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5:01」:30天挑戰總結

這篇是在知乎問題「長期早起是種怎樣的體驗?」下的回答,也是自己「早起5:01」第30天時的總結。希望能給想要早起的小夥伴帶來一點啟發。


在經歷了無數次早起嘗試失敗後,這回終於把早上五點起床變成了一項穩定的習慣。現在還算不上題主所說的「長期」,但經過親身體驗的30天,感受到早起的各種有趣好處,對於「早起是種怎樣的體驗」,忍不住來說一說。

首先說下自己的情況。工作比較忙,過去幾年的習慣都是晚上12點左右睡覺(有時候拖延到更晚),早上7:00~7:30左右起床。說實話,自己一直想養成持續早起的習慣,很多次「下定決心」,把鬧鐘設在6:00,6:09,6:15……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一個月前,在讀《四點起床》這本書時受到啟發,決定這次要嚴肅地親身試驗一下,看看堅持早起的感覺到底如何。經過認真的評估,決定將「挑戰」設為「晚上11點睡覺,早上5:01起床,6小時睡眠,持續30天嘗試」。

在「挑戰」的第一天早上,突發奇想:為什麼不把這個過程記錄下來呢?於是給自己註冊了一個公眾號,「迫使」自己每天記錄下真實的感受。沒想到這讓「30天挑戰」變成了一個更有趣的試驗過程,也起到了重要的自我監督作用。

為什麼要早起?怎樣在短時間內迅速改變已有的長期習慣,建立早起習慣?早起是種怎樣的體驗?早上起來做什麼?晚上幾點睡?不夠8小時睡眠會不會影響健康?白天會不會經常打瞌睡?很多問題都在這30天中找到了答案。

下面分成幾個部分來說:

【1、為什麼要早起?】

【2、怎樣在短時間內迅速改變已有的長期習慣,建立早起習慣?】

【3、早起是種怎樣的體驗?】

【4、早起後有什麼習慣(早上起來做什麼)?】

【5、最後,回到「為什麼要早起」——根本上,我們為什麼要讓自己去「挑戰」?】

1、為什麼要早起?

在這30天里,深有感觸的一點是:如果你真的決定把早起作為一個長期習慣,那最好在開始時想清楚自己早起的目的是什麼。

對我來說,早起最核心的目的,是想「每天在保證精力水平良好的前提下,盡量縮短睡眠時間,能夠給自己留出一個頭腦非常清醒的時間段進行學習和思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為什麼一定要想清楚目的?很簡單,因為在早起習慣建立的過程中,自己會很多次地感到沒有意義,會想要倒頭繼續睡。如果不在一開始就想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什麼,很容易出現一種情況:在某一天,你發現自己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於是堅持也就沒有了意義。

2、怎樣在短時間內迅速改變已有的長期習慣,建立早起習慣?

1)首先,如前面所說,在開始時想清楚自己早起的目的。

根據親身經驗,強烈建議把這個目的用清晰的文字寫下來,否則即使剛開始想清楚了,後面也會忘記。我們做很多事情不就是這樣嗎?

2)其次,認知轉變——睡眠不是越多越好。

自己的認知會對習慣養成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要想明白睡眠本身就不是越多越好,而6個小時對很多人來說是足夠的。當然,大家可能很自然地會說:你自己睡6個小時就夠了,難道別人都跟你一樣嗎?

其實這正是我想說的。我完全認同一點,就是每個人的體質不同,並不一定都要縮短至6小時睡眠。但是,但是,但是!在親身體驗過之前,千萬不要過早下定論:「我就是那種必須睡8個小時的人」;然後還加上一條論據:「你看,我昨天試了一次5點起床6小時睡眠,然後白天就崩潰了」。

……

我想說的是,如果你和我有一樣的想法,真的想在保證身體健康、保持良好精力的基礎上,盡量縮短睡眠時間,每天給自己留出一個頭腦非常清醒的時間段做喜歡的事情,那麼不妨用認真的態度去學習一下,了解一點睡眠的基本知識(推薦《神秘的睡眠》)。然後,認真地去體驗一下,比如我最喜歡的「30天挑戰」。如果真的30天後發現無法保證精力水平,或者過程中出現比較嚴重的不適,自己就是要崩潰,那不妨再試試6.5個小時,或者7個小時。

過去幾年裡我嘗試過N次想要把起床時間從7點、7點半改到6點半,結果是失敗了N次。因為我以前也堅定地認為,「我就是必須保證至少7個小時睡眠,否則我的身體健康就會受到影響,我才不要因為找出時間學習而損害基本健康呢。起床早了1個小時,我卻在白天工作時賠上了一整天。」

但這次親身試驗證明,不是這樣的。這也是我非常喜歡「親身體驗」的原因——自己試過才知道。

3)最後:嘗試「30天挑戰」。

30天是我喜歡的長度,每個人可以進行適當的調整。但根據我的經驗,一周、兩周這樣的長度是不夠的,因為你無法得出正確的結論——這個時候習慣還在建立期。

「30天挑戰」的概念受啟發自國外個人成長領域的熱門博主Steve Pavlina,我非常喜歡這種清晰的衡量方式。30天挑戰,結果只會有兩個:要麼就是完成了30天挑戰,要麼就是沒有。少一天也不是完成。其實做其他事情也一樣,不是嗎?

我自己很多長期的習慣,都是先從親身嘗試開始的,比如素食、長跑、健身、游泳、斷舍離,甚至小到早起喝一杯水,等等。從某個地方得到一個好的想法,通過親身試驗,最終變成習慣,長期地優化了自己可能是未來一輩子的生活——這種感覺非常有趣。

如果真的下決心要嘗試一下「30天挑戰」,那就堅持到底。你可能會說,如果過程中發現對自己的健康有害,或者有其他的負面影響,我也要一路走到黑嗎?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自己給不出比Steve更精闢的回答了,所以摘錄下面兩小段:

「如果你認為存在放棄嘗試的有效理由,若有可能,請提前表達清楚。另外請明晰你不會考慮哪些理由,比如感到懶惰、疲憊,或有時覺得毫無動力。這些理由只是借口,因為它們而放棄嘗試不應成為你的選項。

對於堅持在清晨5點起床的30天嘗試,當鬧鐘響起時感到睏倦,會是你放棄它的有效理由嗎?隨著生理機能要逐漸適應早起變化,那種狀態就是你應該期待的自然結果。如果你開始每天都有意外的心悸癥狀,我想說那便是停止早起,重新評估自己所做事情的好理由。」

3、早起是種怎樣的體驗?

1)精力水平提高。

親身體驗的結果是,晚上11點睡覺,早上5點起床,6個小時的睡眠完全可以保證白天精力水平良好。其實準確地說,是比以前睡七八個小時更好。我自己也覺得很神奇。

為什麼睡得少了,精力水平卻更好了呢?其實我也仔細思考了這個問題,目前能感受到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 認知轉變,這一點前面已經提到。首先要想明白睡眠不是越多越好,這樣才能掃除心理上的影響。否則自己白天會一直覺得:我昨晚只睡了6個小時,我現在好睏,我好想睡覺,我不行了。
  • 早起帶來頭腦清晰感的提升。每天的掌控感和時間利用方式的優化,讓自己感覺是在頭腦清醒地、主動地安排時間,這樣會對時間有一種更清晰的感知,進而保持一個更好的精力水平。什麼意思呢?就是自己一整天不是感覺被一個又一個任務拖著走,然後在兩個任務之間打瞌睡。完全不同的狀態,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精力水平。

    對了,白天我還是偶爾會犯困。不過客觀來說,以前睡七八個小時也會犯困。所以如果白天打瞌睡了,別急著說:這是因為早起。先想想,自己以前是不是白天也會偶爾打瞌睡?

2)大腦思維更加活躍。

非常有趣,早上起床後,經常會有各種創意點子在腦子裡一個接一個蹦出來。前面說過,「註冊公眾號」這個點子就是這次「早起5:01」的第一個早上冒出來的。這一點我在《「早起5:01」挑戰—第3天》里進行了記錄:各種想法好像有種連接,一個想法關聯延伸出更多的想法。我不記得自己什麼時候有過這種神奇的體驗,可能根本就沒有過。個人認為,一個原因是,大腦經過一整晚的休息後,在剛恢復的這一小段時間裡,處於能量最充沛、思維最清晰最活躍的狀態。所以從事寫作等工作的人,建議試試早起吧,而不是熬夜。

3)早起讓每一天產生了清晰的連貫性。

早起會讓自己感覺每一天產生了清晰的連貫性,這種連貫性又讓自己更能持續而是不半途而廢地做計劃中的事情——比如持續每天早上閱讀同一本書(而不是碎片化的信息)。這會給自己帶來一種很好的自我感受,就是能感覺到自己每天都在持續前進一點點。

4)早起讓自己對每一天有一種清晰的掌控感。

掌控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每天都有了「自己的時間」。早上5~8點這簡直長得「奢侈」的時間段,完全屬於自己。即使不走運,後面一整天都身不由己地在開冗長低效的工作會議(有時的確會這樣),自己依然可以保持基本的掌控感(我已經擁有了至少三個小時的高效時間),而不會一天過完,完全想不起自己幹了什麼有意義的事。順便說一句,我猜很多人一天里真正聚精會神的高效時間,可能還沒有三個小時呢。:-)

5)最後,早起還會帶來一些潛在的、不易感知卻重要的影響。

一個重要的影響,是自己會下意識地優化作息和優化時間使用方式,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 首先,優化作息。當你知道第二天雷打不動一定一定會在5:01起床的時候,晚上會逼著自己11點準時睡覺。因為你的身體知道,如果玩手機拖延到12點1點,那第二天一整天你就有得玩了。
  • 其次,優化時間使用方式。我察覺到一點,就是在一天中的某些時候,當你忍不住準備「浪費」點時間,你的潛意識會想,我放棄了爽歪歪的睡懶覺機會,5點起床就是為了爭取更多高效的時間,做重要而有趣的事情。然後現在我居然在這裡漫無目的地刷手機?

4、早起後有什麼習慣(早上起來做什麼)?

你喜歡做什麼?喜歡做什麼就做什麼,反正這個時間是白撿回來的。:-) 不過,我的建議是讀書、寫作或者運動——還是別用來玩手機了。

我的習慣,醒來以後馬上起床,喝一杯水,然後洗漱(我尤其喜歡早上洗澡)。收拾完以後,就開始讀書,或者寫作。大概一個小時的專註學習後,我在7點左右出發去辦公室,這個時候可以躲避掉早高峰,路上行人少,車少,進公司也不用排隊坐電梯。到公司以後,我習慣繼續讀一會兒書。

這裡有個習慣值得一提:我會在8:20左右坐在公司沙發上打個小盹,一般10分鐘。關於「打盹」,我還特意總結過一點體會:

  • 首先,我把「打盹」作為另一種形式的短暫冥想:把自己從手頭事情中抽離出來,立即切換進入專註休息狀態,盡量排除雜念。這個過程其實很像冥想。很多時候我並不能做到真的「睡著了」。
  • 其次,也是從《神秘的睡眠》這本書里學來的。這本書里專門寫到了「神奇的打盹」,裡面就講45分鐘以內的打盹,可以保證醒來時處於睡眠的第二階段(「淺睡」),這個階段恰恰對體能恢復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打盹超過45分鐘,則很容易已經處在深度睡眠中,醒來時很容易感到非常困。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午睡時間太長,起來感覺渾身酸軟還不如不睡。
  • 進一步,我自己把「打盹理論」延伸了一點——因為類似冥想,同時又有助於迅速恢體能,所以我把「打盹」作為一項重要的調節工具。比如在遇到難題的時候,遇到打擊的時候,感到很緊張的時候,感到很疲憊的時候,即將有重要事情需要處理的時候,等等,這些情況下我會選擇「打盹」十分鐘,讓自己立即「切換」到凝神靜氣的狀態。「打盹」之後,往往會感覺好很多。這個方法對我自己很有效。

必須強調一點,還是認知轉變。首先還是要學習一下睡眠的基本原理,調整自己的認知。如果你潛意識裡覺得「睡10分鐘能有什麼用呢」,那就真的沒什麼用了。因為有沒有得到足夠的休息,本身就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因素的影響。就像之前提到過的,如果你認定「早上5點起床我會死的」,那早起真的就很難了。雖然事實並非如此。

5、最後,回到「為什麼早起」——根本上,我們為什麼要讓自己去「挑戰」?

在這次早起30天挑戰的過程中,有一天,一個朋友問我:「等我們老了,睡眠自然就減少了,到時候想睡都睡不多了。現在為什麼就要痛苦地早起呢?」

首先,早起並不痛苦。前面說過,我自己早起最核心的目的,是想「每天在保證精力水平良好的前提下,盡量縮短睡眠時間,能夠給自己留出一個頭腦非常清醒的時間段進行學習和思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個世界上太多有趣的事情去做,太多有趣的書去讀,然而每天都是「沒有時間」。「早起」是我現在能找到的,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

其實,如果很多事情我們都能站在現在往遠處看,看到自己「老了」,甚至看到「臨終」,那該多好!如果真的可以,我們想到的很可能不是自己「痛苦地早起」,而是我們老了,不再有年輕時那樣健康的身體和旺盛的精力。我們睡眠少了,5點就起床了,卻發現自己再也沒有年輕時那樣清晰、充滿活力的頭腦,很多以前可以去體驗、去挑戰的事情,再也沒有機會去做了。

為什麼現在不去做呢?


歡迎關注因這次「早起5:01」而產生的公眾號:個人成長之行(ID:Personal_Development)。以後會有更多「30天挑戰」,會持續分享真實的個人成長思考與體驗。:-)


推薦閱讀:

從《摔跤吧!爸爸》談早起的意義
早上工作和晚上 / 深夜工作的區別是什麼?
生活過得不夠好,可能是起得不夠早
每天早上按時起床上班對我來說為什麼這麼難?
早上起來不知道做什麼?

TAG:個人成長 | 早起 | 精力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