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繹如學詩—王之渙《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注釋】

1、鸛雀樓:在蒲州(今山西永濟),故址在城西河洲渚上。北周宇文護造(約公元549-554年間),唐朝李瀚有《河中鸛雀樓集序》云:「宇文護鎮河外之地,築為層樓,遐標碧空,影倒橫流,二百餘載,獨立乎中州,以其佳氣在下,代為勝概。應是金元光元年(1222年)毀於戰火,舊址到明代初年尚可識別,之後不可考。後來把西城樓寄名鸛雀樓。蒲州府志總卷三古迹,宇文護鎮河外之地,築為層樓。大統十五年(549年),出鎮河東,遷大將軍,西魏恭帝元年(554年)九月,征江陵。」

2、白日:太陽。依:靠著,依傍。盡:完畢。這句是說太陽依傍山巒落下。

3、黃河:鸛雀樓應在黃河東岸。黃河在蒲州由北向南,然後轉向東。

4、窮:窮盡。千里目:遠望之目,指眺望遠方。

5、更:表示動作行為的重複,相當於「再」、「復」、「又」。

【韻腳】

本詩韻腳是平水韻下平十一尤部,流,樓押韻。雖然現在讀音韻母不一樣,在唐代是一樣的。

【譯文】

遠處的太陽依傍山巒漸漸落下,近處的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流去。

如果要眺望欣賞更多山河美景,就需要再登上更高的樓才可以。

【背景】

王之渙(688-742),名之渙,字季凌,本家晉陽,宦徙絳郡。家中世代為官,門蔭為冀州衡水主簿,有人誣陷,棄官回家,十五年間,優遊青山。絳州接壤蒲州,在蒲州東北。後出仕為文安郡文安縣尉。蒲州為當時重要城市(四輔之一)。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713-766年)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雖然棄官在家,但仍然志在千里。

前兩句寫景,一山一水。山是遠景,登樓眺望所見;水是近景,俯身近觀所見。遠處,夕陽傍山緩緩而下,近處,黃河流水氣勢磅礴。樸素簡練的文字,把千里風光刻畫的淋漓盡致。首句寫眺望一輪白日向著遠處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緩緩落下。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而去,流歸大海。夕陽西下,緩慢如果靜景,而奔流的河水,是不停的動景。一遠一近,一靜一動。千里風光,盡收眼底。

後兩句寫的是詩人觀景時的心情。所有的景色,已經都被前兩句囊括。因此,由景轉情,情景交融,升華詩的境界。「欲窮千里目」,並不滿足眼前所見,想要看到更多的風景,要達到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不被遠處的山巒遮擋。就需要站的更高。「千里」和「一層」這兩個數量修飾語都是虛指。這兩句所思,與前兩句的寫景自然承接,但詩人已經在樓的高處,只是想像。但卻把詩引向了更高的境界,也給讀者留下了更多的遐想。想要看到更多的風光,只有站得更高。詩人後來也重新出仕,恐怕也是為了看得更遠。


推薦閱讀:

佛與鬼:王維、李賀寫詩用字分析(唐代詩人寫詩用字分析之二)
李商隱的太陽,李商隱的雨
繹如學詩—王維《鹿柴》
《唐詩三百首》學習筆記 (7)
唐詩《涼州詞二首·其一》表達了什麼情感?

TAG:唐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