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清的友情
友情是我們一生當中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一樣情感,從牙牙學語時候和幼兒園小夥伴之間的互動,到成人之後在社會上的照面應酬,都在不停的和人打交道。既然有聯繫,那多少會有點感情,但其中有深有淺,有寡有薄,有人言不投機半句多,有人幾年不聯繫卻一見面還能暢所欲言。
友情就像是齒輪,有默契和隔閡之分,經過時間的發酵,有些已經要掉鏈子,有些卻仍然很契合。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從校園到社會,再也不能單純,你也會被慢慢的融入自己的圈子,打上不同的標籤,「人以類聚,物以群分」相信很多人都會認可。總歸不一樣的興趣愛好,或者工作交際圈,使圈內人有了更多交流的頻率和機會。
但是,這個理論若是運用到友情上,標準卻是不一樣的。職業、出身、地位、教養都不應該是劃分的標準,更多是以人的本性分:農夫官紳,三教九流,只要本性相似,都能坐下開懷暢飲三百杯。相反,即使是興趣一致的人,也完全有可能因為三觀的不同而不相為謀。
本性就像篩子
人的本性就像是篩子,它在你的周圍自動過濾了一批人,也同時湧進了一批人。
我有一些朋友,他們大多是性格非常的豪爽,說話也比較直接,但這個個性的另一面就是有時候會得罪一些人。就算在我經歷的場合,都有兩回因為他們飯桌上的「諍言」而使對方下不了台。
但是,即便是這種情況下,他們身邊的好朋友竟然源源不斷。我一開始感到吃驚,但是仔細想想,才覺得這其實也正常。因為能夠選擇和我這些朋友為友的,大多數已經不將我朋友的這個「諍言的習慣」視為不足,恰恰相反,他們都樂於聽到那些真實的聲音,而他的缺點反而成為了我朋友身上的一個優點。
社會是個萬花筒,一個人無法做到千人千面,因此也就帶著自己為人處世的特殊氣息,而正是你身上的品質和特徵篩選著和你變得親密的人。
友情需要栽培
就像一棵草木的生根、發芽、生長一樣,友情也需要不時的進行灌溉,有些友情雖然需要聯繫的頻率不高,但是偶爾的聯絡絕對是有勝於無,意義也非同凡響。
更多的情況是,我們不知道怎麼去開口發出第一條消息,怕打擾還是怕唐突,怕對方已經失去了感念,也怕對方薄情寡義的敷衍。
好多情況下,對方似乎有著相同的猶豫,並不單單是你。想想當初讓你開懷暢笑的美好記憶都不足以使你邁出這破冰的第一步么?試試。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在得到一個不如意的回應後,讓本性的篩子篩出了一個老名單而已。但是,這麼做的結果一定會是收穫續連的名單大大多於划去的名單。
就像蘇珊平克在《村落效應》裡面寫到「更多的面對面交流會讓你更加健康長壽、村落的力量會推動你以善行回報別人的善行,而相反,即使住在同一個村子裡的人,若不經常走動,也會變得像陌生人一樣格格不入。」
從今天開始,每天聯繫一個漸行漸遠的朋友。
推薦閱讀:
※我們都是七月,但心裡有個安生
※失去一個知己是什麼感覺?
※怎麼樣使一段友情破裂?
※一例男性想與已有戀人的女性建立友情而困惑的諮詢
※怎麼判斷對外國男人是友情還是愛情?他們說的情話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