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火闌珊處

一周過的真快,說好的一周三篇對於懶人真是莫大的考驗吶...

周六懶懶散散的起床、整理東西,P一下圖,一眨眼已經5點半了,看了看外邊天色尚有寫光亮,臨時起意出去拍照。

想試試夜景,距離最近、最高的有附近一公園山上的塔 。背上相機、廣角、長焦、腳架,踩上摩拜一路飛奔,爬上山頂時天色已經暗下來。(器材真重XD)

上到山頂的視角和這個差不多(前段時間白天拍的),廣角基本是廢了,掛上長焦找地方開拍。

PS:小鋼炮二代真重,還沒有腳架環,架在腳架上時總擔心卡口出事情...

從所在的位置望去,從近到遠分別是柱子、地面、涼亭和最遠的建築,這時近處的景物已經有黃色的燈光照亮,遠處的建築也有亮燈,天空在長曝光下有點藍色,遠、近和冷暖色對比,基本就可以了。

最開始拍的照片類似這樣的構圖和內容:

由於來往和看風景的人比較多,等了好一陣子。最開始的想法是將建築風景拍下來,不把人拍進去。一直以來我是拒絕將人納入照片中,人總是讓雜亂、讓人分心,我想要的是純粹的風景。

期間一對小情侶一直站在畫面中間偏下的位置,約莫5分鐘,親熱...讓我這單身狗在風中凌亂...

人怎麼也等不走,那試一試把人也拍進去吧,況且前景只有地板也忒單調了。

隨後又嘗試了幾個角度,陸續有人走過,趁著人走過時拍了一些帶虛影的相片,感覺人影過於凌亂,所以連續拍了幾張再回去挑選。最後選出來是下面這張,覺得是還行的一張。焦點是遠處的建築,白色人影剛好給建築留下位置。

挪動位置繼續,這次想法是對焦到近處、背景顯得模糊,並且把柱子上的燈光也納進來。遠處的人影模糊顯得更有「味道」。

正準備收拾東西,抬頭一看涼亭,轉念一想:今天雲這麼多,用慢門應該可以拍出雲流動的軌跡,學著網上的方法,抬起鏡頭對著涼亭一角,慢門試了幾次,正下方、側方、20s、25s,都試,選出這麼一張:

幾張圖片的調整思路基本是突出藍、黃的對比(色相、飽和度),增加顆粒感。因為網路的原因,只導出500k左右的圖片,實際效果當然比這更好。今天的照片讓我思考起:在畫面中納入人的因素,是不是對照片內涵有提升,提升多少,幾時要納入、幾時不需要?

最近在讀戴維·沃德的《風光的內在》,裡面有一段提到的大概意思是,在風光攝影中將人物拍入,會造成觀眾的「分心」(大概意思,具體章節要再找)。

那麼我應該拍怎麼樣的照片呢,該如何通過照片表達呢,表達什麼呢?

可能這會是一個長期困擾我的問題吧...


推薦閱讀:

如果人生沒有意義,又是什麼支撐人類繼續充實地活著?
嚴謹與迂腐的界限是怎樣?
盤庚姓子名旬,謚號世祖,那盤庚是什麼稱呼?
魯迅手中的筆真的喚醒了國人嗎?
為什麼一些行為容易成癮,其生理機制是什麼?

TAG:攝影 | 夜景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