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之痛:不僅寒門難出貴子,原來手機也是要講出身的
劉立榮因涉賭而被凍結股份,這事聽起來就像個笑話。
小賭怡情,大賭傷身,其實互聯網圈子內不乏對此興緻頗高的人,比爾蓋茨、巴菲特、柳傳志及馬雲都是德撲愛好者,而王健林、雷軍等人偏愛設上億賭局,甚至至今還流傳著馬云為什麼有段時間剃光頭的流言。
劉立榮雖不及上述大佬,但好歹作為浸淫手機行業多年的老兵,一夜輸光好幾億這種愣頭青似的行為,實在是難以理解。總不能因為人家圍棋下得好,就說這個人好堵?
當然,這件事沒有定論之前都是推測。但有一點或許已成事實:2018,金立危機到來。不僅是因為行業形勢,更主要的原因在於這一品牌的天生劣勢。縱觀16年的輝煌與掙扎,或許只能感慨一句:出身不好是「罪孽」。
因為「寒門」出身,所以難甩「山寨」標籤?
2001年金正集團正上演一出「逼宮」的戲碼,創始人楊明貴被迫離職,當初跟隨其創業的老部下在新老闆入主後焦慮不安,劉立榮就是其中之一。幸好當時借著和經銷商的關係穩固,他把眼光放在了剛剛興起不久的手機行業,出走後隨即建立了金立。
回想起十多年前的手機市場,劉立榮雖然入局時機選得好,但相較其它廠商,可謂是地地道道的「寒門」出身。
同一起跑線上,聯想手機背靠聯想集團和柳傳志發家,任正非的軍工背景令別人可望而不可即,即便是酷派和中興,起碼有尋呼業務或通信基礎作為支撐。而因創建小霸王聲名鵲起的段永平,其資歷也是遠大於劉立榮,更何況他進入手機行業還更早。只有像天宇朗通、金立這樣從零開始的企業,不得不通過「租賃」有手機牌照廠商的牌照來生產,俗稱貼牌。
自此後,山寨基因就與金立如影隨形,即便後來取得了牌照、轉型了智能機,這一標籤就像是個人的出身一樣,未免經常屈從在階級固化的現實之下。
當然,金立只是其中之一,在國內品牌機尚未崛起、國外巨頭把控市場的情況下,山寨機因低端低價而迅速增長,這是必然,如果當時劉立榮連這點機遇都抓不住的話,也就沒有現在的金立了。實際上,即便是日後的「中華酷聯」及排名前五的品牌,或多或少一開始都曾沾染過模仿複製的作風,要不然聯發科也不會憑此發家。
但為何只有金立的山寨標籤難以摘除?說到底,深受其害只能是因為原來深受其益。
2008年國產手機市場迎來一陣寒冬,創維宣布以「1元人民幣+1元港幣」的價格甩賣其80%的手機業務股權,夏新連續兩年巨虧9億元,波導在3月出售手機合資公司,戰線收縮、預虧連連。此時,金立卻開始在一眾山寨機中脫穎而出,銷售量甚至僅次於三星和諾基亞。
這一切可能都要歸功於那句曾經耳熟能詳的廣告語:「只需998,金立語音王帶回家」。
這個廣告如今看來是極Low無比,但是在當時信息閉塞的環境下,電視直銷的方式可是創造了手機領域的銷售奇蹟,再加上劉德華的天價代言,想不火都難。現在想來,藍綠兄弟的營銷可能還是劉立榮玩剩下的。不過也正是因此,電視導購的蒙蔽性導致金立在享受銷量猛增利益的同時,不免遭人詬病。
由此,出身山寨的金立,一面深海,一面火焰。
劉立榮擅長革公司的命,但革命尚未成功
2009年金融風暴後的經濟「寸草不生」,金立一年時間內,工人一度只剩下四分之一。心急如焚的劉立榮,在工廠邊的一個影劇院內集合所有骨幹,召開了管理大會。次年,金立工業園拔地而起,他振臂一呼,立下了將此建成亞洲最大單體智能終端生產基地的願景。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數年積累的實力終究是比不過別人家大業大。直至2011年底,在供應商普遍預判這些老企業必死的外部環境下,金立費盡心機才勉強趕上了智能機的末班車。
不得不說,從山寨機到品牌機,再轉向智能機,經歷三級跳而能存活下來的手機廠商,屈指可數,金立算是這裡面最為成功的一個。可能正如劉立榮所說,金立像一隻烏龜,雖爬行緩慢,但一直在前進。因而,金立努力得值得稱讚,幸運得令人羨慕。
但是如今六七名的位置真的能令金立心安理得嗎?
恐怕不是,長期處於第二梯隊更像是金立的困局,甚至還是其前進的極限。從這個角度看,金立藉助轉型、試圖像一個「寒門子弟」衝擊市場「固化」的嘗試,雖看起來悲壯,但或許並未真正成功過。
2013年智能手機行業風雲變幻,劉立榮慎重思慮後做出了金立的轉型方向:收縮千元智能機戰線和改變海外戰略。
這兩條路線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金立以後的發展態勢,可就目前現狀來看,這種大膽冒險的做法對金立來說還是太過於激進了。一方面,金立收縮千元機戰線、試圖進入中高端機及商務機市場,這說明劉立榮試圖在其智能機還未擺脫山寨色彩的情況下,一步「躍進」。但現實是儘管金立現在憑藉W系列和M系列打響所謂的高端定製,可產品還是免不了被網友評判為山寨風。
多年前金立最暢銷的語音王手機H8,抄襲的是當時摩托羅拉最火的A1200,數年過後,E7被曝抄襲諾基亞1520,M6則幾乎復刻了華為Mate8。
當然,金立的出海戰略至少曾經輝煌過。據悉,金立早在1999年就到過印度,2013年起開始放棄印度的ODM訂單轉做品牌,2014年金立全球出貨量2800萬台、海外約佔55%。但是這個多年苦心孤詣建立起的海外「堡壘」,在小米等國內品牌紛紛搶灘印度後,基本上不堪一擊。
去年年底,與金立同甘共苦十數年的盧偉冰離職,算是為這場海外較量的失敗擔了責。
現在看來,2013年左右海外市場的擴張終究是選錯了時機,它使得金立偏離了國內的競爭,甚至是錯過了金立利用智能機重塑形象的機會。
不但寒門已難出貴子,智能手機市場也難逃出身論
金立多年來求而不得,反而漸失「城池」,這一危機或許會隨著劉立榮股權凍結、盧偉冰離職等連番打擊,而愈加暴露。很多人擔心,在智能手機銷量急劇下滑的市場背景下,金立會成為引發行業危機的導火索。這種顧慮是必然,尤其是去年處於第二梯隊的成員,變故叢生,今年市場表現如何有可能影響市場格局的進一步變化。
不過,外界還是不要過於放大這種風險,畢竟金立的危局,更多的是內部原因所致,說到底,是其病根不得根治。
互聯網雖說增加了公平競爭的機會,但並不是說就不講究「出身」問題,只是說這個出身與以往狹隘的階層不同。比如BAT走出來的創業團隊,一般情況下更受投資者歡迎,巨頭孵化的產品會具有絕對優勢,這些要素都會影響其成功與否。當然並不是決定性的,扶不起來的劉阿斗比比皆是。
聯想到金立,它的病根可能就起源於這種「出身論」。仔細想想,現今活躍的幾大手機品牌,只有金立出身於山寨,而且創始人的資歷相對較低。
華為和任正非不必細說,段永平90年代就創立了步步高,山寨機橫行的時候,公司主打的是音樂手機。黃章的魅族則是放棄了國內MP3市場領頭羊的地位,轉向智能手機的研發,其第一款產品可謂是當時智能機的一個高峰。小米成立得最晚,但是它開創了互聯網手機的先河,雷軍本人更是互聯網領域的風雲人物,即便是樂視和360,當時背靠的也是如日中天的賈躍亭和周鴻禕。
在這樣一群強敵的對比下,酷愛圍棋的劉立榮,也許只剩下風雅這一優點了。
可與其風雅相對應的,卻是金立甩也甩不掉的山寨出身。縱觀當時與金立叱吒風雲的相似品牌,幾乎都折戟沉沙在智能機的大潮中,唯獨金立幸運地存活下來,可數次的轉型與激變卻算不上成功,這和其山寨基因不無關係。
總而言之,金立的這個春節恐怕是過不安心了,不止如此,處於第二梯隊中的各位也開始人人自危。但對金立而言,這依然是「歷史遺留」問題,今年劉立榮大概是很難再清凈地與人對弈了。
歪道道,獨立撰稿人,互聯網與科技圈深度觀察者。同名微信公眾號:歪道道(wddtalk)。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
推薦閱讀:
※為什麼所有薛之謙代言的廣告都被撤下了,而金立手機卻表示絕不撤下呢?
※60億營銷費用,金立為何就是比不過OPPO和vivo?
※線下市場成競爭焦點,金立「金鑽俱樂部」殺傷力幾何?
※瞄準華米OV!金立要上位,魅族將出局,誰的心更冷?
TAG:金立手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