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否應該與過去的自己和解?
昨晚看了《海邊的曼徹斯特》,看完後我有幾分鐘的沉默,在我旁邊的妻子也許沒有注意到。悲傷不是人生的主題,但它的存在確實讓人無法忽視。
總的來說,影片的格調就是藍色的。個人感受最深的是電影中的配樂,憂鬱的交響曲似乎跟著情節來演奏,常常在一個場景中只有人物移動,暗示著人物是這悲傷的音符。影片傳遞給觀眾的悲傷感受並不是哈姆雷特式的復仇之苦,而是更能植入觀眾的內心的悔恨交織,因為絕大多數人需要面對的是,在造成不可挽回的結果後如何面對自己和所謂的未來。
影片傳遞的悲傷如同綁在手臂上的吊針藥水,它慢慢地,滴,答,滴,答,看似毫無殺傷力,但會慢慢滲入你身體的每一部分。你緊張過,焦慮過,甚至憤怒過,想拔掉這該死的針頭,不過你清楚地知道,這就是生活。
卡西·阿弗萊克的演技毋庸置疑,他所扮演的主人公由於自己的放縱和疏忽,犯下了不可挽回的錯誤,永遠失去心愛的三個子女。他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變得精神萎靡,對絕大多數事情毫不在意,有時還會借酒釋放積攢的不滿。
哥哥的病發死去,他必須處理哥哥的後事以及未滿18歲的侄子。與侄子住在一起的過程中,他開始慢慢變好。影片的最後,其實是半開放的結局,主人公並未變恢復之前的生活狀態,只是與侄子的關係開始變暖,後續人生如何,我們只能順著最後的片段往好的猜想。也許對於長期受傷煎熬的人來說,這種情景已經是極大的安慰。
回到日常的生活中,其實主人公所面對的難題,很多人都需要面對,我們是否需要與過去的自己和解?無論從生理或心理的角度來說,人都有早期,成長期,成熟期,衰老期的演化,從少不懂事到慢慢建立自己穩定的世界觀,看似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過去犯過的錯,積極改變即可,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
不過,過去無法挽回的結果總是讓人無法釋懷,如果大道理有用,心理醫生早已失去了飯碗。普通人生活上的問題也許沒有主人公那樣嚴重,也許是工作上的失誤,或者某件事情上不作為,沒有付出應有的努力等。但無論如何,承受痛苦的方式也許差別不大。
這時人會沉浸在悲傷的回憶中,無法集中注意力,時不時會想起過去的場景,希望回到過去重新選擇,但還是無能為力。讓痛苦疊加的是,越是發現自己無能,就越難原諒自己。
要走出悲傷不容易,但值得為之努力。
個人認為影片的高潮是主人公與前妻相約見面的部分,前妻已與新歡組建新家庭並有了新小孩。這是故事最大的衝突場景,不僅是電影角色,就連觀眾都要深吸一口氣。
對於前妻來說,罵幾句難聽的話發泄痛苦並離開是治療自己的方式,但也許叫逃避。前妻看似已經原諒過去,但一句「我愛你」說明人生離苦之艱難。
對於主人公來說,雖然不願意,但他還是這麼做了,他回到當年犯錯的地方,直面所有痛苦的回憶以及異樣的眼光。儘管他可以與前妻繼續聯繫,但他還是選擇與過去告別,用自己的方式療傷。
儘管帶著淡淡的憂傷,繼續活著,也許是最好的療傷方式。
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如八九,這個時候的人容易感受到孤獨無助。如果是我,一般會抽出固定的時間,在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看大量的人物傳記。少年時看人物傳記總是容易被鼓動,但現在更多的是看各有各的滄海桑田,最終還是對人類之渺小而珍奇的處境感到同情,也只有這樣自己才能慢慢接納自己的過錯。
生如夏花,別去想去年冬天的事情。
推薦閱讀:
※《美國麗人》解析:飛舞的塑料袋,誰才是美國麗人
※成龍為什麼會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榮譽獎?
※奧斯卡烏龍了,但我們心中早把獎頒給了《月光男孩》
※這部電影不僅僅是電影——《華盛頓郵報》
※奧斯卡前,一波往屆撕殺,看看誰比自己主演的電影更dr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