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菜中的學問

以前的人們吃了上頓沒下頓,而現在我們卻在研究吃不完的剩菜,只能說生活在現在很幸福呀。剩菜肯定是能吃的,但是剩菜在被剩下的一段時間裡悄悄的發生了些變化。時間可以改變人,也可以改變飯菜!


剩菜在變化

營養物質變少了

食物當中的營養素有好幾十種,其中維生素C屬於受熱時最不穩定的一種,而且隨著溫度的升高分解得越多。蔬菜在烹飪時維生素的損失已經有30% ~ 40%了,如果沒吃完再熱一遍,那就少得可憐了。當然飯菜中也有熱穩定的營養素,比如說鈣、鐵等,加熱時損失不大。

如果僅僅從營養損失的角度看,像肉製品、豆製品熱一熱問題不大,它裡面的維生素B1、B2的穩定性比維生素C 要高一些;而剩菜中蔬菜裡面的維生素C 越熱越少。

剩菜中營養損失大的就是蔬菜,損失小的就是肉製品和豆製品,但是營養損失小並不代表這類食品反覆加熱食用就是安全的,因為剩菜剩飯可能產生的第二種危害。

有毒物質增加了

這裡的致癌物可能是微生物繁殖產生的毒素,也可能是剩菜分解產生的亞硝酸鹽。

剩菜中肉製品和豆製品只有微生物繁殖的問題,亞硝酸鹽的問題基本上沒有。肉製品和豆製品容易滋生細菌,細菌會大量繁殖比如恐怖的肉毒梭菌,這種菌能產生世界上第一毒「肉毒素」,其毒性是氰化鉀的一萬倍。這種毒素在100 度以上加熱幾分鐘能夠破壞,但如果沒有熱透,是非常危險的。

剩菜中的綠葉蔬菜,非但營養價值不高,還會產生致病的亞硝酸鹽。因為蔬菜中含有較高水平的硝酸鹽,在存放過程中逐漸轉變成有毒的亞硝酸鹽,生成量隨著時間延長和溫度升高而增多。不過也不必太擔心,僅僅是在冰箱中存放一夜還遠遠到不了引起食品安全事故的程度。但無論如何,蔬菜還是不要剩24 小時以上。

另外,不同種類的蔬菜在相同儲藏條件下,亞硝酸鹽的生成量是不同的。通常莖葉類最高,根莖類和花菜類居中,瓜類蔬菜稍低。如果同時購買了不同種類的蔬菜,應該先吃莖葉類的,比如大白菜、菠菜等。

是不是多熱熱危害就會變少?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食物的毒素僅憑加熱是不能消除的。在一般情況下,通過100℃的高溫加熱,幾分鐘可以殺滅某些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但是對於食物中細菌釋放的毒素來說,加熱就無能為力了。加熱不僅不能破壞毒素,有時反而會使其濃度增大。

過夜的剩菜,經過一夜的鹽漬,亞硝酸鹽的含量會更高。而亞硝酸鹽經加熱後,毒性會增強,嚴重的還可導致食物中毒,甚至死亡。因此,千萬不要以為剩菜只要熱熱就行了,最好還是吃多少做多少。

剩菜中的學問

剩葷不剩素 ,冷盤不要剩

面對剩菜時我們最擔心得就是損失營養和致癌物質。從這兩個方面說,素菜都沒有葷菜安全。剩蔬菜常有亞硝酸鹽過量的問題,亞硝酸鹽本身毒性就較大,而且在胃裡與蛋白質接觸,還會產生致癌物質亞硝胺。做好的素菜在溫度較高地方放的時間一長,亞硝酸鹽含量就會增加。

無論是從營養還是安全的角度,都盡量不要吃剩的蔬菜。此外,冷盤不論葷素最好都不吃剩的,因為如果冷盤不經加熱,其中的細菌不易被殺死,容易導致腹瀉。

合理儲存剩菜

剩菜是可以吃的,但是前提是保存合理。冰箱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所以即使在溫度較低的冬天,最好也將剩菜放入冰箱,但是剩菜要等涼透後再放入冰箱,這是因為熱食物突然進入低溫環境中,食物帶入的熱氣會引起水蒸氣的凝結,促使黴菌的生長,導致整個冰箱內食物的霉變。

不同剩菜,為避免細菌交叉污染,一定要分開儲存,然後用乾淨的容器密閉儲存,如保鮮盒、保鮮袋,或者把碗盤覆上一層保鮮膜。

剩菜記得要回鍋

低溫只能抑制細菌繁殖,不能徹底殺死細菌,所以儲存在冰箱里的剩菜,在吃之前一定要記得高溫回鍋。

不同的剩菜,加熱有技巧

海鮮類即使在低溫下儲存,也會產生大量細菌,很容易就變質了。所以,加熱時最好再加點酒、蔥、姜、蒜等佐料,這樣不僅可以提鮮,還具有一定殺菌作用,能防止因細菌引起的腸胃不適。

肉製品類加熱時一定也要將其熱透,最好加熱10 分鐘以上,或微波加熱1 分鐘以上。加熱時最好加點醋,肉製品中的礦物質受熱後隨著水分溢出,這些物質遇上醋酸就會合生成醋酸鈣,更有利人體的吸收。

米飯、饅頭等主食最好在第二天吃完,因為澱粉類食物容易滋生葡萄球菌和黃曲霉毒素。這些有害物質即使高溫加熱也無法消除。所以,如果兩天還沒吃完,即使看起來沒變質,也不要再吃了。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懂科學愛生活


推薦閱讀:

TAG:餐飲 | 化學科普 | 健康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