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建立論證思維體系的方法是什麼?

論證思維體系的建立:方法與例文解析

文//吳炳忠

我們知道,思維,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寫作就是一種這樣的思維活動過程。體系,是若干有關事物或某些意識相互聯繫而構成的一個整體,如、思想體系等。

所以說,論證思維體系是多個推理環環相扣而形成推理鏈、關係鏈、意義鏈,從而使推理的各個部分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建立論證思維體系是系統思維理論在寫作中的具體運用,是整體觀、全局觀的具體落實。

論證形成「思維體系」的基本辦法:「結論」作為「前提」。

論證就是推理。推理是由前提和結論構成的。論證也是由前提和結論構成的。前提證明結論。吳炳忠

論證思維體系,從數量上說,不能是一個,而是多個,一個不能叫體系。形成體系得有若干個論證,議論文一般至少得有三個論證。

論證思維體系,從意義上說,得是若干個論證相互聯繫而構成一個整體。要做到相互聯繫就必須是「結論」作為「前提」。「結論」作為「前提」,才能「構成一個整體」,構成一個整體,就是多個論證部分緊緊圍繞一個判斷(論點)展開,論點與分論點、分論點與分論點之間構成一定的邏輯關係。為突出這種關係,最好有一段擺明關係。吳炳忠

「結論」作為「前提」的含意。

結論是從前提中推論出來的,是前若干個前提的結論,這個結論,又是下一個結論的前提。或說,結論是這個論證的結論,又是下一個論證的前提。

例如,在「剎車不靈,發動機燒機油,變速器不靈,這輛車很難發動。」這個前提下,推出「這輛車該報廢了。」這個結論。現在我們把這個結論作為前提,推出的結論是:「我們該買新車了。」「這輛車該報廢了。」既是前一個前提的結論,又是後一個結論的前提。「一身兼兩職。」一個論證的結論作了另一個論證的前提。吳炳忠

「結論」作為「前提」,由此反覆兩次則形成思維體系。「結論」作為「前提」,說明已經有了一個論證了,再有「兩次」「結論」作為「前提」,不就有三次論證了嗎?這樣就形成了關於某個論點的論證過程,思維就有了體系。

就一般而言,議論文的論證過程有三個論證段,論點基本就可以論證清楚了,也落實了「內容充實」的要求,再說有800字的要求。吳炳忠

這樣說來就形成了論證思維體系,因為這樣的推理過程是由多個推理環環相扣而形成了推理鏈、關係鏈、意義鏈,這種邏輯漸進式的推進,增強了邏輯性,表現了作者的思考、思想的整體性、連續性,同時也顯示了論證的深入性、一致性、嚴謹性。思維環節的步驟性、階梯性、遞進性,顯示了作者思維過程推進的清晰性。

例文示例:

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設心態」

——辯證看待社會發展與問題之四

《人民日報》評論部

1、曾有人說,批判精神,是呼喚進步的閃耀火花,它證明至少我們還沒有沉淪;批判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神聖之光,它證明至少我們還沒有墮落;批判精神,是面向未來的熱切嚮往,它證明至少我們還沒有絕望。(用排比概括闡述批判精神的作用。)

2、誠哉斯言。(此語表明,下面的話是以前段的判斷為前提,聯繫人類社會的實際進行推理,具體闡述批判精神的作用。)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上,批判是思想進步的活水、社會發展的源泉。(用背景分析法展開議論,進一步指出批判的作用。)沒有哥白尼的批判精神,就沒有神學大廈的坍塌,也就沒有我們所生活星球的真相;沒有費爾巴哈的批判精神,就沒有對黑格爾哲學的揚棄,也就沒有馬克思主義的登場;沒有共產黨人的批判精神,就不會有社會主義中國的撥亂反正,也就沒有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用排比手法概括敘例,例涉古今中外,用事實證明批判的作用。)正是在批判中,我們突破一個又一個禁區,從必然王國一步步逼近自由王國。(在大量的事實中,歸納出結論。)

3、如果說問題是時代的呼聲,那麼批判則是對這呼聲的回應。在認識論層面,批判是認識問題的邏輯起點;從方法論角度,批判為解決問題、推動進步提供了契機。(從認識論和方法論的角度,揭示批判的意義,揭示上段事例運用批判武器取得偉大業績的原因:抓住問題、解決問題。)吳炳忠

4、然而,僅僅有批判精神,混沌的世界是否就一片澄明、叢生的問題是否就迎刃而解?(「然而」一轉,在充分肯定批判精神的同時提出疑問,把議論引向深入。從前三段看,下一段都以前一段為基礎為前提展開論述,形成了關於「批判精神」的論證整體,互為因果,形成一個相互聯繫、有機的整體。)

5、比批判更進一步,費爾巴哈貢獻了唯物主義的思想武器,哥白尼勾畫出太陽系運行的真實圖景。中國共產黨人的態度,毛澤東說得清楚:「我們不但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這段緊承前三段,回答第四段提出的問題。「比批判更進一步」,既很好的承接了上文,又鮮明地宣示了自己的態度。)

6、這樣的態度,(「這樣的態度」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態度」,是毛澤東的態度,上下銜接緊密。)是辯證唯物主義者的態度,也是歷史唯物主義者的態度。(對這樣的態度作出十分肯定的判斷。)在他們眼中,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熱諷,也不是痛快一時的情緒宣洩,而是破與立的對立統一、批判與建設的相得益彰。(用對比強調批判與建設相結合的重要性。進一步揭示這樣態度的實質。)他們懂得,當批判精神異化為「為批判而批判」,不加分辨地否定昨天、鄙薄今天、懷疑明天,結果只能陷入歷史的虛無:昨天一無所有,今天一無是處,明天一無建樹。(用功用分析法,分析「批判精神異化」的危害。第六段三句話,層層遞進,每句話都以上一句話為前提,推出進一步的認識、判斷。這段是對毛澤東的話,也是本文的主旨句,從正反兩個方面的詮釋、評述。全面回答了這樣態度的內涵、做法。)吳炳忠

7、社會總有不完美,值得批判的事情豈止車載斗量。13億人口的中國,快速發展的轉型期,有問題,甚至有很多問題,都再正常不過;即便是已經「熊抱」現代化的發達國家,也不得不承認,「今天,技術的進步已經使得人類可以往返於地球與月球之間,但我們在處理人類事務方面依然捉襟見肘」。對這些問題拿起批判的武器,正確而且必要。問題是,如果人人都坐而論道,誰來為我們解決問題?(退一步議論,承認問題的存在,承認批判的必要,但是切勿一味批判,更重的是要有「建設心態」,我們要解決問題。)

8、與解決問題相比,做個「批判家」並不難,對照理想,現實的缺憾俯拾即是。做個「憤青」就更容易,只需加一句「這個社會怎麼了」,微博便會「很有氣質」。但是,複雜的矛盾不會因批判自然遁形,社會的正義更不會因批判自動實現。斯洛維尼亞前總統德爾諾夫舍克說得好,「單靠政治人物的努力是難以改善世界的」。社會的每一根毛細血管,都不能放棄對肌體健康所負有的責任。(指出批判的局限性,強調解決問題、改善世界人人有責。強調「建設心態」必要性。)

9、批判是通向正義感的捷徑,是體現存在感的絕佳方式,但歷史的責任不允許我們滿足於道德飆車。中國的進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該不該」的判斷,也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尋。制度的改革,社會的改良,人心的改善,有待眾人一起發力。(「不只需要-------也需要-------」強調題目、強調主旨。)鞭撻黑暗時,點亮蠟燭;蔑視貪婪時,拒絕同流;痛斥冷漠時,伸出雙手……(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強調建設意識。)我們不僅要做提出問題的共同體,更要做解決問題的共同體。(再次強調主旨,得出結論。)吳炳忠

10、「顛簸於批判主義的無邊波浪之中,我們需要尋找一塊陸地建構自己的理想。」令人欣慰的是,在我們的時代,有18名路人漠然而過的佛山街道,也有大學生司占傑傾注愛心的麻風病村莊;有彭宇案莫衷一是的質疑,也有碩士生李英強興辦鄉村圖書館的志向;有郭美美炫富的空虛手袋,也有志願者行動的樸實守望;有校園裡「懷疑的時代還需要信仰嗎」的不休爭論,也有新聞界「我是建設者」倡議的強烈共鳴……站在這塊劇烈轉型的不完美土地,有人沉溺於憤世嫉俗,有人習慣於悲觀抱怨,但總有一些人以行動肩起責任,用積極主動的點滴努力,積攢起改造社會的正能量。(緊承上段的結論,從正反兩個方面列舉事實,分析說明構建自己的理想,積攢改造社會的正能量。強調建設心態。)吳炳忠

11、時代不僅需要解構,更需要建構。不要把批判的自由留給自己,卻把創造的權利讓給別人。歷史的原野如此遼闊,作為時代的一員,你完全可以栽下花草、留下芬芳,種下樹木、留下清涼。不僅當一個批判者,也要做一個建設者,每個人的一小步,就是時代前進的一大步。(總結全文,提出警示,闡述了建設的方式方法,得出結論,申明意義。)

【全文緊緊扣住「批判精神」,緊緊聯繫社會實際,強調建設心態的重要性。闡釋深刻、證明有力,層層推理,環環相扣。分析、判斷、推理,再分析、判斷、推理,如此循環往複,顯示了強大的演繹論證力。1、2、3段主要說批判精神的意義,是讓步思維。4段是設問過渡,5段提出中心論點,強調「建設」。6段對5段提出的科學判斷,進行全方位的闡述。回答了什麼才是正確的態度、做法。7、8、9、10段,聯繫社會實際,扣住問題、批判、建設三者之間的關係,反覆闡述,承認存在問題,承認批判的意義,更強調建設,強調與批判相比,建設的意義、作用,方法等。第7段強調要解決問題,第8段說光批判解決不了問題,第9段強調中國的進步需要眾人一起發力來建設,回答了怎麼建設。第10段說有人批判更有人建設,建設是責任,是改造。回答了建設的本質問題,7到10層層遞推。從第4段到第10段,運用比較權衡法,集中論述「建設心態」。吳炳忠】


推薦閱讀:

分散的營地教育市場,營天下能否脫穎而出?| 愛分析訪談
那些沒考上大學的人生活又是怎樣的?
初升高補課有必要嗎?
為什麼最美山村女教師這箇舊新聞最近這麼火?
為引進人才在津落戶,市人社局暢通「三條通道」廣納賢才!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