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打造個人品牌,在互聯網3.0時代賺得影響力
不得不承認很多文章是沒有具體方法論的,有很全方法論的文章更多的也是停留在了收藏列表中,真正找到方法論並吃透理解且實踐的人很少,這也是一個漏斗,一層一層篩下去,就形成了適合各個體系企業、各個層級崗位的員工。
運營一款產品是向別人介紹產品功能、推出活動、推銷付費內容、獲取別人的感知度;同樣運營自己是向別人介紹自己、讓別人了解自己、和別人相互推介交流、獲取別人對自己的認知與評價。而運營自己其實就是打造個人品牌,關於如何打造個人品牌?我們繼續聊一下方法論。(首發於公眾號ID:yunyingme)
找到適合你的優勢定位
有效分析自我就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優勢定位,同樣的優勢很多人都擁有,你是不是稍微比別人擅長一些,是不是資源多一些,最佳的優勢定位也是逐漸調整的,並不是一定要一擊即中,也不要過於偏頗才好。
關於定位的方法論說起來就是四步。找到優劣勢→發揮優勢、摒棄劣勢的原則樹立長期目標→對大目標進行拆分、明確實現它們需要的資源與能力→根據現狀去集合資源實現小目標,逐步調整靠近最適合自己的定位目標
定位自己並沒有很複雜,很多時候都是受你所做的事情的效果進行抽象化而形成的。你會插畫,某一幅插畫深受喜愛,之後你不斷嘗試這種風格的畫作,喜愛的用戶越來越多,逐漸插畫作家就是你的定位;你經常逛知乎寫回答,偶然的某一篇回答被點贊感謝上萬次,你又嘗試用同樣的風格寫回答,掌握了對應知乎用戶的喜好,慢慢某一領域的知乎大V就是你的定位。
如果你把你的情況講給任何一個人聽,去問別人你可以做什麼方向的定位?別人也只能給你建議方向,方向的正確與適合與否還需要你在打造個人品牌過程中的反饋去驗證。
展示自己去搶佔標籤
當我們介紹自己或者介紹別人的時候,都是以各種標籤來開始的,通常包括職業、年齡、業績成就等,好的標籤就很容易被人記住,並且這種認知的長尾效應非常強,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很難再去打破這種認知。
對於互聯網產品,我們知道微信是社交工具、支付寶是支付工具、愛奇藝是視頻播放工具,這些認知標籤是這些產品對應的團隊長時間運營所建立的,並且很難去改變的。
支付寶在感受到微信紅包的威脅後,一度想要做社交,結果反而讓用戶產生了反感和不信任感,今年下半年,支付寶放棄做社交,選擇強化支付、理財、信用等屬性,引入螞蟻財富以及外部的多家財富公司產品,並且將信用運用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打造有信用有便利生活的生態,至此,支付寶的支付圈地重新超越微信,穩住了支付基因。
對於人與人之間的認知也是通過對「內容『的感知來貼標籤的,這個「內容」包括性格、經歷、成就等多方面。想要打造個人標籤也就需要通過渠道展示自己,接下就聊一下關於如何通過渠道展示自己的方法論。
關於你想要影響誰?例如你定位自己是醫學科普達人,那麼你想要影響的人既可以是生病群體,也可以是健康群體;可以是年輕自主的群體,也可以是盲目迷信的老年群體。
關於如何找到受眾。接上述醫學科普達人的例子繼續聊,生病群體在醫院、醫藥APP,健康群體在微信、微博,年輕人更喜歡公眾號、微信群,老年人多在朋友圈;還有一些普適性的渠道,百度貼吧、知乎等都有特定領域的圈子。除了既有的渠道以外,一些大公司新推出的新渠道更值得關注,大公司本身自帶流量和品牌效應,率先進入它們做的新渠道擁有先天的優勢,想想看知乎、頭條號、公眾號、百家號的早期賬號如今的體量就明白了。
關於如何讓別人給自己貼上想要的標籤?接上述醫學科普達人的例子,首先自身在醫學領域有一定成就,這樣才能在醫療這個敏感領域有權威性,其次要主動去介紹自己在醫學方面的經歷、主動幫受眾解決醫學方面的疑問,最後是你要像他們推介你自己內容輸出的平台——專欄等。
關於不同渠道的差異性該如何劃分。接上述醫學科普達人的例子,這個定位是基於受眾對於醫學的盲目性,有個什麼病症就嚇壞自己、或者輕信網路謠言,因此基於此輸出的內容也是為解決上述兩個痛點。一對一的問診服務和在公眾平台輸出常識科普的內容就是既定的計劃。
關於接收反饋並強化正向反饋。接上述醫學科普達人的例子,在一對一問診過後,受眾是不是安心了許多,有沒有對你產生強信任感;輸出醫學常識的內容後,受眾有沒有點贊、轉發、留言交流等。只要有反饋都是好的,無論是正向與否都有助於我們修正及強化個人品牌。
持續展示,積累個人品牌
沒有哪一個品牌可以一蹴而就,都需要日復一日的持續展示。比如在公眾號領域「十點讀書」、「大忘路」等如果現在間斷性的斷更,或者說輸出的內容發生了強偏差,品牌認知感會下降,隨著這樣的狀態持續越久,品牌認知感下降速度就會越快。
想要持續輸出就需要持續的輸入,沒有誰的大腦是內容庫,都是不斷輸入後再不斷輸出的。邏輯思維的羅振宇作為解讀各類書籍的大V,他也需要持續閱讀、持續學習,並且擁有一套自己的精讀方法論。但同時他也會在餐飲、娛樂等領域缺乏沉澱,當選擇在某一領域持續深耕的時候,往往也是選擇放棄了其他領域的機會。
不單打獨鬥,學會向內外部借力
像騰訊等大公司可以像內部各個兄弟部門借力,對於個人品牌打造來說,無法向內部借力,但可以像外部借力。
借力的對象可以是領域內的名人、可以是熱門的話題、可以是明星產品。名人本身在領域裡有一定的個人品牌背書,有名人為你站台的話更能增強受眾對你的信任感;熱門話題和明星產品有著龐大的曝光度,借力於它們可以為你帶來更多的流量。
像名人借力是低頻的,但是向熱點借力是可以高頻並且持續的,每天都有熱點,我們應該如何去借力熱點呢?
可以利用工具去判斷一個話題的熱度,例如百度風雲榜和微博話題榜,從熱門話題中找到能夠作為支點翹起自己領域流量的話題去結合定位內容去做持續輸出。
熱點之所以為熱點大多都具有爭議性,當你發出自己的聲音時,無論你是否站隊正確都能找到一批價值觀共同體,你們對這一話題的看法是一致的。
當然也會有另一批人會抨擊你,這時候並不用去怕,你只需要牢牢掌握住價值觀認同者的心理,通過後續的內容輸出讓其轉變為你的追隨者,對你所闡述的內容有較強的信任感。這時候當你繼續借力的時候,你的勢能就變得大了,並且會越來越大,慢慢的堅持循環借力就能增強自己的品牌效應。
收集反饋從而升級個人品牌
持對數據反饋進行分析的方法和各個領域的數據分析的本質是相同的。首先你要有數據,數據量的大小不一定決定最終的結果,只要數據是足夠真實、客觀,哪怕是少量的數據也能支持我們進行數據分析。
在數據分析的策略上,我們通常是根據數據表現作出假設,對現象進行合理假設。無論是互聯網還是實體經濟,都可以運用假設並論證的方法,根據假設去做策略優化,進而驗證假設
比如你寫公眾號,同樣質量同樣領域的內容你在中午12點發布和晚上9點發布的數據表現是不同的,並且中午12點的閱讀量明顯高於晚上,但是它們的點贊比、分享轉發比例都是近似的。因此我們可以假設「同樣的內容,我們在中午12點發布的數據表現效果更佳,中午發布文章更適合。」
提出假設以後,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你都可以刻意去控制內容的質量和發布時間,進而通過數據反饋去判斷假設的真實性,如果在接下來的30天中,你間隔在中午和晚上發布,最終的數據表現是中午發布的15篇文章數據表現均明顯高於晚間發布的15篇文章,其中周末有少量偏差。那麼我們可以認為假設成立。
當假設成立後,我們可以確定「中午發布的文章比晚上發布的數據表現要好,我們應該在中午12點左右發布文章。」
總結:
綜合運用打造個人品牌的這套方法論其實本質也適合去打造各個產品,人也是一款「產品」,打造個人品牌跟打造爆品類似,其中思維的本質是完全相同的,建立這套思維模式能夠幫助你在更多的領域攻城略地。
推薦閱讀:
※個人品牌其實無處不在,卻往往被人忽視
※個人品牌讓你成為職場人脈王
※知識付費來襲 如何打造個人IP價值
※鄭剛:打造個人品牌你需要打造差異化
※歐陽澤林:券商理財顧問如何經營和建設個人品牌並且創造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