有一些過激的行為,這就是關鍵期的重要意義所在,它關係到人一生的發展,雖然關鍵期如果沒有發展好,在以後還有機會進行補救,但是依然會有很多的缺陷,這個在很多心理諮詢的過程中,有些心理問題可以追溯到幼年時期存在的缺陷。現在心理學的觀點會認為0到12歲這樣的一個階段是人的個性和人格發展的關鍵時期,當然12歲後的青春期及20歲左右,這兩個時期也會對人格的形成也會產生重要的作用,但是普遍的觀點會認為0到12歲這個時候形成的人格特點會影響他的終身,而0到12歲這個階段又數0到6歲是重中之重,0到6歲又細分下來的,0到1歲左右依戀關係的敏感期,然後是一到兩歲,這是次序建立的敏感期,然後2到3歲左右開始性格的很多萌芽,你就會發現孩子慢慢有他自己的一些特點了,然後3到6歲就開始有些人格特點的發展,六歲過後有些特別的能力形成的關鍵期,大致孩子的發展就是這樣的規律,所以對於我們的很多家長們來說,六歲以前是真的是非常非常的關鍵的。
我們現在來詳細的說一下,關鍵期怎麼教育自己的孩子,首先我們來說一下0到1歲的依戀關鍵期。生物學裡面有一種現象叫做印刻現象,剛孵化出的小鴨面前,人像鴨子那樣擺動自己的雙臂,搖搖擺擺地走路,小鴨子像愛母鴨那樣地愛人類,在幼小時跟在人類身後走,到了性成熟期,則向人類而不是自己的同類求愛。印刻現象和一般的反應不同,它只在一定的時期內發生,小雞「母親印刻」的發生是在出生後的10-16小時,小狗則是在出生後的3-7周。印刻發生的時期稱作關鍵期。在關鍵期內形成的印刻行為作為動物的習性保存下來,並且是不可逆的,即一旦形成就不能修正和還原。倘若幼小動物的印刻過程遭到阻礙和中斷,母親與幼小動物就不會相互認識。
另外一個心理學裡面他們也做過了一個著名的一個依戀關係的實驗,1959年,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及其同事報告了一項研究成果:讓新生的嬰猴從出生第一天起同母親分離,以後的165天中同兩個母親在一起——鐵絲媽媽和布料媽媽。鐵絲媽媽的胸前掛著奶瓶,布料媽媽沒有。雖然當嬰猴同鐵絲媽媽在一起時能喝到奶,但它們寧願不喝奶,也願同布料媽媽呆在一起。哈洛由此得出結論,身體接觸對嬰猴的發展甚至超過哺乳的作用——只有有飲食需要時,它們才去找鐵絲媽媽,其餘大部分時間則依偎在布料媽媽的身上。雖然這個實驗的對象是猴子,許多心理學家認為, 它對人類嬰兒同樣適用。哈洛等人的研究發現給了我們很多有意義的啟示,它對改變傳統的育兒觀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父母對孩子的養育不能僅僅停留在餵飽層次,要使孩子健康成長,一定要為他提供觸覺、視覺、聽覺等多種感覺通道的積極刺激,讓孩子能夠感到父母的存在,並能從他們那裡得到安全感。「粘人」的寶寶有時讓人心煩,但是這恰恰說明他具有一種積極的情緒--對親人的依戀。為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戀是保障他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兒童與依戀對象之間溫暖、親密的聯繫使兒童既得到生理上的滿足,更體驗到愉快的情感。
在0到1歲的時候依戀形成的關鍵期,我們強烈的建議我們的家長一定要親自去帶自己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更多的安撫,觸摸,和孩子之間親密的互動,這個階段父母和孩子如果真的能夠建立起良好的親子的互動的關係,孩子就會形成一種安全型的依戀,這樣的孩子在長大過後他會很自信,而非安全型的依戀往往表現出更多的焦慮和不安,也容易產生心理的疾病。所以我們的父母在孩子0到1歲的時候,一定要儘可能的親自帶我們自己的寶寶,形成安全型的依戀關係對孩子來說他會終身受益的。
現在就來說一下怎麼去建立這種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你在日常的觀察中發現,很多的家長其實做的挺好的,特別愛自己的孩子,在整個過程中啊,經常和孩子有非常良好的互動,這都是非常好的,當然也會看到一些特別的一些例子,比如說有些父親啊或者回家過後,他就只是玩手機,孩子哭啊鬧的,就不會去搭理他,這樣的就很難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也有一些家長,孩子生下來過後,就會把孩子託付給長輩進行隔代撫養,然後自己倒是落得輕鬆然後給自己找很多的借口,說我工作啊怎麼怎麼樣,然後孩子大一點再接回來上幼兒園,我們不能絕對的說孩子以後就和你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動關係,但是,我們日常的觀察發現,孩子和你也親不了哪去,所以說這個時候為人父母你就自己要權衡了, 在事業和孩子之間,需要做出一個明智的選擇。良好的親子關係怎麼建立:就是在孩子洗澡的時候,吃奶的時候,在他躺在床上的時候,多摸摸他,多逗逗他,多親親他,多和他做一些,他覺得有趣、好玩、快樂的遊戲,這樣就能建立很好的親子關係,當然,如果孩子感到危險或者不太舒服,或者躺得太久了,這個時候他哭泣,那你就把他抱起來安撫一下他。這裡有一個0到1歲養孩子的錯誤觀點,很多人會認為孩子哭的時候不要抱她,不要太將就他,那樣會抱習慣,孩子帶著就很累,其實孩子的哭聲是一種需求的表達,有些時候他是餓了,有些時候她是拉了,這個時候你需要幫他去處理,有些時候他是睡的不舒服,他需要你的愛撫,如果你能正確的識別孩子的哭聲表達的意思,孩子如果能形成安全型的依戀,以後孩子很好帶,如果讓孩子哭的太久,哭得太焦慮了,形成了非安全型的依戀,這個孩子在以後反而不好帶,總之來說,對於0到1歲的孩子,如果家長愛學習,有一點點天分,他是可以識別孩子哭聲的意義,會更加針對性的滿足孩子,但是對於有些家長來說,你們就記住一句話,儘可能的無條件的去滿足孩子,孩子的習慣和個性的養成,那是一歲以後的事情,不要試圖在孩子0到1歲的時候去矯正他,改變他,養成他的習慣,他開心就好。
第二個關鍵期就是秩序的敏感期,在這個階段,要開始慢慢的建立很多的規矩,但是這個建立規矩的過程,不能過分的對孩子打罵,因為可能規則沒有建立起來,孩子被你罵傻了,打傻了,但是這裡面有個矛盾,建立秩序和規則的過程,懲罰是必須的,疼痛教育(體罰)也是必須的,我說一個例子吧,我的孩子在和我互動的時候,特別是我抱他的時候,他特別喜歡扔我的眼鏡,在他一歲半的時候,我覺得應該消除孩子這樣的行為,有一次孩子我抱他,他抓起我的眼鏡就往地上扔,我把他放下來,然後表情很嚴肅地告訴他:「寶寶,你扔爸爸的眼鏡,爸爸很生氣,爸爸現在要懲罰你,把你的小手伸出來,爸爸要打你兩下。」 然後我使勁的打了他兩下,打完後,小傢伙告訴我:「手手痛。」 然後我繼續告訴孩子:「寶寶,爸爸打你,是懲罰你,因為你扔了爸爸的眼鏡,爸爸愛你,但是爸爸很討厭你扔我眼鏡,下次你再扔爸爸眼鏡,爸爸還會打你手手,懲罰你。」然後過了幾天過後,他又出現了這樣的行為,我用同樣的方式懲罰了他,並說了同樣的話,出現第三次這樣的行為,已經是過了很長時間,第三次也做了相應的處理,後來,他有時看到我的眼鏡很想把他抓起來,然後扔掉,我只盯了他一眼然後問:「扔爸爸眼鏡會怎麼樣」。他會說「爸爸會生氣,會打手手」 然後就不再扔了,偶爾扔了,我會讓他撿起來,然後問他,「你要對爸爸說什麼」,他會說:「對不起。」整個扔眼鏡的行為的消退,我只打過他兩次,後來基本上就不怎麼扔了。那在整個過程中我處理的邏輯是:首先,我會很嚴肅的告訴他,不要做這件事,這件事是錯的,第二,他會受到相應的處罰,第三,我告訴他說,這樣的處罰僅僅是因為這件事情,並不是爸爸不愛你,第四告訴他應該怎麼做?他應該給我道歉。
在秩序的敏感期,有些時候是給孩子建立一些規則和規矩,有些時候啊,就是建立了一些生活的方式,比如每天上床睡覺的時候有哪幾個步驟,比如每天吃飯的時候有哪幾個步驟,,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很喜歡按照這種步驟,有秩序的生活,他不喜歡你打亂他生活的步驟,對家長來說,你需要做的就是給他建立一個又一個清晰的有步驟的生活的習慣,其實建立好步驟後,家長會很輕鬆,舉個例子,我孩子每天上床睡覺的秩序是:首先是洗小屁屁,穿上尿不濕,他會坐在自己的枕頭上喝奶,然後是坐在床上看一會兒書,最後脫衣服睡覺,每天都這樣,他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秩序,2歲左右了,完全沒有入睡困難的問題,每天睡覺都很乖,家長會很輕鬆,不用和他戰鬥。
除了秩序還需要給他建立過一些規矩,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在這裡面有一個錯誤的觀點, 有些家長會認為,過多的去干涉和阻止孩子,會影響孩子個性的成長,會覺得,管太多了吧,孩子以後會不會膽子小,特別是當他長大後,面對社會的時候,會不會很懦弱,在這樣的觀念下就出現了這樣的一些教育行為:比如在家裡牆上亂寫亂畫,亂扔東西,比如在公共場合大吼大叫等等。在孩子小的時候建立規則,對他來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建立規則是讓他變成一個有教養的人,這不會讓他變得膽小,膽小和懦弱是源於他內心的安全感和他的能力,勇敢和他的冒險精神也是源於他內心的安全感和能力,當他有了安全感有了自信,加上他能力的提升,多參加運動後身體素質的允許,他就會樂於去做很多事,再給他點方法,他就會做很多開創性的事,這才是真正的冒險精神和勇敢,勇敢不是沒頭沒腦的瞎去幹事,勇敢是源於理性的判斷後,有能力和責任心去承擔後果,然後積極主動的去做這件事。還有一個毒雞湯,有的人會認為要允許孩子在家裡到處瞎畫的,這樣才不會去抹殺孩子的藝術天分,其實不是這樣,紙和筆這兩個工具建立秩序的,畫畫要在紙上畫,或者的坐在小桌子上畫,或者給他一個小東西畫,這是秩序是規則,而畫的內容,才是真正的關乎創造力了,不要限制他在紙上或者給他一些特殊材料上的自由表達,這可以讓他的藝術天份充分發展,但是,在牆上亂寫亂畫就一定要阻止,因為這是關於規矩的。另一個例子,孩子在家裡面玩衣架,衣架擺得好好的,如果他要去破壞,到處亂扔,這一定要阻止他,但是,當孩子把衣架拿來過後,坐下來,我們一起可以做很多的趣的事,可以把衣架當成積木擺成花或者蝴蝶什麼的,這是創造力的培養,這不一樣的,所以說,家長們一定要注意一下,規則,就是規則,規矩就是規矩,那些可以做,那些就是不可以做,孩子的主動性和冒險精神,創造力的培養又是另外的事,這些東西是不能搞混,一碼事歸一碼事,,如果把所的事情搞混了,孩子即沒有教養,而且創造力還沒有培養好。
孩子的關鍵期有很多,對於我們普通的家長來說的,也不一定有那麼多的專業的素養去識別孩子各種各樣的關鍵期,但是大致的邏輯的話,你要清楚就是1到3歲左右,這是孩子形成規矩的,然後兩歲左右,還會迎來孩子的一個語言的爆發期,三歲左右,孩子的運動能力會快速發展,3-6歲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期, 6-12歲這個階段,他的很多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的一個關鍵期,所以家長要把握住孩子發展的一些基本點, 在這關鍵點,我們要著重發展孩子的關鍵能力,讓孩子在這個關鍵時間去了就完成它,這是絕對不能出錯的,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一個關鍵期的一個要點,我們希望所有的家長們把握關鍵期的要點,整理一下自己的邏輯,這樣幫助自己,不要犯錯,不要去錯過孩子的成長窗口,有些窗口錯過的話,終身後悔。
推薦閱讀:
※能否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現在的父母溺愛孩子的原因?
※平安夜裡,尋找寶龍城一位陌生好人
※如何將「看電影」變成最好的家庭教育?
※培養孩子的積極人格 從塑造平等意識開始
※如何看待父母物質獎勵激勵孩子學習?
TAG: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