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人經典誤區之:我就是用戶

由於做產品不像寫代碼,有著非黑即白的嚴密客觀標準,而且對於產品的理解,本身確實就是一件相對主觀的事兒,所以在很多公司,上到CXO,下到實習生,哪怕是不做產品的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就是「用戶體驗」,每個人都能從自己理解的角度發表一番產品見解去代表「用戶體驗」,於是經常發生以下場景:

A:我覺得你的這個東西不符合用戶體驗,我要是用戶,會這樣,這樣,這樣...

B:你這個就符合用戶體驗了么?用戶應該是這樣、這樣的...

以上場景中的A和B,適用於產品vs設計,產品vs開發,運營vs產品,市場vs產品,老闆vs所有人

可是,你們的「見解」,真的對么?你們是在給用戶做產品還是給自己做產品呢?不知道什麼是「共情」、「移情」、「投射」,哪來的勇氣就敢代表「用戶體驗」呢?

共情(Empathy),是指能夠想像自己處於對方境地,並體會對方感受的能力

移情(transference),是指將自己一段過去的認知(關係/情感),轉移到當前的認知(關係/情感)中

投射(Projection),是指將自己存在的行為特徵,推測在其他人身上也同樣存在

通俗但不夠嚴謹的解釋就是:

共情是把自己當做別人

移情是把別人當別人,(把B當做A,把對A的情感轉移給B,或愛A及B)

投射是把別人當自己

對應到不同情況的產品經理就是:

共情產品經理,真正的把自己模擬為用戶,並儘力體會對方的感受

移情產品經理,想把自己模擬為B,但實際把自己模擬為了A,進而把自己對A用戶的感受「同理」給了B

投射產品經理,客觀上想把自己模擬為用戶,但實際主觀上把用戶模擬為了自己(不客氣的說,市場上九成以上都是投射產品經理)

在某些情況下,移情和投射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以己(人)度人」,投射相對移情表現更明顯和極端一些。舉個例子,投射讓人更傾向於按照「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來判斷被觀察者是什麼樣的人」,而不是按照被觀察者的客觀情況進行判斷。當觀察者與被觀察者十分相似時,觀察者的結論會很準確,但這不是因為他們判斷準確,而是因為此時的被觀察者與「自己」十分相似。而一旦被觀察者和「自己」不相似時,結論自然也會產生巨大偏差。

「共情」和「移情」與「投射」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共情」更客觀,而「移情」與「投射」更主觀。過於主觀是一種認知障礙,它會掩蓋和扭曲客體的真實情況,形成對客體錯誤的認知和判斷。對應到產品經理身上的現象就是:為「自己」做產品,為「老闆」做產品,就是不為用戶做產品。

至於如何做到「共情」,這個真的挺難,從產品從業者的角度來說,首先要做到不停的提醒自己「不要主觀」、「不要主觀」、「不要主觀」,任何從主觀判斷(包括經驗)出發得出來的結論,都有可能是錯的;其次就是盡量從客觀標準,或者具備共性的客觀事實中尋找通用性,並以此為基準建立一套「由一般性到特殊性」的推理方法(推理方法論後面文章會慢慢寫到)

推薦一篇心理學的文章

王怡蕊:讓我們談談共情?

zhuanlan.zhihu.com圖標

節選如下:

和很多後天習得的能力一樣,共情很難成為自然、本能的習慣;但不斷的練習,能讓我們更加熟練的運用這種技能。對於剛開始練習的人來說,最好的方法是做一個優秀的傾聽者。善於傾聽的人,在生活中,通常都是比較受歡迎的,是朋友願意與之傾吐心事的人。

具體來說,在傾聽中,當我們試圖理解他人時:

1、務必牢記:你不是他人的專家。因而,作為局外人,我們可以猜測他人的感受,但了解自己最深的,還是他們自己。

2、不要僅從自己角度去思考他人的問題。

3、永遠不要將你或別人的經驗套在他人身上。經驗永遠僅供參考,不可複製。

4、與他人想法、觀點相左時,永遠記住,他才是對的。

5、不斷向他人反饋,不斷確認理解是否存在偏差。可以僅僅詢問「我這樣理解對嗎」。

6、對他人情況不確定時,或不知如何提供幫助時,不要揣測,直接開口詢問,由對方告訴你需要什麼。

看過之後是不是發現這幾條和經常被大家念叨的產品理論有相似之處?正如我個人的簽名所言「洞察產品,即洞察人性」,從人性的角度去思考產品,並不是憑空想像,也要有理論基礎。所以,摸摸自己的胸口問一下,你現在做到的是哪一種產品經理,共情,移情,還是投射呢?

————建議部分————

對於產品人來說,做產品也是有一套客觀標準和邏輯體系的,並非是個人就能隨便依靠一些主觀臆斷和所謂經驗來指手畫腳。當他們和你對不同的「產品邏輯」或「用戶體驗」討(撕)論(逼)時,如果你只會從主觀角度和他們對撕,那就不要抱怨對方不懂產品,因為你們都是在自己的邏輯圈內「自說自話」,互相說服不了對方很正常,因為他們已經成功的把你拉到了和他們一樣的水平,並且用「級別/資歷/口(詭)才(辯)」打敗了你。

正確的做法是:他們說主觀判斷,你就要用客觀標準打回去。什麼,客觀標準他們聽不懂,還在強調自己的主觀認知?那你應該果斷停止討論。

————吐槽部分————

最後再吐槽一下部分胸有產品經理大志,自封產品經理Title的各種CXO等高管們,專業的事兒,還是要交給專業的人做才靠譜。屁股決定腦袋,在哪個階層就應該想哪個階層該想的事兒和該做的事兒,員工妄議公司戰略不行,高管直接干預產品細節更是大忌,兵熊熊一個,將熊可是熊一窩。


推薦閱讀:

產品經理可以藉助Chrome控制台來做什麼
《破繭成蝶》:用戶體驗設計師的成長之路讀書筆記
網易雲音樂產品報告
美顏相機產品體驗報告&競品分析
產品經理要懂的邏輯框架-簡析麥肯錫的分析框架(一)

TAG:產品經理 | 方法論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