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一個生態嗎?
註:以下內容來自個人學習和讀書的總結,僅作觀點分享和討論使用。
人格是一個生態,不是一個個體。
人格的組成部分,除了本我、超我、自我,可能還有後來發展出來的社會自我。
以上四個部分依次發展,每個部分又可能有不同的人格元素。
本我追求安全和快感,本我中攻擊動機先於親合動機和同理心發展;
超我追求正當感,親合動機和同理心的發展,給超我的形成提供的基礎;
自我追求獨立自由,是在意識到超我和本我的衝突後發展出來的,自我發展出來後,人才會感覺到自己長大了,在心理上有可能獨立於原生文化;
社會自我追求社會適應性和社會效用,在自我獨立出來之後,社會自我發展出來,作為自我的外交大使,在社會生活中出現。
每個人格,都是一個生態,是一種文化。
社會生活實際上是一種跨文化交流和交易的環境,本我和超我本身的適應性有限,自我需要有堅固的自我認同感作為人格生態的根基和核心,與多變的面貌不能兼容,在社會生活中需要由更加靈活和兼容的社會自我出面。
自我經常在獨處和親密關係中顯露出來;
而本我往往出現在應激狀態里;
超我往往在獨處時出現,同時又經常陪伴自我和社會自我出現。
在人格生態中,自我最有能力去涵容、協調人格的各個部分,以自我為首腦的人,往往自我感覺更加舒服和健壯;
超我非常霸道,以超我為首腦的人常常生活在其他人格部分被超我霸凌的痛苦裡;
本我比較任性,以本我為首腦的人的社會適應性可能受到更大的限制,因而積累了不少社交創傷,表現出偏執的攻擊性,或者養成了被動迴避的習慣;
因為缺少自我的協調,超我和本我始終處在戰爭之中,這樣的人格狀態下,人容易情緒失控,儘管這樣的失控未必會向外界表達出來,而是可能以自我攻擊的方式去宣洩;
為了保持跨文化的適應性,社會自我往往和本我、超我甚至自我都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以社會自我為首腦,人格的其他部分會感覺受到忽視,長此以往讓人產生空虛感和無意義感。
很多人的人格發展,長期停滯在某一個階段,這可能是人格障礙和神經症的困擾出現的一個基礎。
最後感慨一句,要活得幸福,還真是一件需要修鍊的事。
推薦閱讀:
※是不是脾氣好的人生氣起來更不可理喻?為什麼?
※16歲兒子最近在玩一款「狼人殺」遊戲,是否需要我的干預?
※為什麼有病嬌控,能有人分析一下他們的心理嗎?
※ADHD注意缺陷多動障礙 (五)- 設立目標,應對焦慮
※我習慣把事情想得消極一點,然後結局沒那麼嚴重就會心理就像變成好消息一樣?