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所知依分第二(4)
上一次,論述了沒有阿賴耶識不可能有雜染。下面論述,沒有阿賴耶識就不可能有清凈。
1、
云何世間清凈不成?謂未離欲纏貪未得色纏心者,即以欲纏善心為離欲纏貪故勤修加行。此欲纏加行心,與色纏心不俱生滅故,非彼所熏,為彼種子不應道理。
假如說有一個斷除掉慾望,從欲界升到色界,他需要精進修行,如果沒有阿賴耶識的受熏持種。那麼這麼一個修行,需要一個過程。
如果一個人尚未成就色界定,但是已經努力修行。那麼身處欲界的心和色界定不能同時存在。同樣,一個人已經獲得了色界定,自然沒有欲界的心。那麼說明,欲纏加行心是不能作為色纏心的種子的。
又色纏心過去多生余心間隔,不應為今定心種子,唯無有故。
而有人說,過往我曾經成就色界定,那麼就可以成為現在成就色界定的因。
反駁說,不行。因為過往的記憶已經滅掉,他不能作為現在成就色界定的種子。
是故成就色纏定心一切種子異熟果識,展轉傳來為今因緣;加行善心為增上緣。如是一切離欲地中,如應當知。
所以說,沒有阿賴耶識是不行的。只有存在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執持種子,讓他一直相似相續能夠延續下來,依此才能修行。
如是世間清凈,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理不得成。
云何出世清凈不成?謂世尊說依他言音及內各別如理作意,由此為因正見得生。
這是一個重點,就是如果一個人發願成佛。那麼怎麼修行?《攝大乘論》明確提出兩個方法
1、聽聞正法
2、如理思維
通過這兩個方法才能生成正見。
所以在大乘佛教體系中,如果一個人修行,基本的方法是這兩個,其他一切方法是輔助性的。如果沒有這兩個方法作為基礎,忍辱、持戒、坐禪一概都可能走歪,非但不能成佛,還會離佛越來越遠。
此他言音,如理作意,為熏耳識?為熏意識?為兩俱熏?
如果一個人要用這個方法。那麼為什麼能夠實行呢?因為有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能夠記錄下正見。
其他意識、前五識都不能完成任務。
若於彼法如理思惟,爾時耳識且不得起;意識亦為種種散動余識所間。
為什麼呢?因為個人如理思維,意識可以很集中,但是耳朵沒有發揮作用。所以耳識是不可能作為受熏的載體。而意識是雜亂的,一會兒很集中地如理思維,但是一會兒就不知所云了。
若與如理作意相應生時,此聞所熏意識與彼熏習久滅過去,定無有體,云何復為種子能生後時如理作意相應之心?
而意識是可以滅掉的,那麼如果以意識作為載體,不可避免地出現一個問題,過去的意識和現在的意識不是一回事。過去聽聞佛法跟現在聽聞佛法不是一回事。而只有阿賴耶識能夠執持種子,能夠相似相續地存在。
又此如理作意相應是世間心,彼正見相應是出世心,曾未有時俱生俱滅。
而如理思維是用意識來思維,那麼他是世間心。而正見是出世間的,故而不相應。
是故此心非彼所熏。既不被熏,為彼種子,不應道理。
而意識是有漏的,他不能作為正見種子的載體。
是故出世清凈,若離一切種子異熟果識,亦不得成。
此中聞熏習攝受彼種子不相應故。
而前六識因為不能相似相續地存在,他是可以滅掉,所以不能長久地執持正見。
複次,云何一切種子異熟果識為雜染因,復為出世能對治彼凈心種子?
那麼承認阿賴耶識,也有一個問題。我們現在見聞覺知都是雜染的,他怎麼能生出正見呢?因為阿賴耶識本身是雜染種子的集合,他怎麼能夠對治雜染法?
又出世心昔未曾習,故彼熏習決定應無,既無熏習從何種生?
從古至今我們都沒有熏習過正見,那麼怎麼能說我們能夠證得呢?
是故應答,從最清凈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
從佛的講法出來。
為什麼呢?因為佛是等價於最清凈法界,他已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佛陀化身為釋迦牟尼講法,只要能夠持續正確地聽聞佛法,就能生成清凈種子。
2、
此聞熏習,為是阿賴耶識自性?為非阿賴耶識自性?
那麼清凈種子算阿賴耶識嗎?
若是阿賴耶識自性,云何是彼對治種子?
如果他就是阿賴耶識,可是阿賴耶識怎麼會自己打自己呢?
若非阿賴耶識自性,此聞熏習種子所依云何可見?
如果不屬於阿賴耶識,那麼他在哪?
乃至證得諸佛菩提,此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寄在異熟識中,與彼和合俱轉,猶如水乳;
清凈種子,從體性上看不屬於阿賴耶識。因為阿賴耶識是雜染法的集合。不過呢。
清凈種子寄居在阿賴耶識上,和阿賴耶識同時流轉。
可謂說是,水乳交融。
然非阿賴耶識,是彼對治種子性故。
但是寄居總是要代價的,清凈種子本身和阿賴耶識是水火不容,清凈種子不斷地破壞阿賴耶識的雜染種子。
此中依下品熏習成中品熏習。依中品熏習成上品熏習。
但是種子也是有上下品之分的。
第一階段,不斷聽聞佛法,是為聞。
第二階段,不斷如理思維,是為思。
第三階段,不斷修持禪定,是為定。
三者並不分割,每一個階段,都是聞思修三立。最終一步步證入初地。
依聞思修多分修作得相應故。又此正聞熏習種子下中上品,應知亦是法身種子。
由此使得阿賴耶識中,清凈種子越來越多,最後破壞了雜染的生成。一步步地正見熏習,就是鑄就法身的過程。
法身,並不是一個身體,也不是一個實體。說穿了就是清凈種子的總和,也就是佛的心,他只有清凈種子,已經沒有雜染品了。
與阿賴耶識相違。非阿賴耶識所攝。是最出世間最凈法界等流性故。雖是世間而是出世心種子性。
法身種子和阿賴耶識相違,是對立的。一個是清凈的,一個是雜染的。清凈種子只是寄居在阿賴耶識中,並不被阿賴耶識所統攝,他是最清凈法界的體現,所以可以對治雜染種子。
雖然我們聽聞的都是假的,都是不存在的佛法。但是這個聽聞的記憶都會生成清凈種子,使我們證得佛道。
又出世心雖未生時。已能對治諸煩惱纏。已能對治諸險惡趣。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
清凈種子有啥用?
1、對治煩惱障。如果你能夠深刻理解,凡夫感知的一切都是空的,那麼自然可以對治煩惱障。有什麼比這個煩惱不存在還深刻的呢?
2、對治諸險惡趣。因為如果一個人不明白正見,搞不好就到了三惡道。如果一個人聽聞正見,就能逐步對治輪迴。自然也就沒有什麼三惡道了。
3、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對治無始以來的惡業。
4、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能夠和佛陀心心相印。
這個心心相印是禪宗的一個故事,但是真實性比較低。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說,佛陀有一天拿著蓮花,也不說話看著大家,唯有佛陀弟子迦葉微微一笑。於是佛陀把禪宗的教法傳給迦葉。
雖是世間,應知初修業菩薩所得亦法身攝。
雖然你是空的,佛法是空的,但是不妨礙出世間。
聲聞、獨覺所得,唯解脫身攝。
所以大乘佛法真實殊勝啊。阿羅漢和辟支佛不發菩提心,難以聽聞此佛法。
又此熏習非阿賴耶識,是法身解脫身攝。
清凈種子不歸阿賴耶識管,是歸法身所攝。
如如熏習,下中上品次第漸增,如是如是異熟果識次第漸減,即轉所依。
學唯識的人都聽過一個詞,叫轉染成凈。但是什麼叫轉染成凈?這裡說了。
如是修行,一步步地走。就會最後雜染種子就會一步步地被清凈種子替換掉。就把所依(阿賴耶識,所知的所依)替換掉,也就是把他的體性轉換了。
即一切種所依轉已。即異熟果識及一切種子無種子而轉。一切種永斷。
如此,把所有種子都替換掉,那麼阿賴耶識就滅掉了。
複次,云何猶如水乳非阿賴耶識與阿賴耶識同處俱轉,而阿賴耶識一切種盡,非阿賴耶識一切種增?
如果說阿賴耶識中有雜染種子,而清凈種子寄居在其中。那麼按道理,兩個種子應該一起增長,一起滅亡。怎麼會出現,一個增,一個減這樣的事情呢?
譬如於水鵝所飲乳
就好像一個天鵝,它喝水乳交融的液體,他只喝乳,不喝水。
又如世間得離欲時,非等引地熏習漸減,其等引地熏習漸增而得轉依。
就如同一個人修禪定,不也是慾望越來越少嗎?
又入滅定識不離身,聖所說故。此中異熟識應成不離身,非為治此滅定生故。
但是呢。如果按照禪定的修行,並不能證得。因為即使禪定,他也是被阿賴耶識執持著,他沒有熏習正見。從根本上看,目標是不同的。大乘的目的是滅掉阿賴耶識。
又非出定此識復生,由異熟識既間斷已,離結相續無重生故。
有人質問,說出定以後,識又發揮作用了。那麼也就是說,這個識是意識,不是阿賴耶識。
反駁說,不對。你理解錯誤我說的話,我的意思不是說識又重新生起來了。意識滅了還可以生起,因為還有阿賴耶識。如果阿賴耶識不執持身體,那人就死了。所以必須有阿賴耶識。
又若有執以意識故滅定有心,此心不成:定不應成故。所緣行相不可得故。
又有人質問,如果滅盡定的時候,意識不斷,不就行了。
反駁說,如果意識不滅,那還叫什麼滅盡定?況且,滅盡定以後,意識就感知不到任何東西了,那麼怎麼能說是意識呢?
應有善根相應過故。不善無記不應理故。
如果說滅盡定的識,是意識。是不行的。因為意識所緣是三性(善、惡、無記),但是滅盡定的時候,肯定不能是惡。如果他是善,那麼問題在於需要有善心所相應,這是悖論。因為這樣一來,意識就開始活動,還滅盡定什麼啊。
應有想受現行過故。觸可得故。於三摩地有功能故。應有唯滅想過失故。應有其思信等善根現行過故。
如果滅盡定的時候,還有意識,那麼必然還有受,想,觸,想,思,一系列意識活動這些東西。可是滅盡定就不應該有這些東西,這不是違背聖教。
拔彼能依令離所依不應理故。有譬喻故。
不能說意識和心所是分離的,他們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既然滅盡定中還有意識,必然還有一系列意識活動。那麼就不能稱之為滅盡定。
如非遍行此不有故。又此定中由意識故執有心者,此心是善不善無記皆不得成,故不應理。又此定中由意識故執有心者,此心是善不善無記皆不得成,故不應理。
而受想,是遍行心所。如果有意識,就必須有這個意識活動。故而,如果說滅盡定還有意識,那麼就表示滅盡定不能稱之為滅盡定。
若復有執色心無間生是諸法種子。此不得成,如前已說。又從無色、無想天沒,滅定等出,不應道理。又阿羅漢後心不成。
有人說,色的存在也可以相似相續。那麼心法也是如此。
反駁說,如果按你所說,一個無色界的人,他投胎到欲界,那麼色哪裡的?如果一個人滅盡定的時候沒有受、想,出定以後,突然又有受想,那麼前一剎那明明沒有這東西,下一剎那怎麼出現的?況且,如果是這樣,那麼一直生下去,阿羅漢還怎麼涅槃?
唯可容有等無間緣。
而唯一能夠解釋的是,色法是等無間緣,可是色法還沒有等無間緣。
如是若離一切種子異熟果識,雜染清凈皆不得成,是故成就如前所說相阿賴耶識,決定是有。
故而必須有阿賴耶識。
此中三頌:
菩薩於凈心 遠離於五識無餘心轉依 云何汝當作若對治轉依 非斷故不成果因無差別 於永斷成過無種或無體 若許為轉依無彼二無故 轉依不應理
必須要有阿賴耶識,如此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第六識轉成妙觀察智,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如果沒有阿賴耶識,沒有涅槃,沒有染污種子,是不行的。
對治不是轉依,對治是使得染污種子不起作用。而轉依是把體性改變了。
所以如果沒有阿賴耶識,轉識成智就沒有道理。只有有阿賴耶識,那麼把染污種子一步步除去,這就叫無種。最後染污種子沒有了,阿賴耶識也就滅了,這叫無體。
3、
複次,此阿賴耶識差別云何?略說應知或三種,或四種。
阿賴耶識有什麼差別?
一、名言熏習差別,二、我見熏習差別,三、有支熏習差別。
1、名言熏習,就是無始以來用概念封閉世界,妄想執著而成的分別,由此熏習到阿賴耶識中
2、我見熏習差別,我執。
3、有支熏習差別,就是輪迴的原因,由於凡夫妄想,導致無始以來在輪迴,有輪迴的記憶。而輪迴的起因是善惡業。
其中後兩種是第一個的細化。
四種者,一、引發差別、二、異熟差別,三、緣相差別,四、相貌差別。
此中引發差別者,謂新起熏習。
引發差別:新起的熏習,比如學習一個新的概念,這個概念就被熏習入阿賴耶識中
此若無者,行為緣識,取為緣有,應不得成。
所以,如果沒有這個東西,十二因緣中就缺失這幾環。比如,一個人他的經驗是空白,啥都不知道,他就不會有相應的行動。
此中異熟差別者,謂行有為緣,於諸趣中異熟差別。此若無者,則無種子,後有諸法生應不成。
異熟差別,就是果報種子。也就是,生死輪迴,由於善惡差別,於是熏習入阿賴耶識中。如果沒有善惡業的熏習,就沒有輪迴的起因。
此中緣相差別者謂即意中我執緣相,此若無者,染污意中我執所緣應不得成。
緣相差別,即我執。如果沒有這個,就沒有所謂染污意執著於我這麼一說了。
此中相貌差別者,為即此識有共相不共相,無受生種子相、有受生種子相。
阿賴耶識的種子分成四類
謂器世間種子、不共相者謂各別內處種子、共相種子即是無受生種子、不共相即是有受生種子
器世間,即我們以為的物質世界。由於我們看到的世界是有一致性的,故為共相種子。
不共相種子,自然就是每一個人主觀的感覺。
共相種子即是無受生種子,不共相即是有受生種子
共相種子就是無受生種子,因為器世間是沒有什麼主觀感覺的。而不共相,就是主觀的,故為有受生種子。
對治生時,唯不共相所對治滅,共相為他分別所持,旦見清凈
如果一個人能夠證得初地,那麼他就能看到五蘊皆空,如此對治不共相。而共相,即器世間,雖然對你而言不存在,但是對其他人而言,他們認為器世間是實有的,而你能夠看到器世間是清凈的,因為沒有器世間。
如瑜珈師於一物中種種勝解、種種所見皆得成立
就如同瑜伽師,整個世間,就能夠按他隨心所欲擺弄。因為壓根沒有器世間,只是一個幻象,而瑜伽師,就如同魔術師一樣,變幻一個幻術罷了。
此中二頌:
難斷難遍知 應知名共結 瑜伽者心異 由外相大故 凈者雖不滅 而於中見凈 又清凈佛土
染者見染,凈者見凈,隨著種種不同勝解,顯現種種不同境像。對於聖者而言,並無染污,唯有清凈。
但是要見到真實,並不容易,斷除煩惱,也不容易。若是能夠通達真實,便可斷除煩惱,也可以獲得清凈。不過由於凡夫無始以來的妄想,並不是一個人獲得真實,就能使得這個器世間滅掉,因為還有無數的人認為他是實有的。
復有別頌:對前所引種種勝解,種種所見皆得成立。諸瑜伽師於一物,種種勝解各不同,種種所見皆得成,故知所取唯有識。
此若無者,諸器世間,有情世間生起差別,應不得成。
故而所見聞覺知的一切法並不存在,只是心所變幻的而已。故而並無差別。
4、
復有粗重相及輕安相。粗重相者謂煩惱隨煩惱種子。輕安相者謂有漏善法種子。此若無者
所感異熟,無所堪能、有所堪能所依差別應不得成
我們還可以把種子分成兩類,
1、粗重相,即煩惱種子
2、輕安相,即有漏善法種子
如果沒有這兩類,就沒有所謂的能力差別。
但是這兩類都非清凈種子。
復有有受盡相、無受盡相;有受盡相者謂已成熟異熟果善不善種子。謂名言熏習種子。無始時來種種戲論流轉種子故。此若無者已作已作善惡二業與果受盡應不得成。又新名言熏習應不得成。
我們還可以分為
1、有受盡相:指種子決定了此生的命運,已經成熟形成果報的,就是有受盡
2、無受盡相:指名言熏習種子,因為這個熏習是無始以來都存在的。
無始以來,他就在輪迴。
如果沒有這個,就沒有所謂善惡分別了。也不會有新起的熏習。
復有譬喻相,謂此阿賴耶識幻、炎、夢、翳為譬喻故
阿賴耶識可以有四種譬喻
1、幻:即幻象,此處指阿賴耶識如同魔術師一樣,變幻出幻象。
2、炎:即海市蜃樓,意思和上面一樣
3、夢:即夢境,同上
4、翳:指眼睛有病,看出不存在的東西來
此若無者,由不實遍計種子故顛倒緣相應不得成
阿賴耶識就是變幻出各種幻象,不過凡夫妄想所執這些東西罷了。
復有具足相不具足相:謂諸具縛者,名具足相。世間離欲者,名損減相。
具足相:具足一切煩惱。不過呢,這些煩惱都是庸人自擾之,如果能夠看透真實,就知道其實煩惱並不存在。於是能夠斷除的人,名損減相。但是此處斷除煩惱,未必是佛教徒,他們大多是修禪定獲得的。
有學聲聞及諸菩薩,名一分永拔相。阿羅漢、獨覺及諸如來,名煩惱障永拔相
聲聞,獨覺,雖然只空人我,但是他們已經斷除了煩惱障。
及煩惱所知障全永拔相如其所應
但是如果學習大乘,就可以斷除所知障,即認識到真實是什麼?
此若無者,如是次第雜染還滅應不得成」
如果沒有這個,那麼佛法就是妄言。
何因緣故善不善法能感異熟,其異熟果無覆無記?
為什麼說,阿賴耶識非善非惡。其實很簡單,如果阿賴耶識是善的,惡的種子就無法熏習,反之亦然。
而不同的業,能夠引發不同的果。比如做善事,有可愛果。可是為什麼說果報本身是無覆無記的呢?因為異熟果,是下一生成熟的所有種子,但是如果種子不發生作用,自然不能說他是善,是惡了。
比如,一個人幹了壞事,這個壞事的種子就被熏習入阿賴耶識中,只要他不發生作用,就難說他是什麼性質的種子。
而染污種子和善惡種子是兩個概念,凡夫干任何事情,就算干好事,也是染污。但未必是惡種子。
由異熟果無覆無記,與善不善互不相違,善與不善互相違故。
由於阿賴耶識不善不惡,所以任何種子都能熏習。
若異熟果善不善性,雜染還滅應不得成。是故異熟識唯無覆無記。
異熟果如果是善,不善,那麼就沒有輪迴一說了。比如說,他是善,那世間就沒有惡事,這當然是悖理的。
這一章,由此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