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談談
都怪二十歲的你
每天過得太安逸
你胸懷大志 又渾渾噩噩
今天的事情明天才繼續
都怪二十歲的你
揮霍光陰不努力
你不懂珍惜 又害怕失去
長大過後才明白一切都來不及
二十歲的你別讓三十歲的自己懷疑自己
分享一首歌《二十歲的你》。
現在人們的通病是什麼?懶癌?拖延?焦慮? 是迷茫。
迷茫似乎已經成了90後的主基調,尤其像我們這群抓著上個千年尾巴出生的人,我們趕上了國家飛速發展的一個階段,和幾十年錢的改革開放不同,互聯網的發展徹底改變了生活的性質。信息大爆炸,紅的,黃的,白的,紫的,透亮的,渾濁的泛濫成災。前一陣和家裡一位親戚聊天,那位親戚四十多歲了,腦瓜活泛,他說了一句這樣的話「現在的境況,真的讓這些孩子們不知道該幹嘛了」。
我認同這句話也是有我的理由的。
上周剛上了毛概課,毛概老師說作為一個工科的學生,大學最起碼要讀個三五本馬克,毛爺爺或者歷史的名著才行吧,你的學歷到大學水平了(我現在目前專科),不能精神素養達不到吧,不要整天在宿舍打遊戲。
今天下午剛上了c語言選修課,c語言老師嘮叨了一節課自己的經歷,說他自己和我們一樣,專升本,然後升上本科後,各種錯過學習,四級,二級,雖然最後極盡彌補最後錯失考研,將遺憾說的感情真摯,然後開始說考研,考研,考研。。。
這兩位老師的一番言辭都打動了我,but我不再是剛上大學的見什麼都新奇的,感覺什麼都厲害的新生。凡事都得經過基本的分析和獨立的思考才能斷定這件事於己是否有用。
如果有一個人說「這個世界太不好了,邪惡的,黑暗的,見不得人的事情太多了。」他說錯了嗎?並沒有
如果一個人說「這世界太好了,善良的,光明的,美好的事情太多了」,他說錯了嗎?也沒有。
所以,世界是怎麼樣的根本不用管它,關鍵是你怎樣去看它。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
三五本毛選或者歷史,恰好我書單首選的是毛選,這兩天翻了幾頁,感受就是這書絕對值得人讀個十年,但是隨隨便便讀還不如去看綜藝節目解解悶,如果不花功夫,花力氣,仔細研讀,看完了就只是看完了。
考研,讀博,這個去年和我說我沒準還會一腔孤勇的扎頭好好學習,但現在,書本是書本,現實是現實。考研讀博是很多人翻身的唯一一條路了,但學習的成本之高,犧牲之大甚至高於很多行業。「一將功成萬骨枯」,考出來了,功成名就,雖然現在什麼「研究生遍地是,不值錢」的言論很多,多留意一下實際會發現很多大城市在出政策留住高等人才。不過如果失敗了,什麼也不是。中國人的通病就是只在乎結果如何,從不看過程裡面吃過多少癟。
所以,任何作為過來人給後來者的都只有忠告,任何渾水都得自己親自蹚過去,有句老話叫「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想什麼就要去嘗試,成功永遠都是在失敗的屍體堆里長出來了,說多做少,不切實際,這是空想主義錯誤。
研判歷史的作用是告訴人們歷史無用,請另謀生路。因為歷史從來都是有勝者撰寫的,裡面滿是成功的榮耀和失敗的眼淚。
永遠不要預測未來,做了半年交易,虧損讓我得出這麼一條結論,人類對於未來的盲目樂觀是理智不可阻擋的。高估自己的努力程度,對未來境況的盲目樂觀,因為人們很難願意接受失敗,所以只會想好的一方面。
當下,永遠都是當下。歷史無用,因為歷史告訴人們的是那個階段的成功方法,「時勢造英雄」而已;不預測未來,因為未來不來,誰都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當下就是跟隨趨勢,但別徹底丟在裡面。有句話講「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假設:河西是個好地方,但是河東就是各種苦日子,一個人想從河東去河西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其一,他要首先有去河西的心;其二,十年,這隻一個表示時間的數字,實際多少年還不知道;其三,他必須耐著性子等待,而且是努力的等待,永遠不能放棄嘗試。
這個人最終能不能到河西,不知道;以往到達河西的人的經驗他可以效仿嗎?可以,但並不一定會成功,因為河水的暗流走向變了。
一點想法吧!不做結尾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