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鴻章是賣國賊嗎?

他是那個鎮壓太平天國的功臣,創建淮軍平叛亂,但在蘇州對太平軍進行了殘忍屠城;

他是那個思想開明的洋務先驅,興礦業修鐵路,辦新學求富求強,卻也未能力挽狂瀾;

他是那個北洋艦隊的統帥領導者,擁有顯赫高位,卻也如履薄冰,自稱是大清裱糊匠;

他是那個萬夫所指的賣國賊,簽訂眾多的不平等條約,但是仔細品味,也是無奈至極;

他,就是李鴻章,從一個微不足道的青年逆襲走上晚清權傾一時的重臣,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那個滿目瘡痍,腐朽不堪,搖搖欲墜清王朝。

第一次聽到「李鴻章」的名字,

還是在歷史課的教科書上面,

在那段不是很遙遠的歷史中,

在那一件件清朝恥辱的事件背後,

太平天國,甲午戰爭,辛丑條約等等等等,

總會讀到「李鴻章」的身影。

李鴻章與近代那些不平等的歷史條約緊緊地綁在了一起。

想必這也是很多人腦海中「李鴻章」的最初印象,

也有可能,是永久印象,

因為那段歷史,過於恥辱,過於難堪,

很多的人,或許都不想再細細品讀那段塵封的歲月。

想要了解李鴻章的命運沉浮,斷章取義先入為主難免會有誤讀,

歷史人物已成歷史,撥開那段風雨縹緲的雲霧,

細細品來,李鴻章,卻也全然不是最初那種簡簡單單「賣國賊」的形象。

1

2

1823年2月15日,李鴻章出生於安徽合肥,從很小的時候,他就展現了自己的遠大抱負,想要出人頭地,想要追求功名利祿建造偉業,有不同於旁人的睿智與抱負。

講李鴻章的故事,還是先從他的老爸說起吧,他的老爸名叫李文安,他家那會兒算得上是個「中農」級別的家庭,李文安在兄弟中排行最小,從小身體便很柔弱,所以啟蒙讀書也比較晚,那時候有好多的小孩有點條件的,都是在四五歲的時候,就開始讀書,從很小便接受科舉教育的準備,但是李文安在他八歲的時候,才開始讀書,不過還好他有著刻苦求學的品質,在1834年那年的科舉中,以優廩生中了道光甲午科舉人96名,雖然不是狀元探花榜眼等出色成績,但也算得上很不錯的表現了,1838年與曾國藩同登道光戊戌紐福保榜進士112名,殿試三甲,朝考以主事用,與林則徐之子汝舟同年服官刑部。之後曾在廣西、奉天、山西等地任職司員,督理提牢廳兼行秋審處。再後又去了四川主事、雲南員外郎,督捕司郎中,記名御史等。從李鴻章父親的官吏生涯,可以知道,雖然他父親沒有達到權傾一時的官銜,但對李鴻章而言,也是有著很好的環境與出生了。李文安與曾國藩同年登科,這也為李鴻章之後拜師曾國藩開通了一條路。如果李鴻章沒有遇到曾國藩,可能有許多的歷史要不一樣了。

李鴻章的父親,生子六人,生女兩人,李鴻章在兄弟中排行老二。他從小就很聰明,基本上也是沿著父親的科舉之路考取功名,在他21歲的時候,參加順天鄉試,中第84名舉人,在他22歲的時候,他父親把他舉薦給曾國藩,曾國藩見李鴻章英俊聰慧,還能倒背《春秋》,非常的喜歡這位小夥子,所以從那時候起,曾國藩便是李鴻章的老師了,在李鴻章24歲的時候,他參加應試中第25名進士,殿試二甲,朝考一等,被朝廷授翰林院庶士,那一年,他與郭嵩濤、沈葆禎、李宗羲四人被稱為「丁未四君子」。就這樣,李鴻章進入了清朝的公務員系統。

進入了翰林院,工作環境就是整天的舞文弄墨,李鴻章時常感覺自己的抱負無法施展,感覺工作沒什麼意思。早在李鴻章21歲的時候,他奉父親李文安之命,自老家安徽入京,以應翌年順天鄉試。當時的李鴻章就曾作過《入都》詩十首。其中有一首讀來非常的霸氣:

丈夫只手把吳鉤 意氣高於百尺樓

一萬年來誰著史 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須捷足隨途驥 那有閑情逐野鷗

笑指蘆溝橋畔路 有人從此到瀛洲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這句話擲地有聲,豪氣萬丈,如同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李鴻章面對翰林院的日常工作,覺得自己欲封侯難以成功,再看看自己的老師曾國藩,與長矛起義軍打仗,創建湘軍,作為不俗,是清朝的生猛主力軍,所以,終於還是沒有忍住心中的悸動,向咸豐帝上書,說要上前線,創淮軍,鎮壓太平軍,那時候清朝滿族自己的軍隊,已經是處於頹廢期,面對敵人不堪一擊,潰不成軍,咸豐帝看到李鴻章有此抱負,便允諾了他。

3

但是李鴻章並不是打仗的天才,初入前線,接連吃了敗仗,最後還是安徽巡撫救出了他,出於感激,李鴻章對安徽巡撫說:「威震軍門,當以大帥為先!」其實也就是拍一下人家的馬屁,畢竟自己死裡逃生。但是對方卻說:「畏怯潰逃,當以閣下為先。」敗軍之將,豈敢言勇啊,自己這次也算是被他人小看了,戰士軍敗,也沒有臉面入京師,便決定投奔自己的老師曾國藩。在曾國藩的帳下,做了一個幕僚。要說李鴻章人生的真正雄起,應該是跟上老師曾國藩的那一刻。(晚清三大重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後人評價其三人,其中曾國藩最會做人,左宗棠最會做事,李鴻章最會做官)自從李鴻章跟上了曾國藩,學會了許多的事,什麼帶兵打仗,什麼為人處世,什麼官場治世,曾國藩在各個方面對李鴻章都有不小的影響,在老師帳下,學到了不少的真本事!

之前提到的曾國藩湘軍與長矛起義軍打仗,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太平天國運動,這是一場由洪秀全領導下的一場農名起義運動,時至今日,史學界對於太平天國運動及其領導人洪秀全的評價,仍褒貶不一,存在廣泛爭議。

一八六一年,太平軍所向披靡,奉化,慈溪,台州,寧波等地相繼被攻克,之後成功攻克南京,也就是在南京,太平軍由於農民起義的局限性,內訌發生了,韋昌輝刺殺楊秀清,發生了天京事變,石達開出走,帶領十萬精兵。(之後石達開一路西行,走到 「大渡河」 全軍覆沒。石達開被俘,最後被凌遲處死。)

忠王李秀成乘勝揮師東征蘇、常之後,並進圖上海。上海被圍,上海告急,錢鼎銘求援曾國藩,那時候曾國藩的湘軍帳下,沒有人敢接令前往解除上海之圍。這時候李鴻章,看到了一個機會,一個自己揚名立萬的好機會,自己雖然在老師曾國藩手下做事不受什麼委屈,但是畢竟是在湘軍帳內,與自己「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遠大抱負還不相匹配,有種寄人籬下的感覺。李鴻章自告奮勇,請求前去解救上海之圍。

當時的李鴻章,在自己的老家還是很有威望的,利用這次平定太平軍,李鴻章在家鄉招募新兵,但是招上來的大體上可以說是很沒有戰鬥力,烏合之眾,這也就是最初的淮軍,為了提升自己淮軍的戰鬥力,李鴻章又跑到自己的師叔曾國荃那裡借了點兵,曾國荃是曾國藩的九弟,比李鴻章還小一歲,但是輩分在那,李鴻章非常客氣謙虛,卑躬屈膝的向曾國荃借兵,面對曾國荃,李鴻章一口一個師叔,曾國荃那時候手底下有精兵強將,同時也架不住李鴻章的糖衣炮彈,最終答應了借給他兩個兵營,其中有程學啟的開字營和陳飛熊的雄字營,兩位也是能征善戰的兩員大將,最終李鴻章的淮軍成立了十三個營,每營885人,近萬人的武裝。

那時候的太平軍,已將上海圍得水泄不通。李鴻章有了自己的軍隊之後,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便是如何才能帶領軍隊突破太平軍的重重包圍?最後,當時的上海官紳,籌集十幾萬兩白銀,租借長江上英國的火輪船,前往安慶接淮軍入滬。1860年代,在長江上活動的外國洋輪,還是很多的。但是運輸清軍的軍隊,還是第一次,在整個運輸途中,李鴻章為了避免被太平軍發現,李鴻章命令淮軍藏於輪船艙底,因此途中還有淮軍被活活悶死。就這樣,李鴻章的淮軍,穿江而下,在太平軍的重重布防之下,卻「浩浩蕩蕩」的來到了上海。(這個浩浩蕩蕩,更體現在的是李鴻章的信心與抱負。)

來到上海,淮軍灰頭土面的,被上海官紳戲稱為叫花子兵,李鴻章也知道,自己的淮軍躲在艙地好幾天不洗澡,武器裝備也不先進,面對見識過英法先進軍隊的上海官紳而言,自己的淮軍確實有點狼狽。那麼李鴻章的淮軍,真的能夠阻擋太平軍嗎?李鴻章又是如何改造自己的部隊的?

李鴻章在上海租借洋槍隊,通過美國浪人華爾購買其走私的軍火,從此使自己的淮軍有了槍。在上海,李鴻章利用一個機會登上了英國的軍艦,這是李鴻章第一次感受到了洋人的槍炮威嚴,也可能是從那個時候,李鴻章第一次萌生了洋務之心,想要學造洋槍洋炮,想要建兵艦,在他給老師曾國藩的信中曾提到:「槍炮並發,所當輒糜,其落地開花彈,真神技也」

在上海的戰事中,李鴻章拉攏英法「常勝軍」,也就是僱傭兵,以淮軍為主與太平軍多次交鋒,捷報頻傳,1862年的六月,圍攻上海的太平軍內發生了瘟疫,又因為缺少醫藥,圍城將領李秀成以進為退,圍攻虹橋,李鴻章聞訊之後,火速前往,因為他感覺到,這將是一個非常好的的機會,這場戰事,李鴻章親自督戰,鼓舞戰士,太平軍火力兇猛,淮軍中的一個將領張遇春多次衝鋒均被擊退,面對李秀成的兇猛進攻,張遇春後退,恰巧看到此時正是李鴻章在督戰,李鴻章表情堅毅,吩咐左右:「拿刀來,將張遇春砍了!」張大驚,便回身又殺入戰場。張其實是李鴻章最親信的將領之一,李鴻章揚言拿他來開刀,也是要表達自己的決心。此戰告捷 。

上海的戰事捷報頻傳,李鴻章也一戰成名,一躍登上了晚清歷史舞台,他在給老師曾國藩的信中說:「有此勝仗,我軍可以自立,洋人可以懾威,吾師可稍放心。

1863年,李鴻章圍攻蘇州,採取剿撫並用,誘降太平軍將領投降,最終佔領了蘇州城,佔領蘇州城之後,李鴻章做了一件讓所有人都驚呆了的事情,那便是殺降,淮軍將所有降軍引入城牆之內,緊閉城門,吩咐弓箭手將十萬降兵全部殺死,朝廷嘩然,列強嘩然,有許多的人紛紛站出來說李鴻章殘滅人道。如果你看過陳可辛的《投名狀》,應該對這件事情能有個更深的體會,電影《投名狀》中,李連杰的那個角色,便影射著李鴻章,電影中也是殺了蘇州城所有的太平軍降兵。

對於此事,曾國藩曾評價李鴻章說:殊為眼明手辣,自嘆不如。要知道,曾國藩當時可是出了名的殺人如麻,人送外號「曾剃頭」。

雖然很多洋人都指責李鴻章的殺降行為背叛人道,也有很多朝廷大員說,這可能導致很多洋人不再幫忙清軍一起剿匪。但是在這件事情之後,李鴻章顯示了自己做事的魄力,敢做敢幹也有擔當,清廷做出的評價是:所辦並無不合,甚為允協。當然,這也是清政府站在自己統治立場上的思考。十萬降眾,十萬生命,不管怎麼說,就算是說破了天,也甚是不妥。

不管怎麼說,最終太平天國走向了失敗,通過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李鴻章在朝廷聲名鵲起,真正成為了一名政治新秀。

4

經歷過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的事件之後,清政府的朝廷之中有一些有識之士,開始開眼看世界,其中,李鴻章便是其中的一位。

1864年,李鴻章向恭親王說:「天下事,窮則變,變則通,中國欲自強,莫如學習外國利器。」自此,洋務之心在李鴻章內心噴薄開花,李鴻章個人的宦海沉浮也與大清帝國的命運,緊緊地綁在了一起。

1865年,清廷任命曾國藩為欽差大臣,北上督師剿捻(捻軍(1853年——1868年)是一個活躍在長江以北皖北、蘇、魯、豫三省部分地區的反清農民武裝勢力,與太平天國同時期。捻軍起義從1853年至1868年,長達十五年,其歷史分為兩個階段。自1853年春至1863年3月為前期捻軍,此後為後期捻軍),李鴻章上任兩江總督。

也就是在兩江總督任上,李鴻章一手創辦了江南製造局,這也是中國最早,規模最大的軍工廠,李鴻章提出了求強求富的洋務理念,創辦了江南製造局,正是李鴻章想要實現求強的第一步。李鴻章曾說:「中國士大夫,沉浸於章句小楷之積習,以至用非所學,學非所用」。其實在這個時候,李鴻章的內心深處,曾萌生過廢除科舉制度的想法,但是廢除科舉制度,談何容易,這個制度在封建社會已經枝繁葉茂,如果向朝廷提出來,很可能成為眾矢之的,當時的清廷,「好空談,尚清流」的人大有人在。但是為了洋務,必須要有相應的人才,李鴻章權衡利弊,另闢蹊徑,決定上書朝廷,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而且選擇的第一批留學生,大多都是十四五歲的小孩,計劃在外留學十五年,回國後正好三十歲左右,中國自古便有「三十而立」的說法,正好可以報效祖國。

不要小看這一舉動,這其實是中國創始之舉,古今未有之事,因為自古以來,都是外國人學習中國,中國也一直自詡天朝上國,地大物博,根本沒必要向小國學習。

1870年,李鴻章再次升職,上調直隸總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務大臣,順順利利的進入了清廷統治的中樞,此時的李鴻章,躊躇滿志,畢竟自己手中的權利越來越大,能夠做的事情,也就越來越大。憑藉自己的權力,能夠更好的發展洋務。但是,隨著李鴻章的升職,朝中有許多的大臣表示不滿,出現了種種議論。因為李鴻章主張革新,這樣的政治主張,為他招來了眾多清流派的反對,在清廷樹了不少政治對手。

附:直隸總督,官銜,地方監察軍務、糧餉和管理河道以及兼巡撫事務的官職,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直隸總督一職起源於清朝順治十八年,第一任直隸總督為苗澄,之後著名的直隸總督有李鴻章、曾國藩、袁世凱、李衛等。相當於現在的大軍區司令、兼省委書記、兼省長的這麼一個大官。李鴻章是在職時間最長的一任。

想要安安心心的求富求強,有時候還真不是那麼一件容易的事情,擺在李鴻章面前的是,級別更高的官場鬥爭與氛圍越來越濃烈的內憂外患。

所謂北洋大臣,就是皇帝設立在天津的三口通商大臣,負責範圍是直隸、山東、奉天三省。可以說,李鴻章已經是洋務運動中權勢最大的地方官。

也是在這幾年,日本明治維新,全面學習西方,國力逐漸強盛,日本正在用一種新的眼光,重新看待自己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尤其是與中國的關係。在李鴻章的印象中,日本「貧而多貪,詐而鮮信」。

1870年代,日本攻佔琉球,出兵台灣,刺激了大清朝野,李鴻章突然意識到,自從鴉片戰爭的1840年開始,到日本1874年侵略台灣,中國的海防竟然沒什麼發展與變化,面對外國的海防攻佔,清朝似乎束手無策,這次事件,讓李鴻章感覺到,中國的海防不搞不行了,朝中有識之士也紛紛上書朝廷,要開始重視東南海防,以此來因對千古未有之困局。

也差不多相同時間,英國背景的阿古柏侵略新疆北部,俄國出兵攻佔中國伊犁,中國東南海防,西北邊防,同時遭到了侵略,而就在這個時候,清廷的財政收入,無法同時支持兩處的軍事支出。在朝野上下,又出現了一場針鋒相對的大討論。清朝政府,向來都是將國防重點放在西北邊陲,面對俄國與阿古柏的入侵,收復失地自然被看成了最重要的事情,1873年,左宗棠被任命為陝甘總督,陳兵於西北,準備收復失地。財政上捉襟見肘的戶部提出了一個尷尬的現實,那就是沒錢,僅有的一部分錢,是先籌建海軍,還是先支援西北?

附:穆罕默德·雅霍甫(MohammadYaqubBeg1820年-1877年5月30日),漢名阿古柏,被中國人稱為「中亞屠夫」,為中亞浩罕汗國阿克麥吉特(白色清真寺)伯克。在沙俄以及英帝國的幕後支持下,於1865年至1877年成立哲德沙爾汗國,後被清朝陝甘總督左宗棠擊敗。1865年至1877年率軍入侵中國新疆,史稱「阿古柏之亂」。

李鴻章面見慈禧,提議暫停西北戰事,對阿古柏採取懷柔之術,首先籌建海軍,這時候,正在積極準備收復失地的左宗棠,聽到李鴻章的話後,很是不滿。當時的左宗棠,無論是威望、還是功勞,都在李鴻章之上,而且,左宗棠本人秉性耿直,性烈如火,有點心高氣傲,恃才傲物,這一次,李鴻章遇到了真正的對手。左宗棠說,西北邊防問題,與東南海防問題,同樣重要,切不可停止西北戰事,應該二者並重。過去左宗棠連曾國藩都不放在眼裡,更何懼李鴻章,在曾國藩去世之後,左宗棠已經是湘軍的最高統領。讓李鴻章有點困惑的是,左宗棠並非那種不了解世界的人,為何這次非常重視西北而少談東南海防。海塞大論戰逐漸升級,持續了大概有半年之久,清廷內外也很快分成了兩大陣營。

海防派說:北京距海岸近,新疆距京師遠,海防明顯重於邊防...

塞防派說:新疆有失,蒙古不保,京師將受到直接威脅...

海防派說:朝廷財政有限,新疆之戰勝算不多...

塞防派說:東南威脅尚小,西北已經構成侵略,列祖列宗百戰之地,豈能放棄...

海防派說:緩期收復西北,並不是放棄,而是存儲實力,以圖將來...

塞防派說:停兵節餉,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海防派說,失新疆是失地,失海防是亡國...

然而,在朝廷看來,左宗棠的建議清晰而明確,而李鴻章的建議,卻有些含糊,因為朝廷根本體會不到,一個國家創辦海軍,絕不僅僅是為了國防,海軍的建船建設,可以拉動一個農業國的發展,讓清朝走出傳統,靠近近代,帶來國家的一種變革。

最後朝廷在錢包很癟的窘境中決定,一起辦吧。左宗棠負責收復失地,李鴻章負責籌辦海軍。之後,左宗棠要比李鴻章幸運許多,經過五年的奮戰,左宗棠平定阿古柏之亂,收復了新疆失地,然後又率軍出征伊犁,最終迫使沙俄將含在嘴裡的兩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吐了出來。而李鴻章最初設想要創辦北洋、東洋、南洋三支海軍,分別管理北海,東海,南海三片海域。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朝廷只讓李鴻章負責籌辦北洋,讓沈葆楨督辦南洋海軍事宜。最後又因為經費緊缺,沈葆楨讓出了每年200萬的經費給北洋,最後李鴻章的北洋水師才有了轉機。這樣一來,李鴻章成了創辦近代海軍的唯一一個高級大官,這個重擔也全部落在了李中堂的肩膀上。李鴻章倍感壓力巨大,曾說出:海防題目太大,唯恐交卷不起。哪裡買軍艦,誰來開軍艦,中國建不了,國人不會開。

1875年,馬嘉理事件爆發,李鴻章施展自己的外交手段,平息事態,平息過程中,李鴻章參觀了英法軍艦,意外的發現日本青年正在接受訓練,這件事情讓他吃驚不已,隨後李鴻章當機立斷,趕緊派出三十位中國青年留學歐洲三年的決定,專門學習海防軍艦相關知識。因為之前派遣的留學生,沒有涉及到海防這一層面。這三十位人才,後來成了引領中國海軍一個時代的人物。

1881年,天津大沽口,迎來了兩艘英國輪船,分別是超勇號和楊威號,船上掛著的是李鴻章親自設計的中國海軍第一面旗幟,黃龍旗。那一天,李鴻章站在岸邊眺望,內心極其複雜,千辛萬苦,歷經波折,中國海軍,終於有了那麼一點雛形。但是,這也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後面,還有更多的考驗等著他李中堂。

1882年,法國入侵越南,越南向清朝求救,清廷管還是不管?在越南問題上,李鴻章是主和派,不希望將中國拖入與法國的戰爭之中,還是覺得中國應先求富求強,那時候的法國,海軍已經是世界上除了英國的的第二強國,大清北洋海軍剛剛建立就挑戰這個海洋強國,無異於以卵擊石,很不現實。但是朝內有許多的清流派認為,李鴻章的主和,無異於秦檜,放任法國的侵略,將是周邊藩屬國對大清失去信心。對大清造成不小的影響。此時的李鴻章,可謂是焦頭爛額,在國內要應付清流派的攻擊,還要在國際上與法國談判,李忠堂無奈的說:「不當事之徒,草率妄言,大多言語不堪。」

最終,李鴻章極力斡旋,並且在朝廷授意之下,李鴻章代表朝廷與法國簽署《李福協定》,李鴻章的這一舉措,更是召來了清廷內外的更多輿論討論,而且最後,當法國按照協定前往越南涼山接防時,清朝駐軍拒絕交防,法國人非常憤怒,派軍艦進入台灣海峽,進攻基隆,擺出了即將進攻中國大陸的姿態,大戰一觸即發。

這時候的朝廷之上,還在討論是戰是和,因此失去了先發制人的機會,1884年,中法之間的第一次海戰,不到一個小時,中國的11艘軍艦,全部被打沉,而且福州船政學堂,馬尾造船廠,也被法國的炮彈炸毀,洋務運動之後,苦心經營20年的福建水師,全軍覆沒。

一位時代的洋人曾這樣評價李鴻章:他處在一種極度的矛盾之中,一方面,要維護帝國千百年來遺留下來的自命不凡,另一方面,他又要削弱它,通過提高自身的物質力量,想要是中國能夠和平自信的保持民族利益。如今看來,李中堂也確實不容易,他處在一個三夾板之中,自己雖然是新舊勢力的連接點,能夠左右逢源,但是更多的時候,有著太多的身不由己!

李鴻章曾自我評價: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他自稱自己,只是一個裱糊匠而已。

那麼這些年,李鴻章究竟在忙些什麼呢,他又是為何從一個中興名臣,變成了大清第一裱糊匠呢?

中法第一場海戰,中國以慘敗告終,但是值得欣慰的是,中國海軍之後在北越戰場,台灣戰場,鎮海保衛戰中,接連取得了勝利,略微挽回了一些顏面,而在這一過程中,李鴻章領導的淮軍,功不可沒。相比稚嫩的海軍,李鴻章一手創辦起來了淮軍,已經是大清最主要的國防力量。雖然取得了一些勝利,法軍也無力支持這場遙遠的戰爭,但是面對海上危機,大清也是無法應付。鄰國日本,也伺機挑釁中國,所以清廷最後採取的政策是「乘勝即收」,經過英國人赫德的中間調節,大清承認了《李福協定》,法國也不再提出進一步的其他要求。1885年,李鴻章代表大清與法國簽訂正式和約。在這場戰爭最後的斡旋之中,雖然李鴻章對於談判的每一細節都過問,但是他已經沒有什麼談判的主導權了,他說:「款議始終由內主持,專依二赤,雖予全權,不過奉文畫諾。」由內主持,說的便是慈禧,二赤,說的便是英國人赫德。

中法海戰的慘敗,讓李鴻章意識到,光在軍事上的求強,還不足以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現實,要加緊求富,所以之後,他便思考如何才能讓中國變得富強。於是開始修電報,修鐵路,開煤礦,但是在那個萬馬齊喑、固步自封的晚清中國,李鴻章走的每一步,都會是非常的艱難。以儒家思想為統治思想,構建了數千年的道德和心理防線,僅僅憑李鴻章一人如何突破?後來又史學家說,那時候的李鴻章,是「內悅昏君,外御列強」

1880年,李鴻章安排劉銘傳上書朝廷,建議修建鐵路,劉銘傳是李鴻章的淮軍體系的人,奏摺中指出了修建鐵路的必要性,但是朝野內外,反對聲四起,有人指責這樣會破壞大清的風水,總之還是那種迂腐的調調,1881年,李鴻章親自上書《妥籌鐵路事宜析》,頑固派指責:李劉二人之跡似為外國謀非我朝謀也,甚至說,修了鐵路,市政繁華,民眾富饒,更加會刺激外國的侵略,而且還會給民眾出行帶來不便等。為此李鴻章曾提出,可以設置旱橋,也就是現如今的立交橋模式,再加以設置柵欄,火車開過來,便放下柵欄,行人止行。這些我們現在看來再合理不過的東西,李鴻章想要修一條鐵路卻似難於上青天。沉重的傳統,已經成為中國向現代國家轉型的巨大負擔。

李鴻章氣憤激動的說到:「時間如此及棘,端非空談所能有濟,我朝處數千年未有之奇局,自應簡數千年未有之奇業,若有事必拘於成法,恐日而與危弱而終,無以自強。

鐵路建設的大討論,最後以洋務派的失敗而告終,為了保住已有的洋務成果,李鴻章採取陰奉陽違的辦法, 他想要保住已經開工鋪設的運煤鐵路,他為了避免朝廷非議,他特別聲明,這段鐵路不設火車機頭,採用馬拉騾拽的辦法。李鴻章相信,只要有鐵軌存在,修建鐵路的希望就還在。

1881年夏天,李鴻章那馬拉騾拽的鐵路建設成了,而在那一年,美國的鐵路築路里程為20000公里,二十年前1861年的英國已經有15000公里,德國也有10000公里,中國李鴻章修建的這條鐵路,卻僅僅只有10公里。

1888年,李鴻章為了啟蒙慈禧的鐵路認識,送給了她一個小火車,有六節車廂,當然,是需要人駕駛馬來驅動。慈禧上了火車,體驗了一把坐火車的癮,火車在紫禁城北中南海驅使前進了1500米左右,慈禧除了對有人在她前面,屁股對著自己之外,其他的感受還是挺滿意的,慈禧也感覺火車比那轎子更快更穩。五個月之後,清廷發布了正式文件,李鴻章可以修建鐵路了。這一年,離李鴻章真正想要修鐵路,提出修鐵路的想法,已經整整過去了十四年,離李鴻章開始為鐵路奔走,也已經是過去整整七年之久。

大清王朝的第一個煤礦、第一條鐵路、第一座鋼鐵廠、第一所近代化軍校,第一個軍工企業江南製造總局、第一個民用企業輪船招商局、第一條電報線、派遣第一批留學生等等,李鴻章有四十七個第一!

5

接下來說一說李鴻章的北洋艦隊,當時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八,也是在1888年,李鴻章的北洋水師,也是出具規模了,那時候,北洋水師擁有25艘軍艦,其中外國訂購的十四搜,包括兩艘巨型鐵甲艦,七艘裝甲巡洋艦。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北洋水師有了軍艦,但是還沒有真正的海軍官兵,李鴻章花了大價錢聘請了英國的教官訓練水師,畢竟這玩意中國也是剛剛才有,專業人才奇缺。

其實當時李鴻章的北洋水師,還是有很多的問題,雖然看起來像是一個現代的軍隊,但是實質上還是一個封建社會的軍隊,在北洋水師裡面,任人唯親,結黨營私的事情有很多,管理鬆弛,而且李鴻章對於這些,認為是小節,沒有過多的重視,他認為,北洋水師只要能打仗,就OK了,這與曾國藩的治軍理念差了很多,曾國藩倡導的是忠義血性,而李鴻章倡導的是糧餉驅使

1886年,醇親王,也就是光緒的老子,受慈禧之命前來視察北洋水師,連環打靶,炮若雷鳴,撼天震地,一切似乎都是那麼的完美,北洋水師看起來已經是很強大了。有充足的兵員,水師有不錯的待遇,有巨大的艦船,似乎不需要對水師的未來有所擔心。

不久之後,發生長崎事件,中國北洋水師離開朝鮮,在日本首次亮相,日本民眾很是好奇,爭先觀看,其中,日本的東鄉平八郎也登艦視察了中國的定遠號,他是一名日本的水師官員,看過之後略有不屑的說,他一定能打敗北洋水師。幾天後,中國的北洋水師官兵上岸觀光,進了日本妓場,後來與日本的的水警發生衝突,日本民眾圍攻水師,還打死了五個水師兵員,當時北洋水師的官兵們氣憤極了,他們上了軍艦,將炮口對準了日本,當時,長崎的民眾非常的害怕。最後李鴻章請了香港的律師,在國際法庭與日本打官司,讓國際法來判決,當時也不能付諸武力了,那場官司,中國贏了,日本只要賠禮道歉,日本的賠禮道歉,也是考慮到當時的國力還不是很厲害。但是從那以後,日本的水警就發誓,一定要打贏中國的北洋水師。長崎事件,反應出了當時日本民眾的心理,也體現出了北洋水師的紀律鬆散,士兵驕橫,但是這一切,李鴻章卻不以為然,他說:武人好色,乃其天性了,但能貪慕公明,自然就我繩尺。李鴻章手中的北洋水師,說到底還是封建社會的軍隊,思想上價值上無法擺脫固有的那種局限性。

當年嚴復留英歸國,滿腹才華,一心報國,但是看到李鴻章的舊式海軍,心中的幻想被擊碎,他曾指出,中國再這樣歌舞昇平,不出二十年,就會想老牛一樣,被外國人牽著鼻子走。嚴復是一個生性孤僻的人,所以也常常說出一些驚世駭俗的言論,他指出,中國社會的三大缺點:迷信,人情,趨炎附勢。這三個一語中的的道出了當時封建社會的現實,當然,現在看來,這三個缺點似乎也適用於當下的一些社會現象。李鴻章曾想收入門下,但是被嚴復拒絕了。

大清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說:恐怕中國今日,離真正的改革還很遠,這個碩大無朋的巨人。有時忽然跳起,哈欠伸腰,我們以為他醒了,但過了一陣我們看到他又坐了下來,喝一口茶,燃起煙袋,打個哈欠,又朦朧的睡去了。

北洋水師亮相長崎的那一年,李鴻章64歲了,歷史留給他與大清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1884年,日本助朝脫清,發動了甲申政變。當時袁世凱在朝鮮駐守,迅速救出了朝鮮國王,政變不到一周,就宣告失敗了。當時的朝鮮,是中國的朝貢國,當時的日本在想,若他能動了朝鮮,而中國沒有力量管這個朝貢國,那下一步,朝鮮就是日本的一個橋樑,進可攻退可守。

1885年,李鴻章在天津迎來前來交涉朝鮮問題的日本大臣伊藤博文,當時的李鴻章六十三歲,伊藤博文45歲。伊藤博文已經是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富國強兵的精神領袖。這是兩位實權人物的第一次交鋒,李鴻章並不把伊藤博文放在眼裡,言語中也總有輕蔑之言。在天津,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簽訂了《天津條約》這個條約是李鴻章的重大外交失誤,利用李鴻章的失言,伊藤博文為日本爭取到了「朝鮮有事,日本即可出兵」的權力。這為後來的中日戰爭,埋下了禍根。給了日本機會與借口。

1888年,日本第七次發展海軍,中國的北洋艦隊也有了一定規模。

但是中國的北洋艦隊發展似乎停滯不前,北洋海軍只於1890年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一艘國產「平遠號」巡洋艦,當初李鴻章提出要修建炮台的時候,卻收到了朝廷的文件,說南北洋暫停購買槍炮船隻、機器兩年。戶部的經費要多用於其他地方。李鴻章氣憤的說,軍國大事,豈能如此各行其是而不相謀。當時的日本,其實還是比中國窮很多的,但是他們國家,從天皇開始捐錢,動員全國民眾捐錢,到1890年,日本海軍第八次擴張的時候,日本的海軍,已經超越了中國。日本,國力逐漸在強盛,然而大清的統治者,卻仍舊沉浸在自己天朝上國的思想中無法自拔。

1894年,是老佛爺慈禧的六十大壽,紫禁城、頤和園裝飾一番便花去了240萬兩白銀,龍棚、戲台、亭座大行修繕,應有盡有,可以說是極其奢侈,但是他們對於朝鮮的一場農民起義即將引發的中日大戰毫無準備。這一年,朝鮮發生了東學黨起義,朝鮮王朝向清政府請求救援,李鴻章向朝廷建議派直隸提督葉志超與太原總兵聶世成帶領兩千士兵前去解圍,日本根據《天津條約》的規定,朝鮮有事,中國出兵,日本也可以出兵,所以日本為此派出了八百士兵進駐朝鮮,如果朝鮮僅僅只是派了八百也還好,不及清兵一半,但是緊隨其後日本就增派了八千兵員源源不斷的增兵朝鮮,狼子之心非常明顯。中日衝擊一觸即發。

其實早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在日本朝野就是否對中進行直面的武力對抗進行過討論,那時候的日本,大部分人還是覺得日本國力,尚不足以和清朝進行正面對抗,但是隨著東學黨事件之後,日本的勢力逐漸在朝鮮滲透,主戰派也站上了主要地位,如果不和中國干一仗,那麼日本在朝鮮也就無法進一步的擴張自己的勢力與利益。

同年7月25日,日本聯合艦隊在朝鮮西海岸,也就是豐島海域,炮擊中國運兵船,甲午戰爭全面爆發,1894年9月17日,中日兩國的海軍,進行了一場現代化的海上正面交鋒,中國方面被擊毀了四艘軍艦,日本方面只是損失了一艘軍艦,北洋水師有1000多人死亡,被迫退回威海衛海軍基地,而日本海軍乘勝進攻,一舉攻佔了旅順、大連、威海衛,對威海衛海軍基地形成了包圍之勢,李鴻章的北洋水師,成為了日本軍隊的瓮中之鱉,甲午一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滅,李鴻章的苦心經營的海軍水師,雖然經過精心的經營,但是在一戰之間便灰飛煙滅。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自殺,鎮遠號上面的大鐵錨,被日軍繳獲,當做了戰利品,呈列在東京上野公園,直到抗戰勝利之後,才被撤了下來。

甲午戰爭之後,清廷的整個士大夫階級一片嘩然,我們怎麼會這麼輕易的被學生給打敗了,

李鴻章,作為甲午戰爭清廷的最高統帥負責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然而他其實並沒有最終的拍案權利,在李鴻章的上面,有慈禧,有皇帝,有戶部、財政、軍機處、奕?、督辦軍務處等等的權力,在壓制著他,但是所有的過錯,最後似乎都湧向了他李鴻章。

甲午戰敗之後,李鴻章曾說: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凈屋,雖明知紙片糊襟,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一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

李鴻章因為甲午戰敗,被降職減薪,沒收了象徵權力的黃馬褂,朝野上下一時間痛罵海軍誤國,甚至於當初花錢辦海軍,也成了一種錯誤,中日戰事其實尚未結束,但是清王朝索性撤銷了海軍衙門,以此來平息士大夫階層與民眾的眾怒。作為洋務派,致力于海軍建設的李鴻章,卻什麼也改變不了,可謂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日本人順利的佔領的朝鮮全境,進而越過鴨綠江,直逼山海關,京師看起來岌岌可危。慌亂之間,清廷派出了兩位大臣趕往日本求和議和,但是卻被日本人攆了回來,日本方面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讓李鴻章前來議和,其他人,不行!

朝廷再次徵召李鴻章,想讓他前去談判議和,那時候的李鴻章,已經被擱置了起來,而且他的哥哥李瀚章也被彈劾,當時他的哥哥任職兩廣總督,他哥哥就和李鴻章說,算了,咱兄弟倆也是太苦了,回家吧,別幹了,頤養天年吧。但是李鴻章知道,此時的朝廷,根本沒有什麼人,就對他的哥哥說,朝廷越沒人,我越得出來做事,我們再不幹,那朝廷就真的沒人幹了。

皇帝賞還李鴻章的黃馬褂,撤銷了對他的處分,1895年2月,朝廷想要任命李鴻章為赴日議和大臣,前去和日本商討甲午戰敗之事。久居官場的李鴻章知道,此去日本議和,必然會被國人罵為漢奸,千夫所指,可是,在救社稷於危難和顧全個人榮辱之間,李鴻章還是選擇了前者,3月14日,李鴻章帶著兒子與隨從官員,踏上了議和的日本之行。

那一年,李鴻章已經73歲了,日本接待李鴻章的規格極高,完全沒有戰時的傲慢無禮,但是在談判桌上,李鴻章再次遇到了自己的老對手伊藤博文,兩人再次交鋒。伊藤博文對自己十年前被李鴻章的小看,還依然記憶猶新,但是在這次的談判桌上,雙方的實力角色已經完全轉變了,伊藤博文對李鴻章說:十年前咱們就探討要變,要向西方學習。李鴻章說,我們國情複雜,人多,我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人多嘴雜,事情難辦,我一個人說了也不算,做不了主。

在馬關,李鴻章與伊特博文進行了長達七次的談判,最初,日方提出賠償日軍三億兩黃金(相當於清朝四年的財政收入,相當於日本六年的財政收入),割讓遼東半島與台灣,簡直就是獅子大開口,完全超出了清朝的預料,李鴻章也絕沒有料到,日本人的野心竟然如此之大,勝於英法十倍。李鴻章在談判桌上,以同文同種為由,以73歲的高齡,與55的伊藤博文討價還價,倚老賣老,但是日本人無動於衷。

就在雙方談判進入僵局的時候,日本有一個憤青,小山豐太郎,實施了對李鴻章的刺殺行為,導致李鴻章左眼受傷,這個日本憤青,認為李鴻章就是日軍對華的主要障礙,之前就曾想去天津進行行刺,但是因為沒錢,買不起船票,便作罷了,這次李鴻章來到了日本,正好機會來了,於是便實施了暗殺行刺。

日本也沒有料想到會鬧出這麼一出,完全打亂了談判的計劃,差點讓李鴻章命喪於此,刺客打出的那顆子彈,李鴻章到死都沒有取出來,依舊留在臉頰之內,這次刺殺,使得日本在談判的僵局中一下子陷入了很被動的局面。這時候國際國內輿論嘩然,眾多歐美國家也紛紛站出來說,清朝已經被你們打敗了,一個遍體鱗傷的國家大使,還差點死在了你們日本,實在是不像話。由於歐美各國的紛紛譴責日本,日本被迫實行無條件停戰,談判之初的要價也從最初的三億兩白銀,變成了兩億兩,李鴻章後來還和伊藤博文說,要是這麼的話,還不如向老夫再多開兩槍。一槍頂上那一億兩白銀!

此時日軍,面對持續的八個月之久的戰爭,在人力物力上,其實也顯得有點力不從心了,伊藤博文也想早點結束這場戰爭,其實,他最擔心的,便是李鴻章借口遇刺療傷,返回清朝,那樣的話,想要再次坐下來談判進行敲詐勒索,就會很難了。在李鴻章遇刺之後,曾火速向清廷請求中斷談判,因為李鴻章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等回國後,可以拖延時間,進而尋求歐美各國的中間調停。然而,李鴻章得到的清廷回應是,日本此時正在處於理虧,要趕緊的坐地殺價,萬萬不可中斷談判。

李鴻章向伊藤博文表達了清廷的意思,同意朝鮮的獨立,但是割地賠款都不行,對此,伊藤博文豈能輕言放棄,大為惱火,對李鴻章說,希望你們能清楚地考慮現在中日兩國的現實,日本可是戰勝國,而你大清朝是戰敗國,若談判失敗,我大日本軍艦,將繼續增派到中方,到時候可就不是談判能解決的了。李鴻章這個73歲的老頭,臉上裹著繃帶,背負著戰敗國的身份,在談判桌上也是極其的無奈。

最後的一次談判,長達五個小時,李鴻章說的口乾舌燥,但是日方對於清方提出的幾次修改議案,均沒有做出讓步,李鴻章離開談判桌的時候,天空已經被黑色籠罩,異常的凄涼,與伊藤博文分手的時候,李鴻章再次和他說,賠款能不能再降低一些,減少五千萬?伊藤博文拒絕!減少兩千萬?伊藤博文再次拒絕!最後,李鴻章說,你無論如何給老夫一個面子,就算是給老夫一點回國的路費了,但是很無奈,伊藤博文笑了笑,還是拒絕了!

1895年,4月7日,李鴻章與日本代表,,簽訂了城下之盟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

條約內容:根據條約規定,中國割讓 遼東半島(後因 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 台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 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 沙市、 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 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附:馬關條約詳細內容

按:《馬關條約》包括《講和條約》11款,《另約》3款,《議訂專條》3款,以及《停戰展期專條》2款。中文本稱「中國」, 日文本稱「清國」。

大清帝國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國大皇帝陛下為訂立和約,俾兩國及其臣民重修和平,共享幸福,且杜絕將來紛紜之端,大清帝國大皇帝陛下特簡大清帝國欽差頭等全權大臣 太子太傅 文華殿大學士 北洋通商大臣 直隸總督一等肅毅伯爵 李鴻章、大清帝國欽差全權大臣二品頂戴前出使大臣 李經方、大日本帝國大皇帝陛下特簡大日本帝國全權辦理大臣 內閣總理大臣從二位勛一等 伯爵 伊藤博文、大日本帝國全權辦理大臣 外務大臣從二位勛一等 子爵 陸奧宗光為全權大臣,彼此校閱所奉諭旨,認明均屬妥實無闕。會同議定各條款,開列於左:

第一款

中國認明朝鮮國確為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國。故凡有虧損其 獨立自主體制,即如該國向中國所修貢獻典禮等,嗣後全行廢絕。

第二款

中國將管理下開地方之權並將該地方所有 堡壘、 軍器、工廠及一切屬公物件,永遠讓與日本。

第一、下開劃界以內之 奉天省南邊地方。從 鴨綠江口溯該江抵安平河口,又從該河口劃至 鳳凰城、 海城及 營口而止,畫成折線以南地方;所有前開各城市邑,皆包括在劃界線內。

該線抵營口之 遼河後,即順流至海口止,彼此以河中心為分界。遼東灣東岸及 黃海北岸在 奉天所屬諸島嶼,亦一併在所讓界內。

第二、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

第三、 澎湖列島。即英國格林尼次東經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緯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間諸島嶼。

第三款

前款所載及黏附本約之地圖所劃疆界,俟本約批准互換之後,兩國應各選派官員二名以上為公同劃定疆界委員,就地踏勘確定劃界。若遇本約所約疆界於地形或地理所關有礙難不便等情,各該委員等當妥為參酌更定。各該委員等當從速辦理界務,以期奉委之後限一年竣事。

但遇各該委員等有所更定 畫界,兩國政府未經認準以前,應據本約所定畫界為正。

第四款

中國約將 庫平銀二萬萬兩交與日本,作為賠償軍費。該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五千萬兩,應在本約批准互換六個月內交清;第二次五千萬兩,應於本約批准互換後十二個月內交清;餘款平分六次,遞年交納;其法列下:第一次平分遞年之款於兩年內交清,第二次於三年內交清,第三次於四年內交清,第四次於五年內交清,第五次於六年內交清,第六次於七年內交清;其年分均以本約批准互換之後起算。又第一次賠款交清後,未經交完之款應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無論何時將應賠之款或全數或幾分先期交清,均聽中國之便。如從條約批准互換之日起三年之內能全數清還,除將已付利息或兩年半或不及兩年半於應付本銀扣還外,余仍全數免息。

第五款

本約批准互換之後限二年之內,日本准中國讓與地方人民願遷居讓與地方之外者,任便變賣所有產業,退去界外。但限滿之後尚未遷徙者,酌宜視為日本臣民。又,台灣一省應於本約批准互換後,兩國立即各派大員至台灣限於本約批准後兩個月內交接清楚。

第六款

中日兩國所有約章,因此次失和自屬廢絕。中國約俟本約批准互換之後,速派全權大臣與日本所派全權大臣會同訂立通商行船條約及陸路通商章程;其兩國新訂約章,應以中國與泰西各國見行約章為本。又,本約批准互換之日起、新訂約章未經實行之前,所有日本政府官吏臣民及商業、工藝、行船船隻、陸路通商等,與中國最為優待之國禮遇護視一律無異。中國約將下開讓與各款,從兩國全權大臣畫押蓋印日起,六個月後方可照辦。

第一、見今中國已開通商口岸以外,應准添設下開各處,立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來僑寓、從事商業工藝製作。所有添設口岸,均照向開通商海口或向開內地鎮市章程一體辦理;應得優例及利益等,亦當一律享受:

湖北省荊州府 沙市,

四川省 重慶府,

江蘇省 蘇州府,

浙江省 杭州府。

日本政府得派遣領事官於前開各口駐紮。

第二、日本輪船得駛入下開各口附搭行客、裝運貨物:

從湖北省 宜昌溯長江以至四川省重慶府,

從上海駛進 吳淞江及運河以至蘇州府、杭州府。

中日兩國未經商定行船章程以前,上開各口行船務依外國船隻駛入中國內地水路見行章程照行。

第三、日本臣民在中國內地購買經工貨件若自生之物、或將進口商貨運往內地之時欲暫行存棧,除勿庸輸納稅鈔、派征一切諸費外,得暫租棧房存貨。

第四、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邑任便從事各項工藝製造;又得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只交所訂進口稅。日本臣民在中國製造一切貨物,其於內地運送稅、內地稅鈔課雜派以及中國內地沾及寄存棧房之益,即照日本臣民運入中國之貨物一體辦理;至應享優例豁除,亦莫不相同。嗣後如有因以上加讓之事應增章程條規,即載入本款所稱之行船通商條約內。

第七款

日本軍隊見駐中國境內者,應於本約批准互換之後三個月內撤回;但須照次款所定辦理。

第八款

中國為保明認真實行約內所訂各款,聽允日本軍隊暫占守山東省威海衛。又,於中國將本約所訂第一、第二兩次賠款交清、通商行船約章亦經批准互換之後,中國政府與日本政府確定周全妥善辦法,將通商口岸關稅作為剩款並息之抵押,日本可允撤回軍隊。倘中國政府不即確定抵押辦法,則未經交清末次賠款之前,日本應不允撤回軍隊;但通商行船約章未經批准互換以前,雖交清賠款,日本仍不撤回軍隊。

第九款

本約批准互換之後,兩國應將是時所有 俘虜盡數交還。中國約將由日本所還俘虜並不加以虐待若或置於罪戾;中國約將認為軍事間諜或被嫌逮系之日本臣民,即行釋放。並約此次交仗之所有關涉日本軍隊之中國臣民,概予寬貸;且飭有司,不得擅為逮系。

第十款

本約批准互換日起,應按兵息戰。

第十一款

自本約奉大清帝國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國大皇帝 陛下批准之後,定於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即日本明治二十八年五月初八日在煙台互換。

為此,兩國全權大臣署名蓋印,以昭信守。

大清帝國欽差全權大臣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一等肅毅伯爵 李鴻章(押印)。

大清帝國欽差全權大臣二品頂戴前出使大臣 李經方(押印)。

大日本帝國全權辦理大臣內閣總理大臣從二位勛一等伯爵 伊藤博文(押印)。

大日本帝國全權辦理大臣外務大臣從二位勛一等子爵 陸奧宗光(押印)。

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訂於下之關繕寫兩分。

另約

第一款

遵和約第八款所訂暫為駐守 威海衛之 日本國軍隊,應不越一旅團之多,所有暫行駐守需費,中國自本約批准互換之日起,每一周年屆滿,貼交四分之一, 庫平銀五十萬兩。

第二款

在威海衛應將 劉公島及威海衛口灣沿岸,照日本國里法五里以內地方,約合中國四十里以內,為日本國軍隊駐守之區。

在距上開劃界,照日本國里法五里以內地方,無論其為何處,中國軍隊不宜逼近或駐紮,以杜生釁之端。

第三款

日本國軍隊所駐地方治理之務,仍歸中國官員管理。但遇有日本國軍隊司令官為軍隊衛養、安寧、軍紀及分布、管理等事必須施行之處,一經出示頒行,則於中國官員亦當責守。

在日本國軍隊駐守之地,凡有犯關涉軍務之罪,均歸日本國軍務官審斷辦理。

此另約所定條款,與載入和約其效悉為相同。為此兩國全權大臣署名蓋印,以昭信守。

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

訂於下之關繕寫兩份

在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想在談判桌上爭奪回來,這不是扯淡嗎!兩國實力相當,外交就是實力,兩國實力懸殊,實力就是外交!《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了其侵略野心;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該條約適應了帝國主義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需要,隨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條約簽訂以後,翰林院83人與內閣官員上百人,上書朝廷,要求再戰,拒絕此款條約。回國後的李鴻章,被不明真相的民眾罵為賣國賊,成為眾矢之的,但是在朝廷上,卻也有百官集體為李鴻章求情。李鴻章見此情景,也不由得老淚縱橫,他從此發誓,不再踏上日本國土半步,將《馬關條約》視為自己一生最大的恥辱。日後他遊歷歐美,在回國途中經過日本,需要在日本換船,竟執意不登岸,最後,隨從只好在兩船之間架起木板,讓李中堂換船……

6

李鴻章在簽訂這個條約之後,採用「以夷制夷」的策略,在各國間遊說挑撥,最後使得三國干涉還遼,三國分別是俄法德,李鴻章還是憑藉這自己的外交手段,爭取回來了遼東半島。

三國干涉還遼對日本來說仍然是飛來橫禍,它使日本藉由甲午戰爭獲勝之機侵佔滿洲(中國東北)的企圖遭到粉碎,也使俄國增強其在 遠東的勢力,遏制了日本在東北及朝鮮的擴張。為了實現日本「 大陸政策」的第二步(吞併朝鮮)和第三步(進軍滿蒙),日本重新整軍備戰,於十年後發動對俄羅斯的戰爭。

這之後,74歲的李鴻章出訪歐美各國,對沙俄、德國、荷蘭、比利時、法國、美國等歐美國家分別進行了訪問,所到之處,均受到了熱情的接待,規格極高。李鴻章出訪其實有一個目的,就是遊說各國,提高中國的關稅,因為甲午戰爭失敗的賠款,使得清廷舉步維艱,李鴻章憑藉外交能力,想要提高關稅,增加點財政收入。

當時的李鴻章,與德國的俾斯麥,英國首相格蘭斯頓,並稱為當時世界世界的三大偉人。在當時的國際社會,李鴻章的國際地位很高,很多國家領袖認為,李鴻章是那種可以作為對手來博弈的人物,其他人根本免談,其他人根本不懂,沒辦法坐下來談。梁啟超曾說,在外國人眼裡,他們只認識李中堂,看不到清朝皇帝與慈禧。李鴻章被稱之為東方俾斯麥。

李鴻章與德國前首相俾斯麥

美國總統格蘭特和大清李鴻章

李鴻章一行訪問費城時的歡迎場面

1896年,李鴻章與英國首相兼外交大臣索爾茲伯里(左)、英國外交副大臣寇松(右)的合影

1896年,李鴻章完成了周遊歐美的訪問,這一次出行,對他產生的震撼非常的巨大,在地球的另一邊,在歐美各國,他們的社會已經在突飛猛進,而中國的清王朝,卻顯得搖搖欲墜。他深深的感知到,中國僅僅是完成經濟與軍事的改革還是遠遠不夠的,想要立足於世界,中國的制度必須得變,若是不變,中國永遠都是一個中世紀的國家。感慨之後,李鴻章便是陷入了深深的失落中,在當下的中國,就算經濟與軍事的改革,都舉步維艱,面對自己奉獻了畢生的大清國,他潸然淚下,這種淚,是對大清國步入遲暮的失落,也是深感自己英雄遲暮,時不我待的深沉惆悵。

那時候,身懷維新理念的康有為和梁啟超,正在鼓動光緒進行轟轟烈烈的維新運動,但是時間啊時間,對於李鴻章而言,已經是非常的吝嗇,從頭再來,已經完全不可能。歷史丟給他的,是無法重來的命運是長久的記憶,在這種記憶之中,摻雜著年少時「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雄心壯志,也摻雜著各種不平等條約的奇恥大辱。

1898年,戊戌政變,宣告了維新變法的失敗,僅僅持續了103天。光緒失去了自由與已有的那些權力。其實這次變法也不完全是單純的變法,因為當時光緒的親政,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親政,在朝野上下,還摻雜著帝後的權力之爭。

戊戌變法之後,慈禧再次掌握了大清國的政權,臨朝訓政,光緒被軟禁,之前被冷落的李鴻章,被慈禧任命為兩廣總督,誰也沒有想到,紫禁城內的宮廷大戲剛剛落幕,在山東就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

慈禧這一次,竟然支持義和拳來對抗洋人,這一舉措,可能是光緒傷透了她的心,也可能是這麼多年來對洋人的積怨太深。慈禧支持義和團,李鴻章憑藉自己多年的外交經驗與政治見解,深感大清即將迎來更大的一場危機。

1900年的,在清政府的默許之下,義和團運動已成了烽火燎原之勢,坐鎮清廷的慈禧,決定利用義和團對洋人開戰,老佛爺當時已經利令智昏,聽到義和團的扶清滅洋,可能內心還是有點小激動。隨著反洋運動愈演愈烈,在京的傳教士、外國商號銀行等, 都成為義和團攻擊的目標。列強對華說,如果不停止排華運動,大清國可能遭受滅頂之災。

1900年6月17號,八國聯軍以保護使館為由,攻陷大沽口炮台,三天後,天津陷落,八國聯軍向通州進發,慌亂之中的慈禧,發布詔書,向各國宣戰,慈禧牛就牛在了自己的尿性上,她不是向某一個國家宣戰,而是向整個歐美列強宣戰,得知消息之後的李鴻章,非常的震驚,氣的老淚縱橫,情緒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情緒失控了,用手中的拐杖狠狠的戳地。

不久之後,他便接到清廷慈禧的電報,讓李鴻章以及各封疆大吏,率軍北上,共同滅洋。李鴻章平靜之餘,說出了:「此所謂亂命也。」意思是,這是假的電報,拒絕北上,這也是李鴻章平生第一次拒絕朝廷。這一說法,也為自己日後與西方議和,埋下了伏筆與可能性。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與李鴻章確定了共同抗旨,進行東南互保,這也使得長江中下游地區,免受了戰火塗炭。倘若當時這些封疆大吏紛紛舉兵北上,列強增兵來華,後果真的是不堪想像。

慈禧逐漸也意識到了情況的嚴峻,也開始想要收拾殘局,但是收拾殘局還是需要李鴻章,因為李鴻章懂洋務,能夠獨立處理棘手的重大問題,有外交才能與列強周旋,隨後便命李鴻章北上與列強議和。李鴻章立刻表示「遵旨北上」,一方面卻想方設法拖延時間,因為他知道,現在情況還不明朗,自己冒然北上,不僅不利於危急情況的解除,還有可能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

這時候的孫文,聯繫到了李鴻章,想要讓他帶領兩廣獨立,成立共和國,李鴻章任總統,帶領中國走向共和,興中會首領孫中山,曾一直對李鴻章抱有厚望。這一年,李鴻章已經七十七歲了,這一次,可能是李鴻章改變國家命運的最後一個機會了。李鴻章也想要見識一下孫中山,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怕但是的出現,李鴻章與孫中山的相見,並沒有成功,兩人就快相見的時候,孫中山方有人提議說,李鴻章這個人不得了,當年蘇州城殺降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萬一咱們過去了,被李鴻章殺了怎麼辦,最後的時刻,孫中山選擇了離開。這也可能是歷史的必然吧。

7月,慈禧再次催促李鴻章北上,並且再次任命他為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讓李鴻章:「即日進京,會議各使,迅速開議。」

李鴻章其實知道,北上,將是自己人生的又一大污點,將會與列強簽訂一個更加讓大清帝國喪權辱國的條約,可能會將自己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之上,但是,最後的最後,李鴻章還是選擇了北上。因為那時候他深知,自己不出來不行,歷史,總是需要一個人來收拾殘局,而這個人,只有他李鴻章了。

北京城破,兩天之內,北京城內全家集體自殺的皇親國戚多達三十多戶,1900年8月15日,慈禧攜光緒向西出逃,西逃途中,用光緒的口吻發布「罪己詔」,同時下令剿殺義和團,希望李鴻章儘快與列強達成和議。因為是出逃,所帶銀兩也不多,整過逃亡過程還是很狼狽的,途徑山西,晉商富甲還曾接濟了這位權傾天下的老佛爺。

9月18日,李鴻章坐輪船到達天津,即刻開始再次與列強各國展開斡旋,最後,列強基本上接受了李鴻章的解釋,但是表示,必須嚴懲支持義和團的官員,這也是列強坐下來議和的先決條件,這時候,慈禧立馬斬首十幾位官員,也同時把所有責任,推給了王公大臣。

10月11日,李鴻章到達北京,在列強看來,李鴻章的到來,只是簽署一個投降文件,但是李鴻章作為中國晚清的士大夫代表,要效忠內心從小便深知的一種信仰,雖不能力挽狂瀾,卻也全力以赴,這位年近八十的老頭,還是儘力的在各國斡旋。那些高喊著「扶清滅洋」的人,洋人槍炮一來,跑的比慈禧還快,最後一個爛攤子,就要留給他們最看不起的「賣國賊」李鴻章和奕劻來收拾。

1901年9月7日,李鴻章代表清廷與11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駭人聽聞的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

內容整理如下:

1.賠款。清政府賠款各國(共11國)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計約9.82億兩,以海關稅、常關稅和鹽稅作擔保。(四萬萬五千兩白銀,中國人均一兩,以示侮辱)

2.劃定使館區。將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成為「國中之國」。在區內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

3.拆炮台、駐軍隊。拆除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帝國主義列強可在自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重要地區的12個地方駐紮軍隊。

4.脅迫清政府承諾鎮壓反帝鬥爭。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讎敵」的組織,違者處死。各省官員必須保證外國人的安全,否則立予革職,永不錄用。凡發生反帝鬥爭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試5年。其中這一條標誌著清政府完全淪為了帝國主義的工具。

5.對德、日「謝罪」。清政府分派親王、大臣赴德、日兩國表示「惋惜之意」,在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殺之處建立石牌坊。

6.懲治附合過義和團的官員。從中央到地方被監禁、流放、處死的官員共百多人。

7.設立外務部。將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首,成為清政府與列強交涉的專門機構。

慈禧對於這些條件,全部接受,至於所賠款項,是當時清政府年財政收入的12倍,慈禧,這位老佛爺最後說了一句話:「盡中華之物博,予各國之歡心」。李鴻章的這次簽字,將自己的名字三字疊加簽寫,他再也不想將自己的名字寫在不平等條約之上。這個簽名,讓人難以分別。

回家之後,李鴻章大口大口的吐血,痰咳不止,飲食不進,最終診斷為,胃血管破裂。

李鴻章在病榻上再次上書朝廷:「臣等伏查近數十年內,每有一次構釁,必多一次吃虧,上年事變之來,尤為倉促,創深痛劇,薄海驚心,今議和已大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持定見,外修和好,內圖富強,或可漸有轉機。」

七十八歲的李鴻章,此時已經心力交瘁,內外交煎,他深知自己已經沒有多久的時日了。

在他辭世前的幾個小時,俄國公使一直站在他的身邊,逼迫他在出賣東北的條約上簽字,李鴻章閉目拒絕,一言不發。

李鴻章深知大限已到,他用盡自己的全身力氣,作詩一首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閑看。

1907年11月7日,李鴻章在北京辭世。死後,死不瞑目。

李鴻章死後,梁啟超寫出《李鴻章傳》

其中有言:

「李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

李鴻章,必為19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

「李鴻章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短也,不避辛勞,不畏謗言,是其長也。」

敬李鴻章之才

惜李鴻章之識

悲李鴻章之遇

百年功過李鴻章

權傾一時

謗滿天下

文字為公眾號「烈酒封侯」整理撰寫,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

終點站系列之李鴻章
誰才是大清的洋務之父?
歷史對李鴻章公平嗎?
此人是清朝最大貪官,貪污財富遠超和珅,如今後代個個富得流油

TAG:李鴻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