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海城品讀七十八:《善哉,「既得式後悔」!》

海城品讀七十八:《善哉,「既得式後悔」!》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大一寒假,被國內一所著名高校高分錄取的小王,見到他高中最要好的同學小劉,聊起各自的大學生活。小王說,他進了大學才發現:身邊有不少人不但學習拔尖,而且多才多藝,課餘生活也很豐富;在這裡,自己引以為豪的高考分數變得蒼白無力。他後悔自己高中三年多數時間都在「題海」中度過了。

小劉對他說,不要這樣輕易地否定自己的過去,如果沒有曾經的付出,你如今連說後悔的機會都沒有。

要求:結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漏個人信息。

【我看過許多關於此題的作文,看到此題就歡欣鼓舞,讀過全文,更手舞足蹈了。唯獨選擇這篇點評,理由如下。】

下水文:

善哉,「既得式後悔」!

深圳市葛福安

【我聽說過既得利益、既得權等詞語,就是沒有聽說過「既得式後悔」這樣的詞語,我疑心,這個詞,葛老師是依據既得利益等詞仿照而來的,唉唉,你是怎麼想出來的,羨慕死我了,你得有多大的智慧啊,才能有如此的能耐。另一方面也是葛老師對作文材料內容及含意的深刻、透徹的理解,只有參透了既得的意義才能造出這樣一個新詞。新鮮而深刻,切合題意。仿詞的功夫不得了。】

小王弄潮「題海」終進名校,卻發現了自己的「蒼白」,因而「後悔」。與那些虛擲光陰、最終兩手空空而「後悔不迭」的人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小王是因「所得」而後悔「所失」。小王的這種後悔,不妨稱之為「既得式後悔」,這種後悔,沒有「得了便宜賣乖」式的「矯情」,而有自我省察、自我反省的深刻。所以說,善哉,「既得式後悔」!

【作者針對評議點,牢牢抓住了材料的關鍵概念(後悔),敘述材料,道出後悔的原因;接著就在真實的情境中辨析這個概念,此後悔非彼後悔也;於是給小王的後悔下了一個定義:「既得式後悔」,接著又詮釋這個新鮮的概念,這個詮釋,既和作文材料十分的契合,又是釋疑,又是全文的總綱。其實,這些都是為最後一句的中心論點做鋪墊的,於是就順理成章的得出了中心論點。】

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可見「省察」對於人生的意義,尤其是對於那些生於混沌、死於茫然的人生而言。但是,有些人的省察也僅僅是從得中見得,失中見失。而小王的這種「既得式後悔」則不同,它有著得後見失的深刻。拼搏三年,遨遊題海,入讀名校,對於眾多高三學子,這都是夢想成真、值得欣欣然很長一段時間的大好事。但是,小王沒有這樣,他「得後」而「思失」,在與他人的比較中,看到自身的「蒼白」,感受到生活應有的豐富與飽滿。可以推想,此後的小王,決不會把自己的大學生活過成「高四」「高五」,他一定會從「後悔」中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讓自己的學習與生活變得豐富起來。這都是「既得式後悔」可能帶來的變化。

【這段文字寫得「一波三折」,足見其邏輯思維的清晰,對小王的認識之深刻。本段首先說省察的意義,但是一轉,說有些人的省察是什麼樣的,其實,已經作好了與小王的對比的準備。有些人是得中見得、失中見失,而小王是得後見失。為什麼呢?還是先說有些人,與前邊呼應,只不過結合材料更具體了,然後說小王,又但是一轉,結合材料分析小王的得後思失。得後思失,有什麼意義呢?作者用「可以推想」,推出來了。這個推想是合理的,是令人信服的,不是胡編亂造的,臆測的。小王的人生是經過省察的人生,是有意義的人生。從表達上說,那誰又能說這不是「既得式後悔」的延伸與深化呢?】

但是,現實中卻鮮見這種「既得式後悔」的存在,正如在改革面前,「既得利益者」是難以撼動的一群。這裡主要是「既得」二字有讓人受到蒙蔽的力量。「既得」,看似是一個結果,實則是一種榮耀,更是一種資本。「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因為成的艱辛,所以,更容易給人帶來滿足感,也更容易讓人失去省察的警惕。因此,人很難「輕易地否定自己的過去」。但是,得與失是相對存在的一對矛盾,如果不能對自己的「所得」有著辯證、清醒的認知,人很容易被自己的所得蒙蔽,無視所得背後可能有的所失,結果,很可能最終讓自己因這「所得」而產生更大的「所失」。這方面的教訓,在中國歷史和現實中,可謂不勝枚舉。

【在歌頌了小王的後悔之後,在指出了這種後悔的意義之後,作者再次顯示了對作文目的、意圖,以及對文為時而著的深刻把握。可以說作文,沒有聯繫實際的反思,就沒有針對性、教育性,就是失去了寫作的意義。作者還是運用轉折思維,但是一轉就與現實發生了聯繫。作者還是從「既得式後悔」這個概念入手,進行深刻的解析。先是分析「既得」,說原因、說結果、說危害;然後說得與失的關係,站在哲學的高度,說原因、說結果、說危害。我以為略有遺憾的是在可謂不勝枚舉之前,概括的舉一兩個例子(點名式的就可以),是不是就更好呢?】

從這個意義上,更見小王「既得式後悔」的可貴!有了這種「既得式後悔」,他可能就會有所堅持,有所改變,堅持自己弄潮「題海」的專註與執著,改變自己單一的成長方式。我們也需要這種「既得式後悔」的反思,藉助所得而進步,反思所失而改變,這樣,就會少一些後悔,多一些可能。

【這是總結,是深化。於是我想起了《拿來主義》,拿來主義也是魯迅先生自己獨創的概念,也是先是說拿來主義不是什麼,後說拿來主義是什麼、怎麼樣實行拿來主義,最後說其意義、作用等。但我不是說本文是仿寫的,畢竟兩篇文章有所不同,但其主體思維路徑是非常相似的。其實即使是仿寫,又有什麼不行的呢?】

李白詩云:「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對於過往的回顧,心存得失之心,可能未來的風景會更美。此所謂:善哉,「既得式後悔」!(924字)

【用李白的詩句,煞尾總結,文采盡顯。但是,一般我還是要求學生,回溯一下開頭的引述,做到首尾呼應,結構完整。】

【我以為,本文是緊緊抓住「核心概念」來作文的典範,於是在網上找到了下面一些資料,供學生參考。

(1)議論文寫作中核心概念的「展開"

什麼是文章的核心概念?

一篇文章的主要觀點中往往有一兩個 詞語對全文的思路起統領作用,這一兩個詞語就是文章的「核心概念」。例如《中國人失去自信力了嗎》中的「自信力」,《談骨氣》中的「骨氣」。魯迅先生在其《中國人失去自信力了嗎》一文中緊扣核心概念做文章:先澄清中國人早就失去 「自信力」了的謬說,再闡明的確有一些中國人南「他信力」發展到「自欺力」,最後提出中國人的「自信力」之所在,文章層層推進,邏輯嚴密。如果我們能指導學生對文章中的核心概念作有效展開,如採用下定義、作詮釋、進行比較和類比等不同方法,使核心概念的內涵一步步明晰起來,豐富起來,學生就比較容易寫出有說服力的議論文。

考察一些優秀的議論文就會發現,文章的「中心」「思路」「材料」,都與文章中的核心概念有著密切關係,例如魯迅《拿來主義》,「拿來」無疑是這篇雜文的「核心概念」,魯迅對拿來主義的處理,具有兩個特點:一是表述「拿來」的手段豐富多樣——「掛國畫」「送槍炮」「繼承大宅子」,令人目不暇接;二是圍繞「拿來」做文章——「以前送去、送來的都不管用」「我們應該拿來」「什麼是拿來」「應該怎樣拿來」,一層層推進,邏輯性很強。以此推論,讓學生充分認識核心概念在議論文中的價值,知道運用核心概念學會一些表述的策略,對提高議論文的寫作水平無疑有實實在在的幫助。

具體的寫作策略如下。

策略一:清晰界定核心概念。核心概念往往是用一個詞或片語來表示,如《小愛拼湊大愛》的「大愛」,《登上山頭看風景》的「風景」,《該放手時需放手》的「放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規矩」。這些詞語有的本身就存在多重含義,而在不同的學科、人群、語境中,人們對同一個概念的理解也存在許多差異。但是,在一篇議論文中,一個概念一般只能表達一個確切的含義。因此,在議論文寫作中,先要對核心概念作必要的界定。界定時,應注意區別概念之間的關係:

1.概念的本義和引申義、深層意義。如《有話好好說》里的「話」,本義是日常生活中說的話語.但在這個題目中,它表示的是「意見」,往往是「不同意見」甚至是衝突性言語。因此,在行文中,就需要把這層意思明確出來。

2.概念的具象性意義和抽象性的比喻義、 象徵義。如《必須跨過這道坎》里的「坎」,原指一種土埂,後來比喻為道路上的障礙,議論文中一般象徵人在成長道路上遇到的艱難之處。類似的概念還有「門」「窗」「鏡子」「路標」「界碑」「方向盤」「天平」「鎖」「鑰匙」。行文中,一般從具象意義開始,通過概念界定轉到比喻義或象徵義。

3.概念的通常意義和新解。如「不求甚解」一詞,通常情況下形容不好鑽研、淺嘗輒止的讀書習慣,但馬南郵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把這一 概念的通常意思一下子顛覆過來,賦予它很多積極意義,如瀏覽式的讀書也很重要,有的書不必全解,讀書也未必需要那麼多功利心。文章的瓣實踐『反思價值和新意,很大程度上就在於概念的界定。這種「新解」式的概念界定,用來寫翻案性或商榷 性的議論文最容易得到好評,不過,操作中也容易出現失誤,因此一般應慎重。

4.概念的誤解和正解。如何對待未來文化,每個時代幾乎都存在誤區。魯迅的《拿來主義》在概念界定時做了不少文章,把在對外交往方面很多似是而非的觀念和做法,如從不知的「閉關主義」、不問結果的「送去主義」、一廂情願的「禮尚往來」,到後患無窮的「被送來」,一一做了解剖和否定,在否定「誤解」的過程中有力地豎起了「拿來主義」「有勇氣、有辨別、有創新」這一正解。

5.模糊意義與具體的意義。有時候,作文題目中的核心概念比較模糊,如「方與圓」「忙」,似乎有很多闡釋角度,但又常常讓人無從下手。針對這樣的核心概念,有效的做法就是把它具體化,也可以叫「排除雜念、定於一統」。如2005年上海卷優秀作文《雜——多元、包容、多角度》的第一段: 「『雜』常常和雜亂、繁雜同生,在人們心中就是『雜七雜八「七上八下「臟、亂、差』。我倒不這樣認為。可曾聽說『雜學』一詞?雜,既然能 提到學問的高度,可見雜也有雜的妙處。」其實,概念界定的主要目的,就是將核心概念從眾多可能意義中剝離出來,並賦予它只有在本文語境下才成立的特定意義。上面所說的引申義、深層意義、象徵義、比喻義、新解、正確的意義、具體的意義,就是界定以後凸顯出來的,一般就是議論文的中心,通常情況下也是文章新穎和深刻之所在。

策略二:界定核心概念的方法

1.下定義、作詮釋、對比等。其中最直接的 做法就是用下定義的方式將核心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進行界定。《李特一布朗英文寫作手冊》中也明確指出:「一定要給重要的抽象術語下定義,通常在論點陳述句中或就在論點陳述句的下一句下定義。」∞常用句式為:(1)根據某某的定義,A就是a。 (2)某某曾指出,A就是a。下定義就是對事物的本質特徵或屬性進行萬方數據概括,如「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人是 社會性動物」。下定義是認識和把握事物最直接的也是最準確的方式。但是對中學生來說,很多時候我們並不能肯定是否知道文中核心概念的準確內涵,此時,可以不必硬用下定義的方法去界定一個事物的概念,而只需寫出自己對這一概念獨特的理解就可以了,這種方式就是「闡釋」。常用的句式有:(1)我認為,A應該具有c、D等特點。 (2)在我的心目中,A應該是E、F的樣子。 (3)我理解,A應該具有x、Y等作用。

2.類比或作比較。類比就是具體事例中的隱含信息代表難以言說的概念;作比較就是區分與核心概念相似、相近概念的異與同,或者用相對、相反的概念來與核心概念進行對比,達到不直接說也能使人理解的目的。兩種方法的基本句式如下: (1)在某時某地,曾經發生過某事件,這就 是A的證明。 (2)在某某事件中,我們看到的是……(3)提起A,很多人都會聯想到Q

l、n

2,其實,A更應該是n。 (4)有人認為A是V,但v與A顯然有區別。當然,界定核心概念的方法還有很多。不過,在一篇中學生的議論文中,只使用一種方法界定就可以,並不是多多益善。

策略三:轉換核心概念的表達方式議論文中的核心概念十分重要,因此,我們常常看到一個核心概念會在一篇議論文中反覆出現,這種表達方式對文章的主線、主旨起到強調作用。分析上述課例,我們可以從學生的習作中總結出轉換核心概念的一些方法。

1.用具體事例闡釋核心概念。課例中習作 的開頭:「我只是一個普通人,我能做的不過是為他們送上一件襖子的溫暖……」顯然,這樣寫比直接解釋什麼是「小愛拼湊大愛」更具體,表達效果更好。

2.用具體的物品、場景比喻核心概念。為了 表示「小愛」,作者舉出「美國留學生送薯條」「撐傘的小姑娘」「溪流般的」「紙片地圖」等物品或場景,雖然所寫的事情場面都不大,物品價值也不高,但輕靈中透出溫暖,非常恰當地替代「小愛」。

3.用同義詞、近義詞替代核心概念。為了表 示「大愛」的內涵,又不重複,作者先後用了「人性的溫暖」「人性的悲憫之心」「賑災的壯舉」「人性的光輝」等不同的表述,而沒有直接使用「大」或「愛」這兩個詞語。這些表述與大愛的精神實質有一定的共性,可以看作是「大愛」的同義詞或近義詞。

從上文教學片段中對所舉例子的分析可以看出:一篇觀點普通的文章,若是核心概念界定得好,能使中心更加突出;若是核心概念表述得好,能大大提高文章的表現力和說服力。當然,關於核心概念的要求和寫作策略還有一些,譬如:以核心概念為主軸組織文章結構,處理好核心概念和一般概念的關係,使核心概念的內涵在文章前後保持一致等。總之,在議論文寫作中不只是圍繞核心概念做文章,在與寫作有關的許多點上,如果我們把具體的問題抓住,把教學過程展開,都能夠使寫作教學變得「更有意義」。

(2)如何「在真實的情境中辨析關鍵概念」

一、「辨析關鍵概念」的學理依據

「名不正則言不順。」說理從正名、定義或概念辨析開始是一種常識。說理注重邏輯,邏輯是研究推理的有效性的,推理由判斷組成,判斷又由概念構成,所以,概念辨析是邏輯闡述的起點。「清晰的概念對於任何一種理性、邏輯的說理都是必不可少的。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說理都是從定義開始的。

概念辨析可以釐定,可以區分,關乎說理的方向,使本身空泛模糊的話題轉為具體明確。「釐定」意為「整理、規定」,即先整理出別人或自己對給定話題或材料關鍵概念的理解與闡釋,再從中擇取或重新開闢出自己要闡述的內涵與方向,符合分析說理的過程性與條理性。如2005年上海卷的「說『雜』」,有考生先「整理」出了「雜」的習見性理解:「雜七雜八」「七上八下」「臟、亂、差」等,然後「規定」出自己對「雜」的獨特性理解——多元、包容、多角度。這樣,經過概念釐定後,原本空泛模糊的「雜」,便具有了「多元」「包容」「多角度」三個具體清晰的闡述內涵與方向,這三個清晰明確的方向既是文章闡述的核心內涵,又在結構上構成文章說理的邏輯梯度,從而使說理既扣緊材料與話題,又夯實了基礎論證的根基。同樣,上海卷的「更重要的事」,北京卷的「符號」以及平時的寫作訓練亦需要概念釐定。

概念釐定旨在將核心概念從眾多可能意義中剝離出來,並賦予它只有在文章語境下才能成立的特定意義。「定義的重要性在於它可以從論據中排除曖昧含混的成分,明確地將注意力集中到正在進行討論的實際問題上。」任務驅動型作文強調任務的真實性、給定材料的爭議性及結果的多樣性,重在讓學生充分交換意見,不必達成一致,故任務驅動型作文的概念辨析包含兩個具體內容:一是「辨析關鍵概念」,指向內容;二是「在真實的情境中辨析」,指向方法。也正因為其強調真實情境,所以寫作時需具備對象意識,要對所提供的事件表達自己的看法,這種看法和設想的對方的看法不一致的原因,除了雙方看待問題的立場、角度與方法不一樣以外,很有可能雙方對某一重要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所以需要對關鍵概念作出釐定或辨析。有一個常識需要表明:不是所有說理性的文章都必須概念釐定,而是在表達交流的過程中,對具有多義性並有可能導致雙方意見分歧,對表明己方立場、觀點、理由起決定作用並能幫助對方理解的概念才需要釐定。

「在真實的情境中」意味著概念辨析要結合材料的真實情境,如2015年全國新課標乙卷滿分作文《小李風采更勝一籌》的開篇:「大凡評選,不是要選出頂尖優秀者,便是要選出極為稀缺者。」開門見山提出對「風采人物」評選標準的界定:「稀缺度」,辨析了「風采」的內涵,若脫離這一「真實的情境」,「風采」的內涵又如何能扯上「稀缺度」?

概念辨析是邏輯說理的起點,缺之則可能走向曖昧含混,甚至偏離材料,這便是「辨析關鍵概念」的學理依據。

二、「辨析關鍵概念」的常規方法

辨析關鍵概念需要「在真實的情境中」只是一個大體方向,具體方法則需要細化。

概念釐定的向度可以揭示概念的本義與引申義,表層義與深層義,具象義與抽象義,也可釐定概念的常規義與別解義,模糊義與具體義,詞典義與語境義等。概念釐定的具體方法有「下定義」與「作詮釋」等,但中學生寫作中的概念釐定常常表現為對關鍵概念的個性化解讀,所以釐定向度一般不用詞典義,具體方法也並不採用嚴格的下定義。

如對2015 年全國新課標乙卷作文題關鍵概念「風采」的釐定,學生給出了個性化的理解:

何謂風采?風采不能用才氣、奉獻、成效等實際的評價來衡量,風采展現的是一種獨到的生活方式,它不僅僅在於爭取和奮鬥,也不僅僅在於意義和價值,更在於生活趣味與人生情懷。故「風采」之選,宜觀情懷。

這種只需從概念的性質、特徵、成因、功用、顏色或組成等任一角度詮釋,且只需大體接近概念內涵,寫出自己對概念獨特理解的釐定方式,就是作詮釋。再如釐定「傳家寶」的概念就不宜用詞典義,而宜採用個性化解讀方式。如:「傳家寶是指能傳承於後世的具有物質利益,或在精神、文化、文明上具有教育、審美等價值的東西,是家庭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

「拆字法」也是釐定概念的重要方式。如同樣釐定「傳家寶」,可以變化為:「傳家寶」就是「傳」+「家」+「寶」,「寶」意味著在精神、文化、文明上具有教育、審美等重要價值,指向「價值性」;而這樣的「寶」一定是可傳承的,涉及「傳」者和「承」者,且必須是在一個家族內部的傳承,所以具有家族精神與家族情懷,「傳」與「家」指向「特殊性」。

概念的區分是指將釐定的概念與其相近或相反的概念進行比較與區分,對論證或說服具有一定作用,能使抽象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如人們曾一度對「給老弱病殘讓座」屬不屬於「道德綁架」的問題爭執不休,認為屬於「道德綁架」的論斷曾經很流行,石勇在《道德真的不能強迫嗎》中的成功辯駁就運用了概念區分的方法:

不錯,有的道德是不能強迫的。道德包括「道德義務」和「美德」兩個範疇,不能強迫的只是美德,而不是道德義務!讓座是美德,是不能強迫的。美德不是道德義務,它產生於個人修養和社會想要達到的理想狀態,只是被「提倡」的東西,而不是被「規範」的東西。反之,如果是被「規範」的東西,即如果是道德義務,一定是可以強迫的。老人身體有病,如果不坐在座位上,會有安全上的高度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年輕人就有道德義務來給老人讓座。這是一種「自然義務」:我們對那些處於危險中的人,在幫一把並不會讓我們付出難以承受代價的情況下,是負有幫的道德義務的。原因很簡單:他們在那種境況中得到幫助的道德權利,在分量上,壓倒了我們「不管閑事」的道德權利。

這段說理很有說服性,奧妙就在於作者將「道德」區分為「道德義務」和「美德」兩個範疇,將「美德」區分為是「被『提倡』的東西」,而不是「被『規範』的東西」,從而推導出「道德義務」是「被『規範』的東西」而具有一定強制性的道理。如此,說理便淺顯易懂。

三、「在真實的情境中辨析」

缺乏「辨析關鍵概念」會失去說理的基礎性,容易脫離材料,任務驅動型作文中的概念辨析強調「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具有雙向性,即對同一事物持不同觀點的雙方都可以從自身觀點出發辨析關鍵概念。日常訓練中可以強化學生的這一意識。

首先,引導學生在原題中畫出評論此事時爭論雙方可能會爭辯的一些概念。

其次,以填空或簡答的形式讓學生釐定或區分概念,先自擬,後全班交流,訓練基礎性說理思維。

例如:根據以下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不要寫成詩歌)。

人的心中總有一些堅硬的東西,也有一些柔軟的東西。如何對待它們,將關係到能否造就和諧的自我。

分析:

此題考查的是理解簡潔的文字背後所蘊含的的深邃事理與本質要義,但是抓住關鍵概念(關鍵詞)、理解它們的基本含義是升華的基礎。這些概念有「堅硬」「柔軟」「和諧自我」等。「堅硬」的涵義,可以代表堅持、堅守、堅定、堅強、堅固、執著、結實等等;「柔軟」與「堅硬」相對,有軟和、不堅硬、柔和、軟弱、細軟、不剛強、處事隨和、凡事不多計較等等含義。

如何看待和理解「堅硬」與「柔軟」的關係?有些時候需要「堅硬」,有的時候則應該「柔軟」,這在考驗著每一個人的智慧回合定力;而許多情況下,是對立統一的,二者兼而有之,「堅硬」至極則易折,「柔軟」至極則易屈,兩者並濟方可無堅不摧,完美無瑕,「堅硬」與「柔弱」是大千世界與人類社會最為和諧的統一體。「兩概念」作文題,必須討論關係,這是定式。

從材料的組合方式上看,字面邏輯上互相矛盾的文字,在一定範疇下都存在充分的合理性:「內心柔軟的東西」在主觀精神層面講,體現了敏感、詩意、憐憫、同情、脆弱、善良等心態;「內心堅硬的東西」在主觀精神層面講,體現了執著、責任、抗爭、自信,甚至也可以指人性的弱點,如自私、冷漠等意義。這樣的相對「散點」分布給考生的思維以較多的落腳點。當考生在某一點上站穩,卻仍需要將眼光涉及另一點,將兩點結合,逼迫考生深入思考:「如何對待,才能造就和諧人生」。如何根據自己的人生境遇去平衡「柔軟」與「堅硬」,造就和諧自我。挖掘矛盾背後的邏輯合理性,體現對學生思辨能力的考查。至此,什麼是「和諧人生」呢?健康、快樂、幸福、自適等就是一種和諧人生。故而,無論是「柔軟」,還是「堅硬」以適度為好,適度才能造就一種幸福、自適的人生。

只有在這樣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寫出大氣的觀點、態度、見地與思想,寫出富有創新意義和價值好文章,給人以感悟、深思與啟迪。

(3)知識鏈接:

定義:概念是反映對象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

人類在認識過程中,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特點抽象出來,加以概括,就成為概念。表達概念的語言形式是詞或片語。

知識就是概念之間的連結,我們構造概念的目的歸根結底是為了把握直觀。

概念是抽象的、普遍的想法、觀念或充當指明實體、事件或關係的範疇或類的實體。在它們的外延中忽略事物的差異,把這些外延中的實體作為同一體而去處理它們,所以概念是抽象的。它們等同的適用於在它們外延中的所有事物,所以它們是普遍的。概念也是命題的基本元素,如同詞是句子的基本語義元素一樣。

概念是意義的載體。

概念是人類對一個複雜的過程或事物的理解。從哲學的觀念來說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單位,由此形成判斷。在日常用語中人們往往將概念與一個詞或一個名詞同等對待。

概念具有兩個基本特徵,即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概念的內涵就是指這個概念的含義,即該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對象所特有的屬性。例如:「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其中,「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就是概念「商品」的內涵。

概念的外延就是指這個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對象的範圍。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屬性的事物或對象。例如:「森林包括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特殊用途林」,這就是從外延角度說明「森林」的概念。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具有反比關係,即一個概念的內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反之亦然。

明確概念的邏輯方法:

明確概念就是要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定義是明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劃分是明確概念外延的邏輯方法。

概念有大小之分,對於多個概念,首先要明確其大小之分,是一級概念還是二級概念,是並列關係還是包含關係。這一點最好先畫概念圖。明確概念之間的關係才能更好的使我們理解概念。

分析概念,主要是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通常所說的「概念的含義」就是概念的內涵。一個概念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這個概念所指的事物的特性,二是這個概念所指的事物所屬的範圍。比如「人」這個概念的內涵就是「能夠製造和使用生產工具,有語言、能思維,兩足直立的動物。」其中「動物」是「人」所屬的範圍,「動物」前面那四個定語,揭示了「人」所具有的特性。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的適用範圍,或者說,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性的事物。比如「人」這個概念,就是諸如曹操、孫中山以及其他的具體的人。

揭示概念的內涵,通常採用下定義的方法。比如揭示「生產資料公有制」這個概念的內涵,可以給它下定義:「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生產資料歸勞動者共同佔有的所有制形式。」

揭示概念的外延,通常採用分類的方法。比如揭示「生產資料公有制」這個概念的外延,可以對它的適用範圍進行分類:「有兩種公有制和社會主義公有制,後者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綜合使用下定義和分類的方法,可以使我們對概念形成深刻而具體的認識。與下定義、分類相關聯,我們還經常採用抽象化、具體化的思維方法。

概念分析中通常還運用下列方法:

(1).解釋法。比如:「什麼是成才?成才就是成為對社會、對人民的有用之才。」

(2).打比方。比如:「自負,像一個泥潭,陷進去了,就難以自拔而停滯不前;自卑,像根受了潮的火柴,也難以將希望之火點燃。」

(3).舉例。比如:「文字要寫得簡練。」什麼叫簡練呢?簡練就是話說得少,而意思包含很多(以上為解釋)。舉一兩例:「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只不過十四個字,可是包含多少情和景呀!

(4).定範圍。比如:「在學業上要想取得成果,貴在一個『勤』字,包括勤練,勤記,勤觀察,勤動手,勤思考,勤總結。」這些方法,從根本上說,也可以說是具體化或抽象化方法的運用,只是更加通俗化了。

概念分析,可以使我們對一個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有準確、豐富的認識。在議論文寫作中,概念分析有很大作用。判斷是由概念構成的,有時就是由一個概念展開而形成的。對概念作分析,有助於我們形成判斷,論證判斷,分析判斷。而議論文中的論點,其實便是一篇議論文中處於中心地位的判斷。所以概念分析在議論文寫作的審題立意中,其作用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可以使議論文中心明確、集中。由於實踐的要求不同,人們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去認識同一事物。反過來,一個概念用來反映某一事物,可以揭示事物多方面的特性,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在短短的一篇議論文中,如果不將概念的內涵加以明確的界定,寫作中極易造成中心不明確,甚至「偷換概念」。

比如高考作文《習慣》,有些考生從學習習慣談到生活習慣,從個人的習慣談到一個國家、民族的風俗習慣,這樣寫下去,要想做到中心明確,大概是不可能的。

第二,可以幫助我們打開思路。

比如《人貴有自知之明》,作為一個論點,一個判斷,其中關鍵的概念是「自知之明」。對這個概念作分析,可以知道「自知之明」應該包括「了解自己的長處」和「了解自己的短處」兩個方面,據此中心論點就可以分為兩個分論點:「了解自己的長處是可貴的」,「了解自己的短處是可貴的」。如果再作進一步分析還可以知道,所謂「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在性格、能力、思想等方面的長處和短處。據此分論點還可以分解為更多的分論點,所以說概念的分析有助於我們將論點分解為分論點,從而打開議論的思路。

第三,可以幫助我們展開論證。

比如《知識就是力量》,要能夠論證「知識就是力量」,可以對「知識」和「力量」這兩個概念進行分析,所謂「知識」,就是對客觀規律的認識。所謂「力量」,既可以指個人的能力,也可以指某個國家、民族改造社會、改造自然的能力。掌握了知識,掌握了客觀規律,自然有助於增強個人的能力,增強這個國家、民族改造社會、改造自然的能力。據此論點便得以證明。同樣的道理,概念分析還可以幫助我們批駁某些錯誤觀點,以「破」助「立」,從另一個方面論證論點。比如還是同一篇作文中,我們可以引出這樣一些錯誤的觀點:「農民們沒有知識,不是照樣有『力量』嗎?」「眼下『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又如何解釋呢?」等等。針對第一種錯誤觀點,我們可以明確「知識」的外延,它應該包括書本知識和實踐知識。農民所以有「力量」,正是因為他們具有實踐知識,而實踐知識也屬於知識。如果他們將實踐知識和書本知識結合起來,將會更有力量。至於後一種錯誤觀念,我們當然可以從其他方面駁斥,也可以通過明確「力量」的含義加以駁斥,所謂「力量」,是指改造社會、改造自然的能力,儘管眼下賣茶葉蛋的能夠比搞原子彈的賺得更多的錢(這是暫時的、局部的現象),但是並不能說明賣茶葉蛋的更具有改造社會、改造自然的能力。憑這些事實認定「知識就是力量」這一判斷過時了,顯然是不正確的。

第四,對概念的理解正確、深刻,可以使立論正確、深刻。

比如《談成才》,這是一個明確了論述範圍的題目,一個學生對「成才」的理解是「成為對祖國,對社會的有用之才」,而這樣的人才,就不僅需要有豐富的知識,而且需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更為重要的,不僅需要具備為祖國,為社會作貢獻的知識、能力,而且需要有為祖國,為社會作貢獻的意願。因此要能成才,不僅需要掌握豐富的知識,形成較強的能力,而且需要樹立為祖國、為社會作貢獻的理想、志向。而一個班級集體如果具有良好的集體主義氣氛,對於學生形成、樹立集體主義觀點和為祖國、為社會作貢獻的理想、志向,是一個重要的外部條件。據此,這個學生作文的論點便確定為「班級里良好的集體主義氣氛是催人成才的沃土。」這篇文章的論點比起一味談論成才與學習的關係的文章的論點,應當說是正確、深刻的。

第五,可以使議論文的立意推陳出新。一些概念,人們習慣於從某種意義上理解它,也習慣於由此形成特定的判斷。

比如「得隴望蜀」這個成語,人們往往把它理解為「貪心不足」,因此對這個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往往形成否定性的評價。但是如果我們將「得隴望蜀」用來指稱古今中外許許多多不斷探索,追求的革命家、思想家、科學家,在事業上永不滿足,不斷進取的精神,那麼「得隴望蜀」則又成為值得肯定的了。

又如一篇文章題為「這樣謙虛要不得」,文章從一個事實談起,有個青年到某個外資企業應聘,面試中那個外商多次問這個青年有何特長,這個青年非常「謙虛」,一再回答說自己沒有什麼特長,結果落選了。文章由此引出論點:這樣的謙虛要不得。很明顯「這樣的謙虛」和我們平時所稱讚的謙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可見給概念賦予新的內涵,可以使議論文的立意推陳出新。比如一些文章讚揚「班門弄斧」、讚揚「曇花一現」,其實質都是如此。

第六,有助於提高議論文的理論深度。概念分析中,明確概念的內涵,包括明確這個概念所指的事物所屬的範圍。用邏輯學的術語說,就是把這個概念所指的事物「歸類」,或者說是找出這個概念的「上位概念」。不同的概念,它們的抽象程度各不相同。一個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範圍越大,抽象性越大;反之則抽象性越小。一個概念所指的事物如果是某個特定的具體事物,那麼它的抽象性就最低。找出一個概念的「上位概念」,其實就是將這個概念和一個抽象性更高的概念聯繫起來,這就是「抽象化」的思維方法。這樣可以將議論文的論述放在更為廣闊的理論背景上。比如對「談理想」這個題目,可以將「理想」歸入「意識」這個範疇,那麼有關「意識」的論述便可以成為「談理想」的理論背景。比如,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第二性的,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由此可知,理想的形成應當具有現實基礎,理想形成後對人的行動將會產生巨大的推動力。說到底,「抽象化」有利於尋找到一般原理,用於展開演繹論證。

第七,明確概念的外延,是一個和「抽象化」思維方向相反的思維方法,即「具體化」的方法。將概念具體化,和具體事物聯繫起來,可以以形象激活思路,激發感情,可以為論證提供形象化的例證。

如一篇習作《挑刺小議》,其論點是「我們要讚美『挑刺』的精神」。文中首先明確「挑刺」的含義,便是敢於向別人提出批評意見。接著便聯繫實際,將「挑刺」這個概念具體化,指出工廠里的檢驗員檢驗產品,我們對社會上存在的各種不良風氣進行抵制、批評,都屬於「挑刺」,齊威王聽從鄒忌的意見,便是請人家挑刺,果戈理寫好一部作品,總要請他的朋友、詩人茹科夫勘探基給他「挑刺」。這樣,使讀者對「挑刺」這個概念形成具體的印象,由此生髮出種種議論,在具體事實的描述中表達出自己的感情。相反的,一些同學不懂得運用將概念具體化這種思維方法,概念在他眼內只是一個乾巴巴的字眼兒,他在寫作中思路肯定「活絡」不了,即使擠點什麼東西來,仍然是乾巴巴的。

第八,以概念分析為主,還可以形成一種文體,就是所謂「闡釋性議論文」。

比如《魯迅的精神》,《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都屬於這種文體。當然這類文章中還必須運用其他一些思維方法。

如何提高對概念的分析能力?

一是要學習一些基本理論,以提高理論水平。比如「意志」這個概念,一般來說學生只知道它含有「堅持、有恆」之類的含義。如果學習一些心理學的常識,就會懂得優良的意志品質應當包含五個方面的內容,那就是目的性,果斷性、堅持性、自製性和自覺性。如果知道了「意志」具有這些內涵,分析時思路就會開闊得多。

二是要密切聯繫實際。概念本來是從實際生活中來的,是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反映。學生掌握概念主要是通過書本知識的學習,但是從書本到書本,往往理解、感受都不深。歌德說過:「理論是乾枯的,生活之樹是常青的。」這話不是要我們輕視理論,而是要我們重視聯繫現實生活。實際生活中具體生動的形象,不僅可以加深我們對要領的理解,而且可以激發我們的感情,給文章注入生氣。

比如《談愛國主義》,如果一味作概念的分析、推演,而不聯繫歷史上許許多多愛國志士們可歌可泣的光輝業績,文章不免會大煞風景。最後,要提高分析能力,關鍵還要養成「多思」的習慣。否則即使學了一些理論知識,仍然是「死」的知識,不能轉化為能力,即使面對豐富多採的實際生活,仍然會無動於衷。

在概念分析中要注意四點。

第一,對概念的分析力求準確、嚴密。「概念是思維的細胞」。概念分析得準確、嚴密,文章的立論才能準確、嚴密,否則就會「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第二,對概念的分析,求力豐富而又具有針對性。對概念的分析越是豐富,對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認識也越是豐富,這樣便為論點的提煉、論證提供了思考的餘地。但是與此同時必須注意分析的目的性、針對性。只有明確了分析的目的,才能確定哪些地方要多加分析,哪些地方只須一筆帶過甚至隻字不提。一般說來,在初步構思階段,可以儘可能多方面地思考,在明確論證中心以後,概念的分析就要考慮如何為論證中心服務了。

第三,要注意辯析概念和詞語之間的關係。有時幾個詞語可以表示同一個概念,比如「腳踏車」、「自行車」;有時一個詞語又可以表示幾個不同的概念。一個詞語有它的本義、比喻義、引申義,它們往往表示各不相同的概念。寫作中既要保持概念內涵的一致性,防止偷換概念;又要適當運用詞語的多義性,使文章增添一點靈氣(比如說明文《死海不死》中的「死」字。)】

【首發於「海城思想化作文的博客」】


推薦閱讀:

連?父母證?都沒有,你也敢生孩子?
跨世紀教育:蒙特梭利教育的發展展望(二)
人生上半場:教育是底層的獨木橋,中層的焦慮葯,上層的備用招。
學習潘石屹好榜樣:窮人孩子早當家,關鍵還要這樣做
如何看待今天「九旬院士吳良鏞人民大會堂站著做報告 學生們已睡倒一片」這則新聞?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