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雪將至》:每個時代都從未停止過焦慮

今天,應該是上海入冬後最冷的一天。這個城市,從來沒有下過暴雪,但是一部叫《暴雪將至》的電影正在默默上映。

上映2天,《暴雪將至》今日的電影票房佔全國總票房的3.41%,不到美國大片《正義聯盟》的二十分之一。

影院一天只安排了3場排片。這場放映,影廳里只有12名觀眾。直到最後一幀片尾字幕的畫面放完,仍有一半觀眾留在位子上,期待結局。

我想,這起碼是一合格的故事片。無所謂它更為深刻的意義。

為了不過多劇透,豆瓣關於這部電影劇情介紹中,這樣描述:90年代工廠的保衛科長余國偉(段奕宏飾),一心想偵破「連環女屍案」成為「神探」。他不惜以心愛女人燕子(江一燕飾)作為誘餌,燕子發現真相後自殺,瀕臨崩潰的余國偉打死無辜的「嫌疑人」後鋃鐺入獄。10年後出獄,他才知道一切不過是一場徒勞,真兇早已受到老天的懲罰,暴雪飄然而至。

這個劇情介紹,對我來說是毫無吸引力的。對於看完影片的人來說,似乎劇情交代得過於草率。因為它忽略了太多的因素:時間、時代、人物命運。

被忽略的時間:1997年。

故事的回述,就是從1997年開始。那一年,香港重回祖國懷抱、馮小剛拍出了內地第一部賀歲電影《甲方乙方》;那一年,《快樂大本營》剛剛開播;那一年,大二學生趙薇正在劇組拍攝《還珠格格》。

但是,請不要忽略:那一年,對於中國數以億萬計的國有企業工人來說,卻是極度焦慮的時刻,誰也不知道,「下崗」這把利劍,下一秒會不會掉在自己頭上。

被忽略的時代:下崗潮。

故事的講述,是以第一輪下崗潮為背景。《中國統計年鑒》的資料顯示, 1998年前後,中國捧著金飯碗的國有企業職工人數,從1.1億人減少到5200萬人,而原為4000萬人的集體企業職工,更是銳減為1000萬。

真實的數據不會說謊,它告訴我們:在1998年前後,相當於三分之二的中國工人都經歷了下崗或失業。

被忽略的人物命運:失業。

故事的描述,或許是虛構的人物命運,而比這更真實而殘酷的情形,卻在當時發生在很多人身上——

真實故事一:1997年前後,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一對夫婦被人發現死在屋裡很久了。法醫鑒定,他們生前一直在偷飼料吃;

真實故事二:1997年前後,夫妻雙雙下崗,妻子跟著一個有錢男人走了,留下一雙兒女尚未成人。失意的男人在激烈的就業市場屢屢碰壁後,生存艱難。孩子嘴饞纏著爸爸要吃肉,男人掏出家中僅剩的5塊錢,咬牙買下了一斤豬肉。當久違的肉香讓孩子們歡呼雀躍時,絕望的父親在裡面撒下了耗子葯……

這兩個故事,只是當時發生在中國工人群體上的命運縮影。

時間、時代、人物背景,這些與《暴雪將至》幾乎完全吻合。而這一切,都不能被忽略。那段往事,是一代產業工人深埋的記憶。

我在那個懵懂的年紀,聽過許多失業後家破人亡的消息。這些消息,往往來自遠房的親戚、故鄉的朋友、幼年時的同學……然後這些消息又繼續在街頭巷尾、飯鋪酒肆中繼續傳播。恐慌總是像瘟疫一樣,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不安的種子,然後這種子在心裡生根發芽。

當時的下崗潮,除了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增加,導致的結果是多方面的:例如高級技工的缺失、例如愈演愈烈的貧富差距、例如政府公信力的喪失……這些我們不去討論。

似乎一切都過去了。國有企業改革的難關過去了,幾千萬下崗工人的人生也都過去了。

可是,伴隨著每個時代、在每個時間裡面,人們心中的焦慮卻總是如影隨形。

2017年11月,在一份關於中國人焦慮的報告中中顯示:17.6% 的人處於低焦慮狀態,78%的人處於中度焦慮水平,4.4%的人處於高焦慮狀態。似乎在焦慮的路上,我們都不孤單。

今天,「焦慮」這個詞仍舊常常被中國人提起,甚至成為2017年的關鍵詞:我們為知識而焦慮、我們為跟不上技術迭代而焦慮、我們為中年油膩而焦慮……

但是,今天我們到底是為了什麼而焦慮呢?為了職場的晉陞?為了財富的增加?為了不被時代拋棄?還是為了個人的尊嚴?對比20年前的中國工人的集體焦慮,我們今天的焦慮,是否造作而矯情?

歷史常常做選擇性的記憶,一切終將過去,只要活著就有明天。《暴雪將至》,每個時代都從未停止過焦慮。

順手推薦另外幾部與《暴雪將至》類似的影片:《耳朵大有福》、《鋼的琴》、《白日焰火》。與時代有關,與焦慮有關。


推薦閱讀:

焦慮症心理分析:經常會出現錯覺
焦慮症心理分析:為一團影子痛苦
產前焦慮怎麼辦
焦慮症心理分析:擔心自己會生病
帶娃越來越焦慮,是因為你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

TAG:暴雪將至電影 | 電影推薦 | 焦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