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眾神的應許之地
作者:許偉明
過年回故鄉,是重新發現和審視自己出身和成長的一個機會。對很多外出的人而言,帶著外鄉的經驗,隔著一層眼鏡,看待自己若即若離的老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感,或若有所失,或更加熱愛。
我的故鄉是福建泉州,自從大學之後,我主要在假期時才回到泉州,更準確地說,是回到位於泉州的一個山村。我很少仔細地思考,泉州是什麼,我該如何向外來的人介紹泉州。
總體而言,我對泉州的認知,更多地是由自己生長的經驗堆砌起來的,我想到泉州,總是想到大量的細節和個人。但我很少去很宏觀地想,如果整體去看,泉州和潮汕等地方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現代人很喜歡空降到一個地方,並給那個地方下一個判斷。但對家鄉要做一些判斷則是很難的,對泉州這麼複雜的一個地方,可能就尤其難了。
神居住的泉州
今年春節,有朋自遠方來,我和他們一起到泉州市區的開元寺、西街、華僑新村,泉州晉江的五店市等地。這些地方,算是來泉州旅遊的例牌菜了,但卻很難說就最能代表泉州的地方。
更早時候,有人問過我,到泉州該玩什麼?我仔細思考了之後,發現真的不知該如何推薦了。泉州還是很大的,似乎並沒有這樣一個或幾個地方能把泉州給代表了。
但有一樣東西,倒是很能代表泉州,那就是燒香拜佛,泉州人自己稱為「拜拜」(bài bài)。初六到開元寺,寺里香火旺盛的場景令人過目難忘。而且不同於外地寺廟常見中老年人,開元寺里有很多「拜拜」的是年輕人。據說,泉州關帝廟的香客更為擁擠。
這種對燒香拜佛的熱衷,可絕不僅存在於關帝廟、開元寺、清水岩、天后宮這類較為名的廟宇,可以說在泉州,處處可見大小的寺廟,處處都有常年不斷的香火,尤其到鄉村地區,加上絡繹不斷的鞭炮聲,場景更為火爆。
我的老家附近不到30米就是一座小廟,這座最早建於宋代的小廟,是我們村很重要的精神地標,裡面供奉著「康王元帥公」。正月初一這天,家家戶戶都要來給「康王元帥公」上香、燒紙錢、放鞭炮,在我老家就會被鞭炮聲吵個不停,根本沒法說話。
到初四上午,村裡人用轎子把康王元帥公的神像抬上,前往一座高山的頂上,男人和孩子們一路跟隨,沿路擊打著各種民間樂器,比如敲鑼、打鼓、擊鑔。下午,村民再抬著康王元帥公在村裡巡遊,那是全村人與神共同狂歡的一個儀式。
在泉州,絕大多數的村子都有自己的廟宇,有些村子還有好幾座寺廟,裡面供奉著各路的神仙,諸如各種將軍、祖師、大帝、真人、觀音、尊王、聖母,靠海而生的人則有專門供奉媽祖的寺廟。
如果要統計泉州究竟有多少寺廟,那一定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而泉州人在春節期間,為了供奉各路神仙所點掉的鞭炮、燒掉的紙錢所費的錢財,一定也是一個巨大的數字。
如果不是置身其中,很難感受到泉州竟是「世界宗教博物館」,不僅因為佛道的寺廟真的多,還因為還有大量伊斯蘭教、景教、天主教、印度教、基督教、明教、日本教和猶太教等諸多宗教的寺廟。
從宗教文化來看,這麼多宗教在同一個地方相安無事地發展,可見泉州人還是很包容的。據說這也和泉州早期港口貿易的繁榮有關,世界各地在此建設宗教場。千年之後,泉州不復有宋元時繁華,宗教文化的遺產卻穿越了時光留到今天。
不過泉州人的「拜拜」,和宗教信仰不能直接等同。人們到寺廟去祈求平安與發財,這和中國其他地方並沒有太大不同。但不同的是,泉州的寺廟如此之多,無數的神靈每天接受著來自人間的各種許願,使得泉州看起來更像是個眾神給的應許之地。
更為重要的是,「拜拜」是很多泉州人在節日或某些較重要時刻非做不可的事,並且與宗親、家族、禮儀等共同組成的社會文化系統緊緊地綁在一起。
傳統在平凡生活里流淌
當別人問我是哪裡人時,我會說是福建泉州。對方常常會這麼反饋:「那是好地方啊」 「那裡很富有啊」;有些歷史知識的人則會說,「那是宋元第一大港啊!」「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這些對泉州的認知,通常讓我不知如何回復。因為我也有這些認知,但並不是在身邊經歷獲得的,也是從新聞或歷史裡學到的,我自己並無一個切身的感受。
可能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個的泉州,包括歷史的泉州、今天的泉州,城鎮的泉州、鄉村的泉州,海邊的泉州、山裡的泉州。這些不同的泉州,被不同的人不同程度地掌握著,但卻很少拼合起來。
我很少把故鄉的概念從我們老家那個村放到大到整個鎮、整個縣那樣的範圍,更別說大到整個泉州市這樣的範圍了。每當想起故鄉,我的腦海浮現的是我們那個被茶山圍繞的村子,那裡還有一座建於明代的土樓,那裡生活著很具體的人,說著我熟悉得不得了的閩南鄉音。我在村裡、鎮里、縣裡,都有著較為豐富的生活經驗,但我很少把這些個人經驗擴展對整個泉州的理解。
可能很多泉州人會和我一樣,對這個地方的一些具體細節很清楚,但反而對整個泉州的概貌所知甚少。但泉州的可愛之處,恰恰不在於他有一個段多麼恢弘的歷史,他也沒有一個統括一切的文化帽子,或者存留有多麼豐富的古迹,泉州的可愛在於生活的細節之處,在於細節里無處不在的文化。
我記得小時候,聽別人談起惠安女子穿衣服漏著肚臍眼,當時覺得很不可思議。
前幾天又去了一趟泉州豐澤區的潯埔漁村,見到那邊中老年婦女的頭飾都用著小朵的鮮花,辛勤地撬著耗仔殼,很是感慨這個離城市那麼近的地方文化傳承真是堅韌。
泉州其實很大,有1.1萬平方公里,在從海洋到山林,從平原到丘陵,從城區到鄉村,裡面的細節太過於豐富了。
但泉州人的這些豐富的文化,就在平日的生活中悄然著流淌著、持續著,並在節日里的一些儀式被集中體現出來。一切都自然而言地發生,像是本該如此,使得人們很少言說這些深刻影響著自身的文化,也很少去言說自己所處的泉州。
- 關注「這和那」公眾號,id:thethisthat,了解更多非遺故事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