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近視患者使用角膜塑形鏡後眼部、療效等臨床研究觀察

2018COOC學術論文報告(下篇)

摘錄於COOC學術論文集,了解專家、醫生對角膜塑形鏡的新看法、新研究、新成果

角膜塑形鏡學術論文

一、角膜塑形鏡和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控制兒童近視發展療效的比較

作者:符愛存,呂勇,趙兵新,王衛群

單位: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目的:

比較夜戴角膜塑形鏡(OK鏡)和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控制兒童近視發展的療效。

方法:

前瞻性非隨機對照研究。180例(均取右眼數據分析)近視兒童分為兩組。OK鏡組:94例近視兒童(年齡:8~14歲,9.93±1.67;近視等效球鏡:-1.00~-6.00D,-4.25±2.01)雙眼夜戴OK鏡。阿托品組:86例低度近視兒童(年齡:8~14歲,10.09±1.89;近視等效球鏡:-0.75~-6.0D,-4.0±1.81)配戴全矯單焦框架眼鏡,同時睡前雙眼各點1滴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兩組兒童均隨訪1年。收集兩組性別、年齡、近視度數、基礎眼軸長度和1年後眼軸增加量等參數,比較1年前後兩組近視兒童的眼軸增加量。

結果:

OK鏡組和阿托品組1年的眼軸增加量分別為-0.04~0.94mm(0.25±0.21)。OK鏡組增加量稍小,去除年齡等其他混雜因素後,兩組眼軸增加量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單因素分析1年的眼軸增加量,兩組均與年齡呈負相關:βOK=-0.06,P<0.05;β0.01阿托品=-0.06,P>0.05。兩組眼軸增加來那個與性別、近視等效球鏡度數、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和基礎眼軸長度等參數無關。

結論:

中國大陸近視兒童,夜戴OK鏡組和滴用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組1年後,OK鏡組控制近視發展的療效更好。兩組的療效均與年齡呈負相關。

二、青少年低中度近視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鏡前後黃斑部脈絡膜厚度變化的早期臨床觀察

作者:丁香英,王宏娜,萬曉梅,魯元媛,許軍

單位: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

目的:

觀察青少年低中度近視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鏡前後黃斑部脈絡膜厚度的變化。

方法:

回顧性病例研究。選擇2016年11月至2018年2月就診與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眼科的近視青少年90例180隻眼納入研究,其中60例120隻眼配戴角膜塑形鏡的患者為實驗組,30例60隻眼配戴框架眼鏡的患者作為對照組。

根據初診時近視程度將實驗組在分組:A組低度近視68隻眼(近視≤-3.00D),B組中度近視52隻眼(-3.00D<近視≤-6.00D)。

採用海德堡頻域光學相干斷層掃描的增強深部成像技術(EDI-SD OCT),對實驗組及對照組戴鏡前及戴鏡後1周、1個月、2個月、3個月、6個月患者雙眼分別進行掃描,對距黃斑中心凹鼻側、顳側、上方、下方四個方位500μm、1000μm、1500μm、2000μm、2500μm及黃斑中心凹(SFCT)共21個位點的脈絡膜厚度進行測量,對比觀察對照組與實驗組戴鏡前後SFCT、M500、M1000、M1500、M2000、M2500的變化。

結果:

1.實驗組戴鏡後與戴鏡前相比黃斑部脈絡膜厚度變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戴鏡後與戴鏡前相比黃斑部脈絡膜厚度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實驗組戴鏡後與戴鏡前相比黃斑部脈絡膜厚度有所增加,對照組戴鏡後與戴鏡前相比黃斑部脈絡膜厚度無明顯變化。

2.戴鏡後各時間段黃斑部脈絡膜厚度與戴鏡前相比,AB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角膜塑形鏡對不同屈光度數近視患者控制效果不同。

3.距離中心凹500μm、1000μm、1500μm、2000μm、2500μm的鼻側脈絡膜厚度薄於黃斑中心凹及其餘三個方位。戴角膜塑形鏡後中心凹及其鼻側、顳側、上方、下方四個方位的脈絡膜厚度均有增加,各個方向增加有所不同。

結論:

青少年近視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鏡後早期黃斑部脈絡膜厚度較戴鏡前增加,脈絡膜厚度的增加可能與配戴塑形鏡後視網膜離焦作用有關。黃斑中心凹鼻側脈絡膜厚度薄於黃斑中心凹及其餘三個方位。中度近視患者脈絡膜厚度增加更明顯,角膜塑形鏡對中度近視控制效果更明顯。

三、青少年調節靈敏度的流行病學調查及相關因素研究

作者:胡媛媛1,吳建峰1,2,孫偉1,呂太亮1,王興榮1,畢宏生1,2,3

單位:1.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眼科醫院 2. 山東中醫藥大學眼科與視光醫學院 3. 山東中醫藥大學眼科研究所

目的:

調查山東省冠縣7~15歲青少年近距單眼調節靈敏度的分布情況;篩選出影響青少年調節靈敏的相關因素,探討調節靈敏度與近視發生髮展的關係,為進一步研究近視的有效控制方法提供理論依據。

方法:

採取以學校為基礎的隨機橫斷面研究,對隨機抽取的7~15歲青少年進行單眼40cm調節靈敏度、遠近視力、屈光度、眼生物參數的檢測以及家庭環境、用眼情況和視疲勞的問卷調查,應用SPSS軟體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分析調節靈敏度的分布情況以及相關因素。

結果:

共抽取樣本2640人,接受檢查的總人數為2465人,應答率達93.4%。平均年齡10.5±2.4歲(7~15歲),男生1337人(54.2%)。7~15歲青少年單眼40cm調節靈敏度的均值為5.25±2.82cmp(circles per minute,95% confidence interval(CI):5.14~5.37)。

隨著年齡的增長,單眼40cm調節靈敏度逐漸增加(P=0.000);不同年齡組不同屈光狀態單眼調節靈敏度不同,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正視眼的單眼近距調節靈敏度最低,近視眼的單眼近距調節靈敏度數值最高。高度散光(柱鏡或角膜散光≥2.50D)的單眼近距調節靈敏度最低(P=0.009)。

不同生活遠近視力的單眼近距調節靈敏度不同(P<0.05)。7~15歲青少年單眼40cm調節靈敏度與父母的學歷和周末的讀寫時間呈正相關(P<0.05),與平時的睡眠時間呈負相關(P=0.000)。

結論:

7~15歲青少年隨著年齡的增長調節靈敏度有增加的趨勢。屈光狀態是青少年調節靈敏度的重要影響因素,近視的青少年有較高的調節靈敏度。

影響青少年近視發生髮展的多項因素,如父母親較高的文化程度及近視程度、較多的讀寫時間、高的眼軸長度與角膜曲率半徑之比(AL/CR)、均與較高的調節靈敏度有關,同時近視的部分癥狀也與調節靈敏度相關。

當遠視力輕微欠矯或低度近視時,近視青少年的單眼近距調節靈敏度較高;平時戴鏡近視青少年的單眼近距調節靈敏度高於平時未戴鏡者。

四、使用RGP矯正兒童角膜散光從而排除弱視診斷一例

作者:劉暢

單位:鉑林眼科

目的:

探索RGP對角膜散光的兒童視力提升的有效性,從而排除弱視的診斷。

方法:

患兒男,5歲,2017年10月幼兒園體檢發現視力問題前來就診。

裸眼視力:OD:0.5 OS:0.9

阿托品散瞳驗光:

OD:+3.00/-3.50*170=0.6

OS:+2.25/-1.00*180=1.0

角膜曲率:

OD:42.1@180 45.1@90

OS:42.1@180 43.9@90

外院曾診斷為單眼弱視,要求儘早進行弱視訓練。考慮本患兒角膜散光較大,與家長充分溝通後,右眼進行RGP試戴,參數為:8.0/-4.00/9.4,片上追加光度後,視力達到0.9+。

結果:

患兒視力明顯提升,排除弱視診斷。

結論:

大度數角膜散光的患兒,主覺驗光後檢影驗光後視力如果不能有效提升,均需要應用RGP進行試戴。RGP是弱視診斷的必要工具,尤其是角膜散光造成的視力不佳,使用RGP診斷後會有不同幅度的視力改善。

五、配戴角膜塑形鏡前后角膜生物力學相關研究

作者:楊積文

目的:

分析近視的兒童青少年角膜生物力學特徵與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厚度以及眼壓等相互關係。並觀察配戴角膜塑形鏡前后角膜生物力學的變化,進一步探究角膜生物力學特徵對配戴角膜塑形鏡後臨床效果的影響。

方法:

選取近視兒童青少年41例(80眼),通過客觀驗光與主覺驗光測得其屈光度,應用 Pentacam 三維眼前節分析儀測量角膜曲率,並應用可視化角膜力學分析儀(Oculus Corvis ST)測量患者角膜生物力學特徵,包括第一/二壓平時間(the first / second applanation time,A1/2 time)、第一/二壓平長度(the first / second applanation length,A1/2 length)、第一/二壓平速率(corneal velocity during the first / second applanation moment,A1/2 velocity)、最大壓陷時間(time from the start until the highest concavity,HC time)、最大壓陷曲率半徑(central curvature radius at highest concavity,HC radius)、最大壓陷屈膝峰間距(distance of the two surrounding 「knees」 at highest concavity,PD)、最大形變幅度(deformation amplitude,DA)、角膜中央點的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和生物力學眼壓(biomechanics intraocular pressure,bIOP)。對患者的等效球鏡、角膜平均曲率以及角膜中心厚度與其角膜生物力學特徵參數進行 Pearson 相關分析;對所有研究對象配戴角膜塑形鏡前後各時間點的生物力學參數進行重複測量方差分析;應用 Pearson 相關分析的方法探究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鏡二十分鐘後屈光度的變化與角膜曲率、角膜厚度、bIOP 以及各生物力學參數的關係。

結果:

角膜 K1 值分別與 A1 time、A2 time、PD 及 HC radius 間的相關性有統計學意義(r=0.262,P=0.019;r=-0.314,P=0.005;r=-0.369,P=0.001;r=-0.455,P=0.000);角膜K2值分別與 A2 time、PD 及 HC radius 間的相關性有統計學意義(r=-0.255,P=0.023;r=-0.270,P=0.016;r=-0.454,P=0.000);將測得的角膜中央厚度與各角膜生物力學參數進行相關性分析,發現僅 A2 length 及 PD 和 CCT 間的相關性有統計學意義(r=0.313,P=0.005;r=-0.241,P=0.031);bIOP 與 A1 velocity、A2 velocity、A1 time、A2 time、PD、DA 的相關性均有統計學意義(r=-0.319,P=0.004;r=0.550,P=0.000;r=0.833,P=0.000;r=-0.683,P=0.000;r=-0.699,P=0.000;r=-0.636,P=0.000)。通過對戴鏡前後不同時間角膜生物力學的變化分析,發現 A1 time、HC time 及 CCT 在戴鏡前後隨時間變化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F=3.011,P=0.026;F=2.996,P=0.039;F=111.733,P=0.000)。經過 LSD 兩兩比較發現 A1 time 戴鏡後一天及一周時較戴鏡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一月與三月時較戴鏡前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HC time 在戴鏡後一天、一周時較戴鏡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0),而一月與三月時較戴鏡前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戴鏡後一天、一周、一個月以及三個月 CCT 較戴鏡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一周與三個月間的 CCT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對戴鏡二十分鐘後屈光度變化的影響因素分析、發現戴鏡二十分鐘後屈光度改變數與角膜曲率、CCT、bIOP 及測得的生物力學參數間的相關性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結論:

近視患者的角膜生物力學特徵與屈光度及CCT無明顯關係;角膜曲率越平坦、bIOP越低,角膜生物力學特徵表現為在外力作用下更容易發生彈性形變;配戴角膜塑形鏡後部分角膜生物力學屬性短期內有所降低,但一到三個月逐漸恢復至基礎水平;短時間配戴角膜塑形鏡後臨床效果與角膜曲率、CCT、bIOP 及角膜生物力學特徵無明顯關係。

六、近視性屈光參差兒童的角膜塑形術

作者:謝培英

單位:北京遠程視覺眼科門診

觀察近視性屈光參差兒童的屈光參差的程度,有無弱視及雙眼視異常,角膜塑形鏡的選擇應用,戴鏡後視力的提升,屈光度及眼軸長度的變化,同時探討年齡相關性影響,以及配合視覺訓練的效果。

觀察236例,弱視8例,其中3例伴高度散光,CVA 0.4~0.6,戴鏡一個月 CVA100%恢復正常。連續配戴角膜塑形鏡三年,記錄完整58例,平均年齡:男11.48±3.36歲 女12.34±5.28歲,屈光度差值 戴鏡前:3.01±1.75D 戴鏡6月後:0.34±2.62D;平均裸眼視力前:4.95±0.23,6~36月:24.87±0.09mm~25.34±1.03mm 平均增長0.52mm,每年增長0.17mm。

高屈光度眼與低屈光度眼分組觀察,低度組的眼軸增長高於高度組,高年齡組的眼軸變化小於低年齡組,兩個年齡組中低度組的眼軸增長亦均高於高度組。選擇戴鏡5年以上的病例具體分析兩眼近視度與眼軸的變化趨勢。高參差度組(≥2.50D)的立體視異常為15%,調節異常為50%,而低參差度組分別為0%和38%。將結合具體病例觀察角膜塑形術配合視覺訓練後視力的提升及雙眼視功能的提升。

研究表明近視性屈光參差兒童配戴角膜塑形鏡後均能明顯提高視力,快速降低屈光參差度。短期配戴後既能明顯改善融合和立體視功能。

年齡較大兒童的雙眼眼軸增長的延緩效果較好,但年齡較小兒童低度眼的眼軸增長相對比較快。有針對性的配合3D、4D視覺訓練,可促進恢復雙眼視功能和控制近視發展的療效。

推薦閱讀:

教你如何寫出一篇A+ Report!
淺析中國經濟發展現狀與收入分配問題
很詳細很具體的指導英文論文寫作技巧!
圖解R-CNN論文:14個問答
論文格式要求及字體大小

TAG:論文 | 角膜塑形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